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一 爱的诠释与指引
教育的基础是爱。家庭教育作为以血缘亲情为纽带的亲子教育,其中爱的意义和价值,是学校教育和其他任何教育不可比拟也无法超越的。
上海某家庭教育机构的创始者和掌门人林志敏老师,积该机构团队二十多年教育辅助和家庭疗愈之实践,融古今中外家庭教育之经典,紧扣现代社会信息化和少子化家庭教育之现状,抓住家庭教育最根本之课题,展现于读者面前的《我们会爱孩子吗?化本能为智慧,破解亲子养育迷思》,是一本集学术性、指导性和实操性于一体,深入浅出、生动具象、清新可读的好书。
全书四大板块围绕爱的误区爱的伤害爱的正解爱的践行,从当下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入手,步步深入、环环相扣、曲径通幽。
作者选取了四个典型案例贯穿全书: 不肯入睡的孩子(阿泉)、挂在脖子上的孩子(曦曦)、异国逃学回家的孩子(李磊)、不能被提问的孩子(晨晨)。分门别类、由表及里、丝丝入扣,分析解剖了其父母如何在爱的动机和名义下,自觉不自觉地对孩子造成的误解和伤害,并提出了正确了解、教育孩子的理念态度和方法路径。
本书最大的特色和亮点有三: 一是接地气。作为学术著作,它摆脱了学理逻辑的象牙之塔,直面现实焦点,实话实说。二是可实操。便于读者自我反思、对号入座,认知病症所在和对症处方,并直接付诸行动。三是能悦读。行文风格一如林老师的待人接物,言谈举止洒脱随和、睿智幽默、妙趣横生,如闻智者一席谈!
因此,我以为此书既可以为我国新时期家庭教育学术宝库增光添彩,也适合作为家庭教育指导者的培训读物,更适宜作为家长学校的教材供广大家长学习使用。它可以告诉天下为人父母者和祖辈家长: 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应该如何科学和有效地去爱,方能够促进孩子健康成长、成就幸福人生。
本人退休居沪后,与志敏老师同道,相处相知二十余年。他的好学不倦、锐意进取、热心公益事业的精神,让我受益良多。为祝贺他的新著出版,并与同仁交流,特写了如上文字。
(谭虎,中国教育学会专家库专家,教yu部关工委家庭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理论刊物分会、地方教育史研究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兼职教授、特聘专家。)
推荐序二 爱孩子是个大学问
人类以组建家庭的形式展开生活是文明与进步的标志,因而,家庭这个最小的社会组织就具备了情感抚慰、安全互助、生命延续、两性生活、经营建设等多种责任和功能,而其中的生儿育女、优化生命就成为更为重要的职能,赋予了家庭中长辈教育后代的职责。尽管工业革命后出现了大规模的学校教育,但家庭特有的教育功能仍然不是学校能替代的。家庭文化、家庭生活、家人关系与家长言行的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直接影响孩子一生的处世方式与生活态度,决定了后代的人生质量。人类教育发展到现在,一个被证明了的经验与教训就是: 缺少家庭教育的教育体系造就不出幸福的、高素质的国民。
有一句流传至今的名言几乎尽人皆知: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个名言似乎只赋予了语言学的美感和教育学的感召,而当今我国的教育现实面前却另有意味: 家庭成了孩子继续完成学校作业的第二所学校,家长只行使养育孩子之职,很少认识到身正为师的教育之责。学校教师的专业化固然重要,作为第一任老师的家长若把孩子教育得人伦不通、生活无能,第二任的学校老师就是使出浑身解数也难以把他改变成人见人爱的优秀孩子。可见,作为人生第一所学校的家庭、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家长,其作用无以替代。我国未成年人口达三四个亿,他们身后的父母与祖辈家长,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这个巨量的人群,其素质与教育作用,事关国家治理与教育现代化。
现实的家庭教育如何,当下许多孩子的啃老、躺平、不婚、不育等现象,都能找到不科学的家庭教育成因,找到太多太爱孩子又不懂如何爱孩子的家长身影。让爱有理性、有智慧,既需要法的支撑与政府的支持,更需要如作者所在机构这样的社会组织的亲力亲为。
2025年是中国近代幼儿教育之父陈鹤琴先生1925年所著的《儿童心理之研究》《家庭教育》两本书出版一百周年,这两本书是中国现代儿童教育、家庭教育中国化、科学化、大众化起点的重要标志。林志敏先生的这本书在百年后与其呼应,陈鹤琴老人似乎仍在强调: 家庭是每个人的幸福原点,家庭教育是每个人受教育的起点,家庭教育这门学问,就是一个人学习与实践的必修课。但愿这本书让广大家长领悟到科学的爱子智慧,造福社会。
(赵刚,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家长与教师合作管理委员会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与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东北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院名誉院长。)
推荐序三 抓准一个爱字,深掘深探
认识林志敏先生,是在近二十年来全国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开展的多次研讨会上。他在上海某社区从事家庭教育指导和培训工作,成立了以齐家为核心理念的宗旨明确的机构,传播家庭教育知识与经验,开展对问题儿童的个案咨询,指导家长提升教育素质,以理论探索和实践指导,为民间家庭教育事业作出可贵的探索。每次的研讨会上,他都有新的学术论文发表。
我作为家庭教育工作的同路人,对林先生的认真、执着、求真、求实的精神心存敬意。2017年我还陪同全国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原副理事长谭虎先生参观了机构本部,与全体工作人员作过学术交流。
最近林先生总结了机构多年来的工作实践,撰写出版《我们会爱孩子吗?化本能为智慧,破解亲子养育迷思》这本书,针对我国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种种观念、方法,溯流探源,循苗寻根,抓准一个爱字,深掘深探。从会不会爱孩子的讨论中,查找爱的误区,指出爱的伤害,阐释爱的正解,指导爱的践行。
爱是一种需要认真学习和感悟的高阶智慧与情感,它与责任密不可分,时代的进步与变迁在促进爱成为智慧与艺术的完美结晶,怎样让家长大众在学习爱孩子的家庭情感建设中自我成长,在为问题家庭的疗愈中建构美好人生?在这部著作中,既有较深入的理论探索,又有紧随其后的生动实例,做到了有理有据。这对于有志从事家庭教育指导的工作者和渴求掌握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方法的家长们,都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黄沧海,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广东省关工委特约研究员。)
林志敏,1957 年生,农场知青,1984 年回沪进厂。罹患癌症后感悟人生,参与创立上海癌症俱乐部。后于《上海画报》广告部工作,纵览社会,领悟到几乎所有问题的肇始与答案都归因于人的教育,尤其是早期教育。于是,跟随陈咏声、陈科美、万云英等多位学者自学相关理论、课程,设立如何在游戏中培养儿童的交往能力实验课题进入幼儿园,开展独立研究,进一步发现影响儿童早期成长及一生的关键,在于家庭内部固有的场的趋势,即家庭成员间情感交互作用的信息方向。
自 2000 年起,以家庭教育为抓手介入家庭,倡导以我国经典与先进理论有机结合的终身成长全人赋能理念,实施场的正向干预,构建以家庭健康成长为目标的村落式生态群。二十多年来,在社区陪伴家庭,实施个案辅助和组织各类工作坊,积累了大量案例并进行理论归纳,曾在《中国家庭教育》 等学术刊物发表了《试论推动家庭现代性家庭教育的性质与任务》《家庭治疗与家校联合》《试以全人看家庭家庭教育全人视野实务简记及其原理浅析》《教育,必须让家庭归位》等十余篇学术论文,创立了以爱为导向的家庭范畴内全息化全人教育范式,得到了众多家庭及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肯定。
现为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员(第二届理事),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美国全美家庭关系委员会(NCFR)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