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当我决定着手撰写本书时,我再一次深切感受到读书的意义,因为没有下列几本书给予我的启示,我不可能产生撰写本书的构想。
1955年至1956年,曾经在战时作为海军陆战队员接受过日语教育的詹姆斯·阿贝格伦(James Abegglen),对日本19家大型企业和34家小型企业进行了实地调研,于1958年出版了《日本工厂: 其社会组织现象》(The Japaneses Factory: Aspects of Its Social Organization)。在这本书中,詹姆斯·阿贝格伦首次提出了日本式经营这一概念。按照他的考察,日本式经营既不是战后才形成的,也不是因为受到外国的影响,而是日本社会历史文化的产物。然而,当时他的这本著作并没有引起广泛关注。
1970年,詹姆斯·阿贝格伦又出版了《探讨日本式经营株式会社日本》一书。他在书中提出了日本式经营的主要内容。按照他的观点,有三个体制性因素对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具有决定性意义: (一) 增长资金的供给方式;(二) 政府和产业界的协作体制;(三) 劳动资源的编制类型。他认为,或许将日本称为株式会社比较合适。也就是说,整个日本就像一个株式会社,即股份公司。株式会社日本一词由此产生。
1979年,埃兹拉·F.傅高义(Ezra F.Vogel,曾译沃格尔)在《日本名列第一: 给美国的教训》(Japan as No.1: Lessons for America)一书中提出,经过深入探究日本人的现代组织、经济团体和官僚制度等类结构后,我不得不相信,日本人之所以成功,并非来自所谓传统的国民性、古已有之的美德,而是来自日本独特的组织能力、措施和精心计划。
1981年,曾任滋贺大学校长的经济学家宫本宪一在《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一书中提出,美国是军事国家的典型,英国是福利国家的典型,日本是企业国家的典型。日本企业国家的特征,涉及国家生产和生活各个方面,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出现了许多矛盾和问题。
企业国家日本式经营株式会社日本,这些概念无疑能显示日本行政管理导向型市场经济体制特征,并且是影响日本经济发展的重要乃至关键概念。但是,这些给予我启示的论著也令我感到遗憾,即作者没有对自己提出的概念,按经济学的要求列出具体详细数据,也没有按历史学的要求对其形成的脉络进行条分缕析的梳理。然而,这些不知有意还是无意的留白,恰好给了我以不逮之学力拾遗补阙的机会。于是,我先是进行了浏览式阅读,随后大致确定了写作提纲和概要,最后聚焦于日本企业,完成了这本《企业国家一部日本经济史》。因为,日本式经营的四项特征中,无论作为企业内部关系的三种神器即终身雇佣、年功序列、企业内工会,还是反映企业与政府关系的株式会社日本;无论是体现企业与金融业关系的主银行制,还是构成企业间关系的承包和互相持股,企业都是枢纽。而且株式会社日本和企业国家日本,都是将日本比作一个庞大的企业,令人形象地感觉到日本的国家治理,无异于企业管理。
然而,上述以企业为枢纽的企业国家四项特征,究竟是战后的产物,还是战前的产物,学术界存在不同意见。早在1977年,榊原英资、野口悠纪雄的《大藏省·日银王朝的分析总体战经济体制的终焉》一文,就已提出支撑日本经济高度增长的体制,基本上是战时总体战体制的延续这一观点。
1990年代中期,冈崎哲二、奥野正宽等也提出,构成现代日本经济体制的大部分要素,都是在日中战争(即日本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时期,为了对国家资源进行总动员而实施计划经济化的战时经济的需要而实施统制经济时形成的。
另外,1999年,复旦大学举行了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经过三天深入的讨论,中日两国学者就以下问题基本达成了一致的看法: 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日本经营方式。战后形成的日本经营方式主要包括长期雇佣制、年功工资及晋升制、企业内工会及以主银行为核心的产业组织。
经过研究,我发现,对上述问题不能定性,不能认为战时和战后作为企业国家的特征没有关联,因为一些制度在形态上战前与战后确实存在延续性,如主银行制。但也不能认为战时与战后作为企业国家的日本的历史是连续的,因为有的特征就是在战后才真正形成的,如企业间互相持股。对日本作为企业国家的论述必须诉诸历史,毋庸置疑,只有这样,才能揭示其本质和历史地位。例如,可以认为江户时代的御家人制度是三种神器的芽蘖,但三菱、三井、住友等企业集团,并不是同名财阀康采恩的翻版。基于这一认识,我以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对以企业为枢纽、影响日本经济的四项特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将本书定名为《企业国家一部日本经济史》,而作为企业国家日本的发展演变,实际上也是日本经济史的发展演变,二者密切关联,互为表里。
日本以企业为枢纽的企业国家这一特征,曾经对经济增长有过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且颇有特征。日本企业结构属于一种双高式结构,即一种高度分工的中小企业群与高度综合的大企业集团相配套的企业结构。日本大企业控制中小企业的企业系列,解决了将分散的中小企业纳入社会化大生产的问题;大银行和大企业集团互为依赖的主银行制,以及政府对银行的指导和保护,使日本的跨国企业能够以最小的摩擦成本,与欧美的跨国企业抗衡。战后是贸易自由化发展时期,产品国际化是市场特征。日本奉行贸易立国方针,顺应自由化大势,不仅获得了发展制造业所需要的技术、原材料和能源,而且开拓了产品销售的国际市场。这是日本能够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
既然如此,日本为何在20世纪90年代初泡沫经济破灭后,经历失去的三十年?有一个重要原因毋庸置疑: 由于政府主导,出口导向是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这种特征也被称为日本模式),在面对不合时宜的企业和银行大量坏账时,日本政府依然采用护航船队模式,因而导致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的结局,在新一轮技术革命中延误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时机。就本书的主题而言,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日本企业制度和结构总体上是占有优势的。但是,历史如潮,总有起伏,时势如月,总有盈亏。世界经济大环境发生变化后,日本企业国家的优势逐渐转变成劣势,变成企业发展的桎梏。那么,企业国家曾经的优势是如何形成的?这种优势为什么会退变为劣势?通过对日本作为企业国家形成和演变的探究,我们或许能获得一些启示。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学术的进步,学术的进步需要我们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启发。如果这个我们也包括您,作为作者,我将感到不胜荣幸。
拙著共分四章,各章均以企业为原点,涉及企业国家的四个方面: 企业内部关系,企业和政府的关系,企业和金融业的关系,企业与企业的关系。每一章根据历史的脉络,对各种关系进行系统梳理。每一章的最后一节,则结合学界较为权威的意见,做尽可能客观的评论。
企业国家一部日本经济史
序言
第一节 三种神器的渊源
奉公人的由来/奉公人的年功和晋升/亲方制度的经纬
第二节 三种神器的土壤
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农民身份的转变/武士身份的转变/三种神器的雏形
第三节 三种神器的形成
日本式劳资关系的原型/雇佣趋向的稳定/终身雇佣的形成/年功序列的形成/企业内工会的雏形
第四节 三种神器的确立
终身雇佣的确立/年功序列的确立/企业内工会的确立
第五节 三种神器的光和影
独步于世的三种神器/三种神器的延续/对三种神器的肯定/对三种神器的批评
第一节 政商: 财阀的雏形
政商的渊源和定义/大坂和京都的政商/江户的政商
第二节 财阀的产生
何为财阀?/四大财阀崭露头角/政府对财阀的扶持/康采恩的形成
第三节 政官财三位一体
三位一体的内涵/大正财阀的兴起/政府的产业保护举措/产业政策的引导
第四节 二战期间政企关系的演变
自治和统制/战时统制的强化/战后财界组织的原型:统制会/行政指导体制的原型
第五节 二战后政企关系的演变
战时体制的延续/财界团体的重组/1952年体制的建立/两个总理府的互动/1952年体制的演变
第一节 三货制和两替商
日本货币经济的起源/三货制·两 替·藩札/江户时代的信用体系
第二节 近代金融体制的形成
金融秩序的整顿/双头体制的形成/金本位制的确立/特殊银行时代
第三节 一战:金融体制转变期
金融业的扩张/金融困境和恐慌/金融二重结构的并存
第四节 间接金融体制的确立
金融体制的转变/主银行制的形成/战时的金融统制
第五节 间接金融的两面性
战时和战后金融的关联/间接金融的优势/主银行制的利弊/泡沫经济的祸根
第一节 企业间关系的土壤
农业生产的进步/商品经济的发展/城下町的形成/町人阶层的壮大
第二节 企业间关系的初建
殖产兴业和甲午战争后的产业发展政策/排斥外资和注重自立/株式会社创办热潮/财阀势力的壮大
第三节 企业间关系的纽带
二重结构的形成/财阀的组织结构/承包制的渊源和类型/承包制的扩展
第四节 协力体制和互相持股
协力体制的构建/协力体制的转变/承包制:协力体制的延续/互相持股的强化
第五节 承包和互相持股:一柄双刃剑
承包的内涵及渊源/承包制在战后的延续/承包制的生命力/承包制的利和弊/互相持股的利和弊
引注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