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关于母亲、生育和生命之初的真实故事。作者张畅生于1990年,32岁成为母亲。从女儿到母亲的身份转变、现实的困境与对生育想象之间的落差,构成了她人生的分界点。作者由此展开了一场关于自身生命和记忆的回溯??今天的我,怎样成为了今天的我??关于童年,关于居所,关于婚姻与成为母亲的决定,关于医院的记忆,关于初为人母的切身体验。同时,养育孩子的过程又使这位年轻母亲得以重新回溯母亲养育自己的经历。于是,这个文本里另外一个母亲的故事进入了我们的视野:生于1956年的妈妈,如何走过了她的青春岁月、成为母亲,两代人的生命记忆因而勾连在一起。那些曾被妈妈刻意遮蔽、被我无意忽略的隐秘记忆一一浮现。由此,我们看到了两位母亲、两代女性,她们身处不同的时代处境与地域生活,面临着不同的外部挑战、相似的内心挣扎。生育对于女性的意义、给女性带来的影响惊人地相似,却各自承载着一段沉甸甸的人生。这是两代母亲鲜活的生命史,也是近三十年来中国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
1. 一段特殊时期的生命经验与个人记忆:从2021年秋怀孕,2022年夏孩子出生,到2024年孩子学步、学语,张畅忠实记录下为人母的至暗时刻,讲述了一个女性在成为母亲之后的种种挣扎。我希望能如实记录一段特殊时期的个人经验。这本书并不是在塑造一个完美的母亲,更不是在怂恿任何人成为母亲生而为人,我们都不可避免地带着自己身上的伤痛,一步步往前走。
2. 生育与母职的真实体验一位母亲在生产前、生产时、生产后,究竟会经历什么?
身体的物化与疼痛。张畅勇敢讲述自身的经历,单刀直入,赤裸呈现怀孕、生产(17小时剧痛、尊严丧失、医疗干预)、哺乳疼痛、产后恢复等带来的生理创伤和精神冲击 (生育将一切努力击个粉碎)。
身份的撕裂与重构。成为宝妈后,我被迅速替代、抹去,陷入照料者角色与自我需求间的巨大张力(孩子睡下后,妈妈的自我才开始慢慢拼合)。
情感的多面性。爱、责任、怜惜、愤怒、委屈、孤独、愧疚、甚至瞬间的后悔交织缠绕(如何能既深爱着自己的孩子,同时又后悔生下他?)。
母职的不可言说。社会对母职的理想化叙事与实际体验的巨大鸿沟,以及讲述困境时面临的道德评判(既然是自己选的,为什么不满意?)。
3. 生育选择的艰难与复杂这个世界足够好吗?好到能让一个新生命诞生在其中吗?我够格成为母亲吗?
生育并非浪漫决定。面对不婚不育的浪潮,已婚女性的职场歧视,家庭与社会的多重合谋,选择生下孩子,是一次不得已的缴械投降,还是一场全新的冒险?
生育是现实考量(住房、经济、职业发展)、情感需求(需要一个和我有着切实联结的人)、甚至是对抗虚无(更新我的生命、共同对抗漂泊不定的世界)等多重因素交织下的艰难抉择。
在老破小的噪音中写诗,在早高峰的人潮里思考人生,在时代的泥沙之下追问意义。作为一个有自省意识的写作者,张畅并不逃避自己对生育的纠结、质疑,她以近乎尖锐的坦诚,剖析并不完美的自我,写下宏大时代中渺小个体的处境与挣扎。
4. 从小家庭到大家族,代际传承的情感与记忆两代女性、两个母亲的生育经历
理解母亲,成为母亲,最终重新接纳自己。在成为母亲后,通过回溯自己的童年(老照片、母亲的爱与保护),作者越来越理解自己的母亲。在未能宣之于口的沉痛与轻盈、绝望与新生中,窥见不同代际女性的隐秘之痛。
养育观的反思。孩子是时间的刻度,在养育自己孩子的过程中,不断反思父母辈的教养方式,试图寻找更妥善的平衡(自由与规则、爱与管教)。
5. 人的有限性与存在的意义现代女性的生存困境与身份焦虑
人无法掌控所有(身体、命运、他人的理解),在复杂情境中做出的选择有其局限性和无奈。尽管充满挣扎与痛苦,但孩子的成长(偷偷学会了很多东西)、与母亲和伴侣的联结、以及仅仅往前走的行动本身,都在黑暗中透露出微光,构成了生命的意义(琐碎乏味的此刻有了一份超越时间的意义)。
如何在妻子、母亲等角色之外,保有独立的自我?作者无意于提供解决方案,只是诚实地呈现个体经验的样本和切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