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聚焦骨折诊疗技术发展史的医学综合著作。书中系统阐述了不同部位、类型骨折的诊疗理论及内外固定术式的演进,结合人体解剖学发展,重点呈现骨折治疗终点判断的古今转变从过去仅求功能恢复、允许畸形愈合,到如今追求矫形、治愈跛行等并发症的全面康复,展现了循证医学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推动医疗体系完善的进程。
书中收录了许多医学轶事,配有精美插图及临床影像资料,兼具趣味性与科普性,助力读者理解专业术语,既能帮助读者了解骨外科发展史、全面认识骨科,也为促进骨科医学发展提供借鉴。
最近网络上流行一段骨折相关视频:孩子满怀期待地看着医生拆石膏,结果对着胳膊上露出的钉子哇哇大哭。
即便是医生或医学生,也会对骨折感到害怕,而骨折的病名、治疗方式更是容易令人困惑。
翻开本书,你能看到丰富的古今中外骨折资料,帮你理清骨折相关的知识脉络。作者以诙谐的语言讲述一个个经典案例与诊疗故事,配以临床真实病例及典籍中的图片,让你仿佛亲历这些骨折的诊疗过程,获得别样的阅读体验。
从古埃及医学到现代数字化技术,骨折的诊疗技术与治疗标准经历了无数次变革。在这螺旋式的发展中,你能看到骨折诊疗、外科理念乃至医疗体系都在逐步完善。
本书作者在临床工作之余也从事教学,他认为:要把教材讲清楚,少不了这些资料。总要自己了解有史实支撑的前因后果,才能给学生传授正确的知识。希望他数十年间教学与临床的沉淀与积累,能带给你所需的收获。
从原始部落的巫医祝祷到现代手术室的无影灯光,从考古出土的古埃及木制夹板到毫米级精度的当代手术机器人,人类与伤病抗争的漫长历程,汇集了无数先驱的智慧、匠人的巧思与医者的仁心。骨折诊疗的历史,远不止技术的迭代,更是一部浸透生命尊严与人性光辉的温情长卷。
在美索不达米亚的泥版楔形文字中,在殷墟的甲骨卜辞里,都映照出巫医不分的时代里,远古先民对生命的敬畏。当人类开始挣脱神秘主义的桎梏,尼罗河畔的莎草医书、希波克拉底的传世文稿,还有东方医者撰就的《妙闻集》和《黄帝内经》,共同标记着伤病诊疗在经验积累中,悄然迎来了理性思考的曙光。
本书聚焦骨折诊疗技术的发展脉络,围绕不同历史阶段具有代表性的治疗技术及其推动者,从文献的字里行间,探寻当时社会、群体与个体间的相互影响。我们能看见中世纪修道院中萌发的科技微光,感受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与科学的蓄力迸发;也能见证传统骨折诊疗经典被逐步突破的轨迹,体察传统正骨师在科技浪潮中被迫转型的无奈。雕塑家手中的石膏走进战地医院,是冷兵器退场后创伤类型剧变的需要;而X线显现的伦琴夫人的手指,不仅开启了骨折诊疗标准化的革新,还让患者得以将X线片作为呈堂证供,悄然重塑着医患间的信任逻辑……
约翰·雷亚·巴顿的首例骨折内固定手术失败了,伯恩哈德·冯·朗根贝克的首例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手术也失败了。这些超前尝试的背后,技术狂想与伦理约束的角力,至今仍在叩问医者的初心。直到约瑟夫·李斯特接纳了路易斯·巴斯德的理论,开创现代外科无菌技术,才为那些满怀英雄主义情结的蛮干者撑起了保护伞。自此,无数开放性骨折患者方得以摆脱截肢厄运,不再遭遇诸如安布鲁瓦兹·帕雷与珀西瓦尔·波特医生的抉择困境他们曾经替无数的此类患者果断选择了截肢,而当自己也成为开放性骨折患者时,却为自己选择了截然不同的保肢治疗。
伴随20世纪工业革命的洪流,从不锈钢到钛合金的材料演进,从AO学派加压内固定理念到数字技术的全面渗透,骨科诊疗的理论与实践迎来了颠覆性变革:虚拟现实构建的全息解剖模型,让年轻医生得以在数字空间锤炼技艺;3D打印技术不仅重塑个性化支具,更让定制化的骨组织替代材料触手可及;手术机器人的机械臂突破人类精度极限,在复杂骨折的微创修复中创造奇迹;循证医学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兴起,促使大规模临床研究取代经验直觉,让个性化治疗方案在数据支撑下愈发精准;微创操作与多学科协作的普及,使患者得以从术前准备到术后康复全程置身于人文关怀之中。
谨以本书献给所有在无影灯下执着的灵魂。当您翻阅这些被岁月包浆的技术细节,或许会从百余年前医生的临床总结中,看见自己昨日在急诊室手足无措的影子;或许会在某些看似荒诞的描述中,捕捉到明日创新的灵感火花。过去的故事永远不会落幕,其脉络仍在延续拓展我们当下拥抱的新概念,未必就是终极真理;今日的新知,终将成为后人眼中的传统。这份对知识演进的清醒认知,尤为可贵,也是一位理性医者应有的觉悟。
医学的进步,永远始于对生命的敬畏,成于对现状的挑战,而终于对人性温度的永恒守望。
梅炯
2024年11月7日
梅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国家骨科医学中心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及同济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骨关节创伤、骨与软组织肿瘤临床与基础研究。多次受邀到美国、英国、德国、瑞士等国家的著名医院和研究中心交流学习。先后主持过国家973计划课题1项、国家863计划课题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项,以及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项目。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SCI、中华系列期刊收录)。先后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和上海市临床成果奖各一项。对肢体恶性骨肿瘤的综合保肢治疗方面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分别获得上海市和国家科技部成果。担任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上海市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上海市科委项目立项评审专家、上海市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国内、国际多家杂志编委和特约审稿人。
序 章 人类早期对骨折的认知
第一章 不同部位骨折的诊疗
第二章 夹板、支具与石膏
第三章 牵引技术与外固定支架
第四章 骨折内固定技术的发展
第五章 骨折冠名术语的时代解读
第六章 影像诊断技术革命
第七章 循证医学与加速康复外科
第八章 骨科数字技术与手术机器人
参考文献
引用图片说明
骨折诊疗大事记
人名译名对照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