本书将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作为长距离大型调水工程的典型进行研究分析。主要内容包括定额管理体系构建方法、工程造价编制方法,土建工程维修养护工作定额,信息机电工程检修工作定额,工程监测运行维护工作定额,安保巡查工作定额,造价管理的信息化以及定额管理体系的持续优化与改进。
前言在国家层面统筹水资源配置,已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提升生态承载能力和构建现代水安全体系的重要战略方向。随着不同地区发展节奏的不断加快,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问题日益突出,部分地区面临结构性缺水压力,对外部水源调剂的依赖程度持续上升。在此背景下,我国逐步规划并实施了多项长距离、跨流域的大型调水工程,以提升水资源的调控能力,缓解区域供需矛盾。这类工程不仅打通了水源地与需水区的空间通道,拓展了水资源的配置范围,还有力推动了全国水网一体化建设,提升了国家整体水安全保障能力与应急应变能力。长距离调水工程具有流域跨度大、输水距离长、设施体系复杂、运行周期长等显著特征,其设计理念早已超越传统意义上的输水功能,同时承担着生态补水、区域调节、水质保障和突发事件应对等多重职责。一个典型的长距离调水工程通常包括输水干线、调蓄水库、泵站、水闸、信息化监测平台和自动化控制系统,并配套运行调度指令机制和风险预警响应体系。工程在空间上跨越多个地理单元,在管理上涉及多级行政区域与多种技术职能部门,构建起跨区域、跨行业、跨层级协同运行的复合型基础设施网络。这种系统架构在提升水资源输配效率的同时,也对运行管理的技术能力、组织协同与制度支撑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工程运行年限的持续延长,其管理重心逐步由保障基本输水向实现高质量、安全、高效运行转变。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面临着设备老化、环境波动、应急处置等多种不确定性因素叠加的挑战。因此,建立一套制度化、可量化、可执行的运行维护管理机制,实现从计划编制、过程控制、资源配置到绩效评价等全过程的精细化管理,保障工程在全生命周期内的运行安全、成本可控与效益可持续尤为关键。在这一背景下,构建统一、规范、科学且具备动态调整能力的定额管理体系,成为提升大型调水工程运行维护水平的关键举措。定额不仅是预算编制、计划制定和成本控制的重要依据,更是推动资源高效配置、施工组织标准化和过程管理精细化的重要支撑工具。相较于传统依赖经验的粗放型管理模式,定额管理强调以数据为基础、以制度为牵引,通过标准化指标体系将各类运维活动的资源投入与实施过程纳入可度量、可比较、可追踪的管理范畴。它在运行中不仅是一套计量工具,更是一种治理语言,为多单位、多层级、多专业协同过程提供了统一而精准的决策依据。定额体系通常涵盖人工、材料、机械等主要资源要素,针对不同工种、不同任务类型制定标准工作量指标,构建定量管理框架。运行管理人员可据此进行计划排布、成本测算、物资调配与人员组织等各项决策,极大提升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与响应效率。在应对突发性检修任务或阶段性工作强度变化时,定额体系还能够提供有效的边界参考,保障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与工程运行的连续性。与此同时,考虑到长距离调水工程普遍存在区域跨度大、作业条件多样、技术基础不均等特点,定额体系在统一规范之外,还必须具备高度的适应性与灵活性。科学的定额体系应具备动态更新机制,能够根据设备更新换代、市场价格波动、季节性变化、区域差异化需求等多重因素,适时进行本地化修订和优化调整。通过构建国家层面统一指导E 区域层面差异化实施的双层管理架构,既保障了制度执行的刚性,又提升了工程管理的柔性与弹性,为多区域、多场景下的工程运行提供了更具适应性的定额支撑体系。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作为我国实施的极具代表性、技术跨度大、运行系统复杂的调水工程,全面展现了长距离、大规模跨流域输水系统的运行特征与管理难点。其输水干线全长超过#&$$过,,跨越多个省市,穿越多种地形地貌,沿线配套建设了泵站、水闸、倒虹吸等多类关键节点设施,形成了一个高耦合、高频次、高强度的运行体系。进入全面运行期后,工程所面临的设施维护、设备检修、水质监测、安全巡查、应急响应等任务类型不断拓展,运维工作专业分工更加细化、资源需求愈发多元,管理负荷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在这一过程中,定额管理体系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运维任务的分类分级、对作业资源的量化规范、对成本结构的精细控制,中线工程逐步实现了规范化、数据化、绩效导向型管理。在渠道巡查、机电检修、绿化养护、水下衬砌板修复等典型场景中,定额体系不仅界定了作业标准,也为材料准备、人工组织、设备调配、预算核算等管理环节提供了可执行的依据。依托这一体系,管理单位能够有效识别效率瓶颈、预测资源缺口、调配人员结构、控制费用支出,实现多维度要素的协同调控。更为重要的是,定额体系还与绩效评价、预算控制、风险评估等核心管理模块深度融合,逐步建立起贯通计划执行监督反馈调整的闭环管理机制。在这一意义上,定额管理不仅是一套成本控制工具,更是一种推动管理理念、组织方式和治理模式转型升级的制度基础,在大型水利工程的全生命周期治理中具备基础性与战略性双重价值。本书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研究平台,立足真实工程场景与典型管理需求,梳理运行维护阶段定额管理体系的构建逻辑、标准方法与落地路径,提炼可复制、可扩展的实践经验,拓展其在更大范围调水工程与复杂基础设施中的应用空间,希望能为类似工程在运行维护管理过程中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管理科学性提供一定参考。本书的撰写得到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相关单位的支持,相关实践资料和经验交流为本书提供了宝贵素材。同时,本书也参考吸收了近年来相关科研项目的部分研究成果,在此一并致谢。感谢长期参与工程运行、维护与管理的单位与专家,以及为书稿编写提供建议和帮助的同仁、研究团队和同事们的支持与付出。书中内容如存在不足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希望本书在总结经验、推动探索的同时,也能为相关研究和工程实践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与思考。编著者
中国电建集团北京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是中国勘察设计综合实力百强单位,主要从事水电/水利工民建新能源市政路桥生态环境等领域的规划测绘勘察设计科研咨询等. ,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中线有限公司是中国南水北调集团的全资子公司,主要负责中线干线工程的建设和运行管理工作。
目录
前言
第1章定额体系概述1
1.1定额体系的定义与作用1
1.1.1定额管理体系的定义1
1.1.2定额管理体系的作用2
1.2国内外定额体系发展现状4
1.2.1国外定额体系发展现状4
1.2.2国内定额体系发展现状6
1.3定额管理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与原则8
1.3.1定额管理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8
1.3.2定额管理体系构建的原则8
1.4定额管理体系构建内容11
第2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及其定额体系建设13
2.1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介绍13
2.1.1南水北调工程背景及意义13
2.1.2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特点15
2.2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定额管理体系的现实需求15
2.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定额管理体系的构建框架17
2.3.1构建定额管理体系的关键要素17
2.3.2构建定额管理体系的核心目标19
2.4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定额体系内容21
2.4.1土建工程维修养护工作定额21
2.4.2信息机电工程检修工作定额21
2.4.3工程监测运行维护工作定额22
2.4.4安保巡查工作定额22
第3章土建工程维修养护工作定额24
3.1土建工程维修养护工作定额的内容及应用需求24
3.1.1土建绿化工程维修养护日常项目定额24
3.1.2水下衬砌板修复项目定额28
3.1.3土建工程维修养护工作定额特性29
3.2定额编制要点32
3.2.1定额编制原则32
3.2.2定额编制方法35
3.3预算构成38
3.3.1工程费用39
3.3.2其他费用45
3.3.3预备费用45
3.4定额实施情况45
3.4.1编制成果45
3.4.2成果应用46
第4章信息机电工程检修工作定额48
4.1信息机电工程检修工作定额内容及应用需求48
4.1.1信息机电工程检修工作定额内容48
4.1.2信息机电工程检修工作定额应用需求50
4.2定额编制要点53
4.2.1定额编制原则53
4.2.2定额编制方法54
4.3预算构成56
4.3.1工程费用56
4.3.2独立费用61
4.4定额实施情况61
4.4.1编制成果61
4.4.2成果应用61
第5章工程监测运行维护工作定额63
5.1工程监测运行维护工作定额内容及应用需求63
5.1.1工程监测运行维护工作定额内容63
5.1.2工程监测运行维护工作定额应用需求65
5.2定额编制要点66
5.2.1定额编制原则66
5.2.2定额编制方法66
5.3预算构成68
5.3.1工程费用68
5.3.2综合单价68
5.4定额实施情况71
5.4.1编制成果71
5.4.2成果应用72
第6章安保巡查工作定额73
6.1安保巡查工作定额内容及应用需求73
6.1.1安保巡查工作定额内容73
6.1.2安保巡查工作定额应用需求74
6.2定额编制要点74
6.2.1定额编制原则74
6.2.2定额编制方法76
6.3预算构成78
6.3.1工程费用78
6.3.2综合单价78
6.4定额实施情况80
6.4.1编制成果80
6.4.2成果应用81
第7章造价管理信息化82
7.1信息化建设的背景82
7.2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82
7.3定额管理体系信息化平台建设83
7.4数字化时代企业加强定额管理的建议86
第8章定额管理体系的持续优化与改进89
8.1四类定额的协调统一性89
8.2定额管理体系的优化90
8.3定额管理体系的反馈与调整93
8.3.1反馈收集机制的建立93
8.3.2反馈分析与问题识别94
8.3.3定额调整机制的设计与实施96
8.3.4持续优化与改进机制97
8.3.5定额体系的完善98
8.4定额管理在企业成本控制中的应用挑战及建议100
8.4.1应用难点分析100
8.4.2应对策略及建议102
8.5定额管理体系的未来发展方向与趋势104
8.5.1信息化平台的进一步深化与集成104
8.5.2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全面应用105
8.5.3绿色定额管理与可持续发展105
8.5.4动态调整与适应性增强106
8.5.5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106
参考文献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