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19世纪象征主义诗歌先驱,夏尔·波德莱尔以《恶之花》的惊世骇俗与《巴黎的忧郁》的形式革命在法国文学史刻下永恒印记,其诗学理念更如暗夜灯塔般辐射全球。自1915年被引入中国,这位恶魔诗人开启了百年跨文化旅程,他既是中译本最丰的法国诗人,也是深度参与中国新文学变革的域外诗魂。
韩亮,1986年生,南京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国际中文教育系副主任。
绪论 一 谬误与辨析 二 曲解与生成 三 走向一种新接受史研究第一章 波德莱尔与19世纪的法国诗坛 一 波德莱尔与法国浪漫主义 二 波德莱尔与恶魔主义 三 波德莱尔与帕尔纳斯派 四 波德莱尔与颓废、颓废派 五 波德莱尔与象征主义第二章 波德莱尔在中国的早期翻译与接受 一 波德莱尔在中国的早期翻译与评介概览 二 《少年中国》与波德莱尔早期接受歧义的生成 三 徐志摩:音乐性的执迷及其悖论第三章 波德莱尔与新文学的现代主义选择 一 20世纪30年代的波德莱尔译介盛况 二 欧化还是为人生:鲁迅对波德莱尔的态度转变 三 诗行内外:东方之鲍特莱李金发的语言更新与文学运作第四章 波德莱尔与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文坛 一 时代语境中的波德莱尔译介境况 二 关于颓废与不合时宜的争论 三 戴望舒:未完成的反思与启示第五章 波德莱尔与中国当代先锋诗的兴起 一 关于波德莱尔的翻译与阅读 二 形象与形式的双重赋形 三 对人性的形而上反思第六章 波德莱尔对第三代诗人的影响 一 阅读波德莱尔 二 酷烈的生命风景 三 走出焦虑之海第七章 恶魔主义诗学与当代汉语诗歌 一 从恶魔到摩罗:诗学谱系的诞生 二 言辞的抵抗 三 律动的暴力诗学 四 死亡作为方法附录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