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 波伏瓦并肩第二性的社会观察和研究经典 老年问题论著
定 价:98 元
《老年》是波伏瓦写于1970年的理论著作,书中援引大量实例,分析了老年在远古、原始和现代社会里,引发的政治、社会、哲学、心理等方面的问题。该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外部角度描述了数千年来社会及其公民如何看待衰老,家庭成员如何对待长者,并分析了古希腊罗马哲学家的观点如何影响了我们的心理和当下的社会。第二部分从内部角度出发,评叙了年长者的生活,展现了一幅完整的画卷,从而打破既有迷思,抨击社会对老年人的忽视和边缘化,并呼吁读者做出改变。
1.波伏瓦继《第二性》后最重要的社会观察和研究著作
法国当代重要的思想家、文学家西蒙娜·德·波伏瓦一生中写过两部重量级的研究论著:《第二性》和《老年》。《老年》被誉为波伏瓦的隐藏版经典,它研究现代社会中边缘化的群体,勾勒出老年人的身心困境,并鼓舞读者起身改变自己的未来。2.颠覆社会认知,冲击既有观念
《老年》从两个层面分析了该问题:一是外部社会的集体漠视,二是从内在出发的个人认同危机,揭穿了在文明进步的表象之下,现代社会至今视而不见的结构性缺陷。波伏瓦宣称要打破沉默的阴谋,她坚信如果我们能够理解老年的意义,就会推动根本性的变革。
3.丰富全面的表格数据,多角度的养老制度对比
《老年》引用大量例证、数据和统计报表,让论证过程变得清晰可视化。多角度全方位的材料列举使结论更有理有据,严谨缜密,触目惊心,使人信服。
4.在探讨老年人的处境时引入了性别维度
波伏瓦在老年研究中不仅引入了阶级维度、代际维度,还罕见地增加了性别维度,特别关注到了女性的处境,在分析老年问题时将老年男性与老年女性分开讨论,揭示出老年群体内部的差异性和不平等,避免将老年人视为同质化群体,指出老年女性面临的独特困境。
【前言/序言】:当佛陀还是王子乔答摩悉达多的时候,被其父囚禁于华丽的宫中,他好几次逃出去,乘车在周遭巡游。第一次出去,他碰到一个羸弱之人,口中无牙,满脸皱纹,头发全白,佝偻着背,拄着一根拐杖,口中含糊,浑身颤抖。王子非常吃惊。车夫告诉他,这是一个老人。王子惊呼道:脆弱无知的人啊,太不幸了!年轻所特有的傲慢使他们眼中看不到老年!赶紧回去吧。游戏和欢乐有什么用?我的身躯也免不了他日成为衰老的所在。佛陀之所以能在一个老人身上看到自己的未来,是因为他为拯救苍生而来到世间,要承担起人类的所有状况。这一点上他与常人不同,后者回避不悦的景象,尤其是老年。在美洲,人们几乎不用死亡一词,代之以消失了的亲爱之人,也几乎从来不谈到高龄。老年在今天的法国也是一个禁忌话题。我在《事物的力量》的末尾因谈到这一禁忌掀起了轩然大波。承认我自己即将进入老年,仿佛就等于说它瞄准了所有女人,甚至已经控制了很多。不管是出于好意还是愤怒,非常多的人,尤其老年人,向我宣称老年人是不存在的。有些人只是不如其他人年轻,仅此而已。对于社会来说,老年就像是一个让人羞耻的秘密,谈论它是不体面的。关于女人、孩子、少年的种种情状存在大量的文献,可是关于老年,除了专业作品之外很少有提及。曾经有一个漫画家不得不重画了一整个系列,因为他设计的人物中有一对祖父母。把老年人物去掉。编辑对他说。当我说自己正在写一本关于老年的书,对方往往惊呼:怎么会有这种想法?您又不老!……多么悲伤的主题……这恰恰是我写作本书的目的所在:打破这种沉默。马尔库塞曾经说,消费社会用一种所谓幸福意识取代了不幸意识,并且压抑任何负罪感。我们应打破这表面的平和。在对待老年人方面,社会不仅有过错,而且罪行累累。发达和充足的神话掩盖之下,社会对老年人如对贱民一般。法国人口的12%为65岁以上的老人,比例为世界最高。他们陷入贫穷、孤独、残疾和绝望。在美国,老年人的命运也好不到哪儿去。为了将这种野蛮与其所宣扬的人道主义进行调和,统治阶级所采取的手段是不把他们当人对待。可是,如果我们能够听到老人的声音,我们就不得不承认,他们发出的是人的声音。我要强迫我的读者听到这种声音。我将描绘强加于他们的境况,描绘他们如何生存。我要说出他们头脑中和他们心灵中在发生什么,尽管已经被资产阶级文化的谎言、神话和陈词滥调所扭曲。社会对于老年人的态度极具两面性。总的来说社会并不将老年看作一个独立的年龄阶段。青春期的危机在少年和成年之间划出一条分界线,虽然有些任意,但其时间跨度较窄:18岁到21岁之间,年轻人便被纳入社会之中了。所谓的成人礼往往伴随着这种接纳。然而,老年到底是从何时开始的并不明确,随着时代和地域的不同而变化。从来没有某种仪式性的东西,标志着一个人进入了老年。从政治上来说,一个人终生享有同样的权利和义务。民法不会对30岁和40岁的人做任何区分。法官们认为,除了某些病理性的情况,老年人和年轻人一样,负完全刑事责任。总检察官莫尔内对贝当提出公诉时强调,司法不会考虑年龄因素。老年人并不被作为一个群体区别对待,而且他们也不乐意被区别对待。儿童和少年有专门属于他们的书籍、刊物、演出、电视和广播。老年人则没有。所有这些他们都只能共享和较年轻的成人一样的内容。然而,涉及经济地位的时候,他们似乎属于一个奇怪的种类。仿佛他们没有其他人一样的需求和感情,只要给他们一点微不足道的施舍,便不亏欠他们了。经济学家和法学家鼓吹这种自我感觉良好的幻觉。当他们哀叹所谓的非就业者对就业者造成的负担时,好像就业者不会有一天也变成非就业者。事实上,负担起养老是为了保障自己的将来。在这一点上,工会主义者是清醒的,谈判时总是将退休问题摆在重要的位置。由于不构成经济力量,老年人无法宣示自己的权利。剥削者关心的是分化劳动者和非劳动者的团结,使得后者的利益无人维护。资产阶级散布的神话和陈词滥调将老年人塑造为他者。普鲁斯特曾说:生活让少年的时光无限地延长,然后变成老人。老人身上延续着之前同样的优点和缺点。然而世俗的观点对此予以否认。当老年人表现出和年轻人一样的欲望、感情和要求时,人们惊讶无比。老年人的爱情和嫉妒是丑恶或可笑的,性欲令人厌恶,暴力为人不齿。似乎他们应该成为所有美德的典范。人们尤其认为老年人应该淡定。人们断言老年人具备这一品德,并且应该对他们的不幸淡然处之。社会舆论强加给老年人的形象是一个满头白发、笼罩在光环里的圣人,经验丰富,令人尊敬,超脱于七情六欲之上。如果他们偏离了这样的形象,那么他们就堕落于其下。与前一种形象相对的是疯癫的老者,心智狂乱,被子女耻笑。总之,他们因美德或罪恶而处于人类之外。于是人们便可毫无顾忌地拒绝给予他们起码的生活必需。人们将这种排斥进行到如此极端的地步,以至于伤及自身。我们拒绝在老人身上看到的,正是将来的自己。普鲁斯特曾经睿智地说:在所有的现实中,(老年)在我们心里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保持时间可能是最久的。人都是要死的,所以死亡的概念不陌生。很多人会成为老人,却很少有人想到老年。按理说老年是最该被预料到的,事实上却是最出其不意的。当被问到未来的时候,年轻人,尤其是年轻女子,对生活的畅想往往止于60岁。有一些人说:我不会活到那么老的,肯定在那之前就死了;有的甚至说:那之前我会自杀。成年人表现得好像永远不会变老一样。一个工作的人面临退休往往目瞪口呆,可是日期明明早就定好了,他是知道的,原本应该有所准备。事实就是直到最后一刻,退休对他来说还是陌生的,除非在非常政治化的情况下才有所不同。当这一天真的到来,其实从这一天渐渐临近开始,人们还是宁愿老去而不是死亡。但是之前远观的时候,我们最清醒地考虑的是死亡。它随时可能降临,在任何年龄都威胁着我们。我们有时和它擦肩而过,常常对它心怀恐惧。我们并不是一下子变老的。年轻或壮年的时候,我们并不会像佛陀那样想到未来的老年。在我们眼中它距离我们如此遥远,远到不真实,远到似乎永远不会发生。死人算不得什么。我们可能感到一种形而上的眩晕,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说,它又让我们安心,并不构成什么问题。我将不复存在。消失使我保留了自己独特的身份。20岁、40岁时对老年的想象,是将自己想成另一个人。任何变化都包含令人恐惧的东西。小时候,想到有一天我会成为一个大人,我感到震惊,甚至焦虑。不过一般情况下,在年幼的时候,成人身份的优势会稍稍慰藉对长大的疑虑。而老年却是一种失宠。哪怕是保养得很好的人,老年带来的身体的衰弱也是显而易见的。人是年龄带来变化最显著的物种。动物也会变弱,但其外在形态并无太大改变。人类则不同。面对一个年轻美貌的女子,如果我们在岁月之镜中想象她多年之后的形象,我们将看到她的母亲,这使我们心头一紧。据列维斯特劳斯说,南比夸拉族印第安人的语言中,年轻和俊美是同一个词,年老和丑陋也是同一个词。面对老年人展示的我们自己将来的影像,我们难以置信。有个声音在说,这一切不会发生在我们身上,真发生的时候也轮不到我们。在降临到我们身上之前,老年是一件只关乎别人的事情。如此,我们也就能够明白,社会是如何成功阻止我们在年老的人身上看到我们的同类。让我们不要再欺骗自己了。这关乎我们无可逃遁的未来生活的意义。如果我们不去理会我们将要成为谁,那我们也不可能知道我们现在是谁。这位老先生,这位老妇人,让我们在他们身上看到我们自己。要完全承担起我们作为人的状况,这是不可或缺的一步。所以,我们不能满不在乎地接受生命最后阶段的不幸,而是应该感到与我们自己利益攸关。它深刻地揭露了我们所处的剥削制度。不能自食其力的老年人代表着负担。然而,如果一个集体有着某种平等观念,比如村落或者原始部落,成年人哪怕不情愿,心里也明白自己将来的状况就是身边老人当前的状况。《格林童话》的普遍意义,即在于每一个村庄都存在其描绘的情形。一个农民让自己的父亲远远地在角落的饲料槽里吃饭。之后他发现自己的儿子在摆弄木板。孩子说:等你老了给你用的。祖父立刻被请回了家庭餐桌。在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之间,一个集体中有劳动能力的成员总是会进行各种妥协。有时,由于条件过于匮乏,某些原始部落的成员不得不杀死年老的父母,哪怕他们自己将来也会遭受同样的命运。在不那么极端的情况下,远见和孝顺使得人们不那么自私。在资本主义社会,长期性不再起作用。拥有特权的人决定着大众的命运,他们不担心特权被分享。至于人道主义精神,被捧得很高,却不见诸行动。经济建立在利润之上。整个文明都从属于利润。人们对人力的兴趣仅仅在于后者能够带来利润,用完就扔。在一个变化的世界里,机器寿命短暂。人也不必服务太长时间。55岁以上的都该报废。这是最近的一次会议上剑桥大学人类学家埃德蒙利奇的言论。报废一词很好地表达了他的意思。人们说退休意味着自由和闲暇时光。有诗人赞叹港口的美景。多么无耻的谎言。社会强加给绝大部分老人一种悲惨的生活,以至于老和穷在人们看来是一回事。反之,绝大部分穷人都是老年人。对于退休的人来说,闲暇时光并不会带来什么新的可能。当他终于摆脱了之前的限制,却又被剥夺了利用所谓自由的手段。他不得不在孤独和苦闷中自生自灭,如废弃物一般。在一个人最后15年或20年对其不管不问,是我们文明的失败。如果我们把老年人当人看,考虑到他们过去的体面生活,而不是把他们看作行尸走肉的话,现实会让我们窒息。我们的体系是摧残人的。为了揭露这个体系,应将丑闻公之于众。触动一个社会最好的办法就是集中关注最不幸的那部分人的命运。当年为了破除种姓制度,甘地致力于为贱民鸣不平。为了摧毁封建家庭,新中国解放了妇女。要求老年人依然保持人的地位将带来巨大的冲击。如果仅仅是进行有限的改革而不去撼动体系的话,这个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对劳动者的剥削,社会的原子化,文化仅为官僚精英所享有,造成了老年人所遭受的不人道对待。这表明一切都要重来,从头开始。这就是为什么这个问题被精心掩盖。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必须打破沉默。我要求我的读者给我帮助。
西蒙娜?德?波伏瓦,法国文学家和思想家,在哲学、文学、女性主义、社会活动领域具有标志性意义和深远影响。1908年生于巴黎,1929年获巴黎大学哲学学位,并通过法国哲学教师资格考试。1945年参与创办《现代》杂志,致力于推介存在主义观点。1949年出版《第二性》,引起极大反响,成为女性主义的经典。1954年出版长篇小说《名士风流》,获得龚古尔文学奖。她还著有大量传记性作品和哲学论著。
【目录】:绪论 . . . . . . . .1
引言 . . . . . . . .11
第一部外部视角 . . . . . . . .19第一章老年与生物学 . . . . . . . .21第二章民族学论据 . . . . . . . .41第三章历史社会中的老年 . . . . . . . .91第四章当今社会中的老年 . . . . . . . .227
第二部在世之人 . . . . . . . .287第五章发现与承担:切身体验 . . . . . . . .291第六章时间、活动、历史 . . . . . . . .368第七章老年与日常生活 . . . . . . . .453第八章老年实例 . . . . . . . .510结论 . . . . . . . .545
附录 . . . . . . . .551百岁老人 . . . . . . . .553谁来照顾老年人? . . . . . . . .555社会主义国家老年劳动者的境况 . . . . . . . .564老年人性生活的统计数据 . . . . . . . .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