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杜甫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符号和精神象征,得到广泛的认同;同时,在大后方,由于文化机构和文人学者的聚集,这一时期的杜甫书写
熊飞宇,文学博士,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副研究员、重庆市抗战文史研究基地副主任。
绪论第一章 抗战大后方古典文学学者的杜甫研究 第一节 邵祖平论杜 第二节 江絜生论杜 第三节 程千帆的杜甫研究 第四节 罗庸论杜 第五节 闻一多的杜甫研究 第六节 朱偰的《杜少陵评传》及其他 第七节 易君左的《杜甫今论》及其他 第八节 吴鼎南有关杜甫草堂的考证第二章 抗战大后方新文学作家的杜甫研究 第一节 章衣萍的《杜甫》及其他 第二节 王亚平《杜甫论》叙录 第三节 黄芝冈论杜 第四节 徐中玉论杜甫的写作观 第五节 李广田论杜甫的创作态度 第六节 冯至的杜甫研究 第七节 梁实秋论杜 第八节 李长之《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中的杜甫 第九节 魏洛克及其杜甫传第三章 抗战大后方历史学者的杜甫研究 第一节 朱希祖论杜 第二节 贺昌群论杜 第三节 杜呈祥的杜甫研究第四章 抗战大后方关于杜甫研究的论争 第一节 翦伯赞的《杜甫研究》及其引发的批评 第二节 张汝舟与周邦式论杜第五章 文学史中的杜甫评论 第一节 苏雪林《中国文学史略》评杜 第二节 张雪蕾《中国文学史表解》评杜 第三节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卷评杜 第四节 罗根泽《隋唐文学批评史》评杜 第五节 宋云彬《中国文学史简编》评杜第六章 选本、国文教材中的杜诗及其检索工具书 第一节 杜诗选本 第二节 兼及杜诗的选本 第三节 国文教材中的杜诗 第四节 杜诗的检索工具:《杜诗引得》结语附录 解放区的杜甫研究主要参考文献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