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名家名作鉴赏精华丛书是我社精心策划、面向广大读者的经典普及工程,旨在撷取中国古代文学星空中璀璨的佳作,汇集成册,以飨读者。丛书前两辑已成功推出24种(25册),主要呈现了包括三曹、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等汉魏、唐宋时期27位巨匠的华章。本次推出的第三辑,目前共收九种,包括《司马迁散文鉴赏辞典》《谢灵运诗文鉴赏辞典》《鲍照诗文鉴赏辞典》《庾信诗文鉴赏辞典》《谢朓诗文鉴赏辞典》《纳兰性德词鉴赏辞典》《李渔曲文鉴赏辞典》《王士禛诗文鉴赏辞典》《曾国藩诗文鉴赏辞典》,是对前两辑时代脉络的重要补充与深化拓展。第三辑亮点,首先是选目精当,补阙拾遗,展现多元文学景观:匠心独具,将目光投向汉魏六朝的雄浑风骨与清代的雅致新声。所选九位大家史家绝唱的司马迁、山水诗宗谢灵运、俊逸鲍参军鲍照、穷南北之胜的庾信、永明体代表谢朓、戏曲理论及创作大家李渔、清初诗坛领袖王士禛、清初第一词人纳兰性德、中兴名臣曾国藩皆为中国文学长河中承前启后、独树一帜的关键人物。本辑精选其涵盖诗、赋、文、书、论、曲、小说等多种文体的代表作300余篇。从《史记》的雄深雅健、六朝骈俪的辞采华茂,到李渔剧曲的机趣横生、王士禛诗文的神韵悠远,所选篇目皆为能体现作家艺术特色与时代精神的佳作,填补了丛书在汉魏六朝及清代重要文学版图上的空白,与唐宋华章交相辉映,共同勾勒出中国古典文学完整而生动的画卷。其次是名家鉴赏,深入浅出,架设古今沟通桥梁:本辑延续丛书核心优势,力邀陈伯海、郭建勋、王澧华、张煜等当代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执笔鉴赏。他们学养深厚,视野宏阔,其鉴赏文章并非简单的注解串讲,而是融合了前沿学术成果与深厚人文关怀的深度解读。这些文章精准把握每位作家的独特气质与每篇作品的精妙所在,或阐发幽微旨意,或赏析艺术技巧,或钩沉历史背景,或品味语言韵味。尤为可贵的是,学者们以深入浅出、生动流畅的笔触,将深奥的学术见解转化为大众读者易于理解、乐于接受的知识与美感体验,有效化解了古典文学的语言与时空隔阂,成功架设起一座沟通古今、连接读者与经典的精神桥梁,实现了深入剖析与普及神韵的统一。
曾国藩(18111872),晚清政治思想家、洋务派首领。致力于程朱理学,诗词文章颇有造诣,是桐城古文后期领袖,湘乡派古文的创立者,宋诗运动代表人物。先后任礼部、兵部侍郎,官至总督、大学士。咸丰、同治间,奉清廷之命组建湘军,积极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后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等军事工业,力主派遣学童赴美留学,成为清末兴办洋务事业的首创者。本书精选曾国藩的诗歌23题、散文佳作24篇,著名曾国藩研究专家、古典文学学者王澧华鉴赏品评,为您诠释晚晴第一名臣曾文正公诗词散文的独特风采神韵。
1.选录之诗文独到精当,如诗歌涵盖其青年读书求学、朋侣唱和戏谑、仕途感怀,以及壮岁军旅战地之作,乃至辑佚所得晚年题画作品,收录丰富,古文则包括对哲理思辨文、政论文、战斗檄文,他如碑铭墓志、书序传记等收录尤富,充分展现了曾国藩诗文奇崛嶙峋、阳刚之气充盈的文学风格,以及曾氏用心用情为文、刻意求工、诡谲多变、饱含深情的创作个性,反映晚清社会政治、文化、学术思想状况,特别是清廷与太平天国的激烈斗争的某些侧面,也更为生动具体。
2.所撰鉴赏文清新优美,畅达矫健,解说曾氏诗文意蕴,既能联系晚清社会宏阔历史背景和丰富的历史事件、人物,又对作者生平事迹与学术志趣如数家珍,故而能深入浅出,娓娓道来,精准妥帖,轻松谐趣,可读性强,是优秀的文学普及作品。尤其是注意到曾国藩作为晚清宋诗派拥趸,桐城文派主将的特殊身份,每每对其诗文创作中谋篇布局的独到匠心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分析解说,甚至结合现存曾氏文集草稿,考查其字词文句的具体删改情况,从创作主体的角度,把握其文章刚健奇崛的风格,还原其创作心理,于细微处领会其命笔行文的用心。反复阐述其命笔作文的锤炼之工,为读者勾勒了一位从诸生起步,醉心创作、刻苦为文的传统读书人曾国藩的鲜活形象。对于想要了解所谓桐城义法,学习文言文阅读和写作技巧的读者而言,是难得的讲解示范。
3. 对于每篇诗文中出现的典故、生僻字词、人物、名物等都有详尽而简洁的注释,这对于读者理解和精准把握曾国藩诗文作品原文的意旨,大有裨益。
4.书后附录曾国藩生平与创作年表,了解曾氏从一介乡野书生,通过科举成为翰林学士,又组建湘军,结硬寨,打呆仗,兴洋务,终成一代名臣曾文正公,充满坎坷而又精彩的生命历程。了解每一篇诗文作品背后的历史。
5.书前有彩图插页,分别是曾国藩所书对联,让读者一睹曾氏书法风采;清朝留美儿童合照,记录洋务运动的一个历史侧影;以及曾国藩本人画像。
前言
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湖南省湘乡县荷塘都(今属双峰县)人。清道光十八年(1838)成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检讨;经翰林院侍讲、侍读、侍讲学士而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咸丰二年(1852),曾国藩丁母忧回籍,年末,因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冲出湖南、湖北,进入江苏,占据南京,奉旨帮办本省团练;次年,招募湘勇,增援湖北,转战江西;咸丰十年(1850)升任两江总督,同治三年(1864),攻克太平天国首都,受封一等侯爵;同治七年(1868),授武英殿大学士,调任直隶总督。同治九年(1870),曾国藩奉命查办天津教案,同年回任两江,同治十一年(1872)二月卒于任,清廷予谥文正。后人整理编刊其遗著,也就题名《曾文正公诗集》《曾文正公文集》。
曾国藩以翰林起家,历仕道光、咸丰、同治三朝,官居一品,封侯拜相,终其一生,他对诗文创作的兴趣、成就及其影响,尤其是他先后投身一时蔚为风气的宗宋诗派与桐城文派,使得他在清朝后期的文坛之上,就已经广为世人瞩目。在日记、家书以及所编《经史百家杂钞》《十八家诗钞》中,他自己也多次展现在古文与诗歌创作中的宗尚与取向,而且在位高权重之后,也俨然成为宋诗派与桐城派的领军人物。文学史上的各家评论,从章太炎、钱基博到钱仲联,或赞其风骨遒上,得阳刚之气为多,或将他誉为道咸诗坛的大刀关胜(水浒梁山五虎将之首)。
在道光二十三年(1843)写给弟弟们的家书中,曾国藩回顾自己的治学经历,称少时天分不甚低,厥后日与鄙庸者处,全无所闻,窍被茅塞久矣。及乙未到京,始有志学诗、古文并作字之法。可知他是在道光十五年(1835)初次进京会试之后,才开始知道在科举的时文括帖之外,还另有诗文的宗尚与方向。
当时的京师诗坛,正是宗尚宋诗的风气兴起之时。在此之前,神韵、格调、性灵、肌理诸说兴衰相继,及至道光,诗论消歇,诗老淹逝,诗坛上出现了理论与创作的双重冷寂。不过,自清初以来出现的亲宋疏唐情结,始终一脉未绝,注重学问,注重个性,几乎成为当时诗人们的共同追求。如户部侍郎程恩泽就宣称,独于西江社,旆以杜韩帜(《赠谭铁箫太守》),曾国藩留京二年,连续参加乙未科、丙申科会试,而程恩泽作为乙未科的知贡举官、丙申科的殿试读卷官,其诗风趋向更容易感染公车举子。在道光十七年(1837)程恩泽去世之后,吏部侍郎祁嶲藻随之而起,桴鼓相应,创作了大量的为杜为韩为苏黄、堪称学人之言与诗人之言合的示范之作。而且,他还联络张穆、何秋涛、何绍基、苗夔等学者型诗人,常与唱和,扩大声势。与此同时,桐城派姚鼐弟子方东树、梅曾亮等人,虽然专注于文,但诗学倾向也在宗宋。风会所及,后进从风如靡。
曾国藩现存最早之诗,是道光十五年作于京城的五言古诗《咏史五首》,诗中便颇有郁积不平之气。在道光二十年(1840)再次入京之后,他的诗作更加接近程、祁宋诗派一路。适逢曾国藩的湖南同乡、程恩泽的得意门生、宋诗派的理论代表何绍基守孝期满,回京任职,曾国藩便与之日相过从,请益切磋。稍后,理学家唐鉴也从南京调回北京,促使曾国藩开始宋儒性理之学的身心修炼,在通于艺即通于道的理学文艺观的指导下,曾国藩自定日课,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诗艺初开之日,风华正茂之时,以翩翩词臣之身,处优游清闲之地,无疑是潜心诗艺的大好时光,他甚至还一再在家书中,兴致勃勃地向弟弟们传授学诗经验:吾于五古七古学杜(甫)、韩(愈)、五律七律学杜,此二家无一字不细看。外此则古诗学苏(轼)、黄(庭坚),律诗学义山(李商隐),此三家亦无一字不细看。这一时期的诗作,如《送凌九归》《题顾南雅先生画梅应何子贞》《酬岷樵》《早起忆九弟》《六月二十八日大雨》《读李义山诗集》等,大都可以看做是用心揣摩、模拟追踪的成果。
咸丰、同治年间,曾国藩领兵作战,转战南北,少有诗兴,诗作大减。但是,他前期的宗宋热情及其一系列的宗宋诗作,已经给他树立了一个宋诗派新秀的形象,尤其是他带兵之后两次引人注目的诗歌创作,客观上激发了人们的学宋兴趣,这便是近代诗坛上颇具盛名的会合联吟与簁邰唱和。创作于江西苦战时期的《会合诗》,通篇矫健奔放,词气诙诡倔强,余云焕《味疏诗话》盛称此诗造语奇倔,神与古会,直登昌黎之堂而入其奥。一时曾营内外皆有和作,积久得百余篇,郭嵩焘还写有《会合联吟集序》。平定江南之后的《喜吴南屏至》,一波三折,一唱三叹。苍天可补河可塞,只有好怀不易开,非久经风浪者不能道,尤其是首句用簁字,篇末用邰字,字词罕见而韵脚难押,但大江南北赓和者,竟达三百余人之多。对于曾国藩诗歌的艺术成就,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国藩诗学韩愈、黄庭坚,一变乾嘉以来风气,于近代诗学有开创之功。由此可见其影响之大。
相对于诗歌而言,曾国藩的散文创作成就更要高出一筹。与前期沾滞于诗相比,曾国藩后期更专注于文。咸丰十一年(1861)三月,湘军祁门大营被围,曾国藩在写给子女的遗嘱特别指出:此次若遂不测,毫无牵恋……唯古文与诗,二者用力颇深,探索颇苦,而未能介然用之,独辟康庄。古文尤确有依据,若遽先朝露,则寸心所得,遂成广陵之散。这便显示了曾国藩中年以后在诗文之间的偏重。
曾国藩的古文创作,受桐城派姚鼐影响很深,在《圣哲画像记》中,他甚至将姚鼐置于古今三十二位圣哲之列,称姚先生持论闳通,国藩之粗解文章,由姚先生启之。姚鼐的古文见识,如言学问之途有三,曰义理,曰词章,曰考据,论古文之途,有得于阳与刚之美者,有得于阴与柔之美者,皆为曾国藩所信服。姚鼐编有《古文辞类纂》,曾国藩在家书中指导诸弟,说古文选本,惟姚姬传先生所选本最好,吾近来圈过一遍,揣摩既久,即仿姚选之意而自编《经史百家杂钞》,将收录范围扩大到经子史传,大抵阳刚者,气势浩瀚;阴柔者,韵味深美。浩瀚者,喷薄出之;深美者,吞吐出之。《圣哲画像记》将《左传》《庄子》《史记》《汉书》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视作词章的最高典范,其中就以天地遒劲之气,得于阳与刚之美者者为多。现存曾氏散文,也是大多取法阳刚之美,尤其是中年带兵之后,历尽艰难,下笔为文,或慷慨多气,或沉雄渊深,如《讨粤匪檄》《湘乡昭忠祠记》《仁和邵君墓志铭》《罗忠节公神道碑铭》《罗伯宜墓志铭》,已经很接近于他推崇的阳刚者气势浩瀚浩瀚者喷薄出之了。
本编从曾国藩的诗文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23题、古文24篇,字词注释之外,依据个人体会,着重赏析其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结合具体篇章,我们或将可以在不同的语篇中,去进一步体会,曾国藩一生坚持的诗学韩黄,文崇阳刚,以及文章以行气为第一义等文论,有哪些具体表现,那些篇章中的雄奇倔强,具体是如何实践雄奇以行气为上,造句次之,选字又次之的。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不当之处,期待读者指正。
编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