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序言 绪论(节选)
宣卷,即宣唱宝卷,是一种传统的、在仪式中演述的民间说唱文艺。宝卷是宣卷艺人的演述脚本。同里宣卷,又名吴江宣卷,是苏州吴江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因吴江地区的宣卷艺人大多出自同里镇,而同里又是吴江宣卷活动最为盛行的区域而得名。时至今日,江南地区的宣卷仍然活跃在当地民众日常生活中,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文化现象,而该现象与当地宣卷艺人班社的存在及其在演述活动中所发挥的功能有着密切关联。
长期以来,宣卷研究者们大部分着力于宣卷文本性层面的探究,有关宣卷艺人班社的话题关注不多。事实上,宣卷是围绕艺人班社及其演述活动展开的,从文本到实际展演这一生产过程是由艺人班社主导完成的,离不开他们的实践。宣卷艺人班社,作为宣卷的生产者、实践者和传承者,他们在宣卷活动中的作用常常被忽视。有鉴于此,笔者拟从艺人班社视角去探索宣卷,将他们的演述活动置于民众日常生活情景之中,探索他们如何进行宣卷的生产,在此基础上对同里宣卷形成一个更为全面、整体的阐释。
一、 研究对象及问题
同里宣卷艺人班社的出现及其演述活动的发展,源于当地民众普遍、共同的祈福禳灾的信俗心理。他们的演述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当地特有民俗的影响,在民俗与文艺的互动中流传。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革,20世纪80年代以来,绝大部分地区宣卷班社的演述活动濒临消亡,但在江浙地区少数地方得以延续,其中同里地区传承情况相对较好。吴江地处江南腹地,明代以来经济较为发达,为什么宣卷艺人班社的演述活动能够在此地传承?他们在演述活动的开展与承续过程中有着怎样的作用?这是本书所要讨论的核心问题。
本书以同里宣卷艺人班社为研究对象。艺人是宣卷班社的中心,通常被尊称为先生,同时,艺人班社作为一个整体,推动宣卷的展演,在演述活动中共同发挥作用。本书对同里宣卷艺人班社进行了广泛的实地考察,尽可能全面地搜集了相关文献与田野资料,以此为基础,重点阐述两个问题:
一是厘清同里宣卷艺人班社本体,挖掘他们的组织运作模式,探索其内在机制,剖析他们如何调整内部秩序与规则,从而使宣卷在社会环境的不断更迭中始终保持传承的自生性。本书所指的自生性是指同里宣卷拥有自我经营生存的能力,不依赖于外部力量的佐助。
二是在把握宣卷艺人班社内在机制的基础上,探究他们在宣卷演述活动中的作用,分析他们在民俗生活中产生的影响,解读其至今仍能够活跃在当地民间社会的意义与价值。
二、 基本概念
(一) 宣卷
所谓宣卷,就是宣讲、宣唱宝卷的意思,是宝卷的演述形式。演述为通约性的说法,由于同里宣卷的演述呈现为说、噱、弹、唱、演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艺术形态,故在本书中也同时使用演唱表演演出等词。宣即宣讲、宣唱;卷即宝卷,是宣卷艺人的脚本,一种古老的、在仪式活动中按照一定的仪轨演述的说唱文本,源于唐代佛教的俗讲。宝卷之名出现于元末明初,河北、山西、山东、甘肃等北方地区的宝卷演述多称念卷,而江浙沪一带的吴方言区多称宣卷,常熟、张家港、无锡、靖江等地区也称讲经。
宣卷活动兼具文学性与非文学性。在当下的研究视域中,宣卷研究者们多将目光聚焦于宣卷的文学属性,而较少关注其非文学的那一面。宣卷作为口承的民间文艺,通过口头方式流传,是流动的,不固定的。在流传过程中,受到某一地域特有的民众生活相的影响,与当地环境、习俗、仪式等紧密相关,有着鲜活的生命力。宣卷虽归为民间文学,却有着异于一般文学的独特之处文学与非文学的交织互构。诚如陈勤建在《非文学的民间文学》中所述:百余年来学界流行称谓的民间文学,是文学,又非文学。这似乎是一个相互矛盾的论题,而这一矛盾正是民间文学的特质所在。陈勤建: 《非文学的民间文学》,《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21年第2期,第26页。在各类民俗仪式中展演的宣卷,不仅仅是文学,而是文艺与民俗一体的、相互影响的民间文艺形态,只有把它和伴随着它的仪式、习俗及其他文化要素一同进行研究,才能获得更为全面的认识。
宣卷的艺术形态是一种带着伴奏的说唱,宣卷艺人的唱词遵循一定的曲调和唱腔,因此也有学者将宣卷归为曲艺范畴。不过,无论将宣卷归入哪一类别,它都不是单纯的民间说唱或者曲艺,有着普通艺术表演所不具备的特质,是一种不脱离信俗的民间文艺,其发展以民众信俗为根基,并与特定的仪式相伴生,在一定的民俗场景、民俗氛围中展演,同民众生活休戚相关,从民间庙会到个人、集体的祈福、还愿,乃至一家一户的喜事等,宣卷都处处存在,不可或缺。
(二) 宣卷文本
宣卷文本不仅包括宝卷卷本,也包括那些不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来的艺人脑中的文本(mental text)和口头演述的文本,主要依靠艺人口头传唱,具有流动性。同里、锦溪、嘉善、青浦等地的宣卷,艺人在演述时不看卷本。他们将宝卷的内容储存在脑中,演出时根据记忆发挥,通过演述,将自身记忆中的文本以实际的艺术表演呈现出来,每一次演述的文本都是艺人的二次创编,具有一定的新生性(emergent quality)。
(三) 信俗
信俗,又称民间信仰、民俗信仰,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民众间自发产生并流行的各式崇拜观念、行为习惯和相应的仪式制度,在我国主要表现为民众内心普遍存在的对天地万物、鬼、神、祖先等超自然力量的崇信以及禳除灾厄、祈福求吉的美好生活愿景。这种信俗与民众日常生活结合紧密,盖房买房、生老病死、养育嫁娶、读书上学、外出行商、种田捕鱼等都与其相关,并已在发展过程中成为民俗的一部分,规范和约束着民众的思想和言行。参见陈勤建: 《民俗日常情景中的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民俗研究》2007年第3期,第28页。陈勤建又将这种信俗称作心意信仰。
(四) 生活相
生活相,即生活的样子,是民众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包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国学者陈勤建提出民俗是一种生活相,它是活世态的,在生活层面表现为生活的技艺和生活的习惯,在文化层面概括了某种日常生活的规范或范式,没有文字规定,往往像风一样在流动。陈勤建: 《中国民俗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229页。
(五) 宣卷活动相关概念阐释
宣卷艺人在江苏吴江地区,宣卷已成为一种行业,当地宣卷人多为职业化或半职业化的民间艺人,他们以从事宣卷为业。当地民众一般尊称宣卷艺人为宣卷先生,其中常熟、张家港、无锡、靖江等地习惯称讲经先生。
赕佛当地将点香设供、举行特定的仪式来款待神佛的行为称作赕佛,当地方言常说成待佛。
和佛、和卷、和调宣卷演述过程中,艺人每唱一句或几句,落调时,周围的人要以一定的唱词相附和,跟唱拖腔,和诵佛号,这一行为叫作和佛或者和卷和调。常熟、张家港、无锡、靖江等地的宣卷是传统的木鱼宣卷,这些地区将这种和唱行为称作和佛;锦溪、胜浦、青浦、嘉善等地的宣卷已改革为丝弦宣卷,多称和调;同里宣卷习惯称和卷。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的和佛(和调/和卷)唱词略有差异。
上手、下手同里宣卷演述时互为搭档的艺人,也称上联下联或者上班下班。上手也叫主宣。通常情况下,宣卷活动中的上手只有1位,下手为1位或多位。常熟、张家港、无锡、靖江宣卷中所谓的上手就是主事的宣卷先生,在宣卷班子中起主导作用,下手为主事先生之外的其他宣卷先生,辅助主事先生共同完成宣卷活动。同里宣卷中的上、下手需要分饰角色搭档对唱,青浦、嘉善、胜浦、锦溪等地的宣卷中下手仅负责和调,不与上手对唱。
拼档、拆档宣卷艺人互为搭档进行演述叫作拼档,合作的艺人解除合作关系叫作拆档。
班主宣卷班社的一班之主,也叫领班。班主是一个宣卷班子中主要的、固定的负责人,负责制定班社内部规则、协调内部秩序、承接宣卷业务、分配收入、沟通班社内外事务等。
乐队丝弦宣卷的班社有专门负责伴奏的琴师,他们组成了班社的乐队。当地俗称乐器为家生,演奏乐器也叫做家生。
小落回同里宣卷艺人通常要根据宝卷故事情节分几个章回来演述,回与回之间的间歇称作小落回。早期,小落回时宣卷艺人可稍作修整,喝茶、洗脸、整理妆容,现在小落回时艺人们要加唱小调供听卷者娱乐。
主家(斋主) 宣卷班子称出资请宣卷的雇主(东家)为主家,有些地方(如常熟、张家港、无锡、靖江等地)也称斋主。
佛娘 巫觋的一种。佛娘,即民间所谓的神、佛、菩萨的女儿,可以通神。吴江俗称佛囡儿佛姑娘,常熟多称师娘(当地方言也叫私娘),锦溪称之为仙人小仙人。佛娘以中老年女性居多,也有部分男性巫觋,称作佛儿子仙人等。
宣卷场子 宣卷班社从事演述活动的主要场所。常熟、张家港、无锡、靖江宣卷活动的场所就在佛堂内(有时是临时搭建的佛堂),用几张八仙桌拼成佛台,宣卷班子围坐于佛台前演唱;吴江、锦溪、青浦等地,宣卷艺人在佛堂内请佛、送佛,宣唱宝卷至佛堂外搭台进行。
勃到厅 吴江地区称一种临时搭建的、供宣卷演唱和摆酒席的棚子为勃到厅,聚餐和宣卷均在该厅进行。勃即迅速之意,勃到厅的意思是快速到达的演出厅,既可作为演出场地,又可作为酒席场地。这种棚子通常在庙会上或者传统村落居民的院子里搭建,有的在房屋附近的过道上搭建。棚子一般有顶,可根据季节和天气选择四周全包或者部分包围。张家港地区称这种临时的棚子为旱船(四周全包围)、车帘棚(四周镂空)。在吴江,经营勃到厅也逐渐成为一种行业,如雇主需要宣卷或演戏,即可订一个勃到厅,勃到厅老板既负责搭建演出场地,又承担操办酒席的任务,酒席所需的用具和碗筷均可由勃到厅提供。在乡村,方便快捷的勃到厅尤为适合宣卷活动。
佛马、马幛 受供神灵的象征物。当地赕佛时以图像等形式展示神、佛形象,或将神、佛尊讳写在红纸上,代表所供奉的神、佛。有些地区也叫纸马。佛马也可写作佛码。疏也叫疏表疏纸疏头。宣卷赕佛时要将雇主举行宣卷赕佛仪式的缘由、日期、功用、流程等事项逐一写明在一张红纸上,仪式结束后要通疏(即焚化疏表),用以向各界神佛汇报,请他们鉴收,纸上所写的内容称为疏。宣卷活动中疏一般由主事的宣卷先生写就,也有部分地区(比如锦溪、甪直)由道士书写。
先锋 吴江很多渔民将自己家族的祖先奉为先锋神,这些先锋也是他们日常祭祀的对象。当地的这种先锋信俗本质上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祖先崇拜。
偈(文) 宣卷中有一类篇幅短小的文本,大部分由韵文体唱词组成,这类文本称为偈或者偈文。这种偈文有的附于宝卷本中,有的是艺人演述时临时加入的。偈文可以在宣卷开始时演述,相当于唐代俗讲的押座文或后世弹词中的开篇,同里宣卷中称之为卷前偈(曲)卷前小偈,简称小偈。偈文也可以在宣卷中间插唱,展开讲述故事细节,称为插偈。
插花 艺人根据自身能力即兴创编一段唱词临时插入现时的演述中,可以是时事新闻、笑话、顺口溜或者补充情节,这一行为称为插花或者外插花,同里、锦溪、青浦、陈行、张家港等地的宣卷艺人的演述中都曾出现过。
绪论
第一章 同里宣卷艺人班社的组织结构及其演述活动
第一节 同里宣卷班社的构成及其演出现状
第二节 同里宣卷艺人班社演述活动存续的自然生态环境
第三节 同里宣卷艺人班社演述活动的历史发展脉络
第四节 同里宣卷艺人演述的主要卷目与曲调
第二章 民俗生活中的同里宣卷班社
第一节 宣卷班社的演述活动与民众仪式生活的维系
第二节 宣卷艺人在仪式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第三节 演述中神圣世俗关联的建立
第三章 同里宣卷艺人班社与演述传统的传承
第一节 宣卷艺人的养成
第二节 宣卷艺人的传承类型、谱系及传承方式
第三节 演出团体的传承: 宣卷班社成员的协作
第四章 同里宣卷艺人在演述活动中的主体性呈现
第一节 宣卷艺人的创编与演述脚本的生成
第二节 艺人演述中的建构与演述基本法则的形成
第三节 演述中的情境化创作
第四节 自我变革,发明新的宣卷演述形式
第五节 主动调适,赋予宣卷新的活力
第五章 同里宣卷班社的运作机制
第一节 演述活动承续的内在动力: 宣卷班社的经营运作
第二节 借助演述活动的中介力量: 宣卷班社与牌话佛娘的合作
结语
参考文献
索引
一、 插图索引
二、 表格索引
附录
附录一 相关田野调查情况汇总表
附录二 同里宣卷艺人柳玉兴《请佛偈》《送佛偈》口头演述记录
附录三 同里宣卷艺人及相关人员口述访谈记录
附录四 调查所见民间收藏宝卷书影
附录五 同里宣卷活动相关的重要图片资料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