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潮港位于上海东南沿海,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被划入上海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后,芦潮港迎来了现代化发展的新契机。本书通过口述历史的方式,传承芦潮港的历史和文化,记录芦潮港的改革发展成就。从传统海滨渔村到现代滨海新城,从革命年代筚路蓝缕到新时代踔厉奋发,我们可以看到芦潮港人民以自己的勤劳与智慧与海共生,坚韧不拔,寻找发展新道路。让我们走近芦潮港,感受岁月的温情与力量。
芦潮港,东临东海、南依杭州湾,位于长江口的最南端,与世界最大的集装箱码头洋山深水港相距30千米。20世纪30年代,当地老百姓为了出海捕鱼,从芦苇丛中踩出了一条下海小路,形成了5米宽的深槽,人们称其为路漕港。1960年,经上海市政府批准,南汇县在路漕港的芦苇丛中建造了宽15米的排涝挡潮闸。1962年,水闸因严重损毁严重,故重建。时任上海市副市长宋日昌为水闸题名芦漕港水闸,1989年,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芦潮港建镇,芦潮港因之得名,并沿用至今。芦潮港不仅是一个地理坐标,更承载了一段段鲜活的历史。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历史进程中,书写了踏浪前行、砥砺奋进的壮丽篇章。
芦潮港行政建制历经闾邻制、保甲制、乡、人民公社、镇、社区等变迁过程,其境内范围也自北向东南逐渐延伸、扩展。新中国成立后,芦潮港地区隶属泥城大乡中的一乡,称为汇茂乡并下设村落。1958年,泥城成立人民公社,汇茂高级社积极筹建果园园艺场,创办万亩果园,成为上海市区水果供应基地,改变了原穷汇角面貌。1984年,各村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撤公社,建果园乡,下设五个村落。1992年,随着地区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推进,果园乡撤乡建镇,正式更名为芦潮港镇,镇域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2003年,芦潮港镇被列为临港新城四个分城区之一,在区域规划调整中,与周边部分区域进行了合并,镇域面积进一步扩大,发展空间得到拓展,成为推动镇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及洋山深水港重要陆域基地。2012年,申港街道和芦潮港镇撤销,设立南汇新城镇,芦潮港镇成为芦潮港社区,开启了向现代化滨海新城迈进的新篇章。
芦潮港的历史,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历史。这里曾经历过战争的洗礼、 自然灾害的侵袭、社会动荡的考验。在这些艰难的时刻,芦潮港人民在中 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展现出了坚韧不拔的精神。南汇县首任中共县委书记周大根(又名周秋萍)带领南汇保卫团第二中队与日军激战于芦潮港,28名战士壮烈牺牲,血染热土。面对海潮的侵袭,芦潮港人民积极修筑海塘,表现了敢于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优秀品质。这些故事,不仅是对过去的纪念,也是对未来的鼓舞。它们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就没有克服不了的艰难险阻。 芦潮港的历史,是一部与海共舞的历史。作为从海里长出来的土地,这里的人民长期以海为生,以渔为业。他们的生活与海洋息息相关,海洋的每一次潮汐变化,都影响着他们的生活。随着时间的推移,芦潮港逐渐发展成为国家一类口岸、全国重点渔港。这里不仅是货物的集散地,也是文化交流的通道。来自各地的商人、旅行者在这里汇聚,带来了不同的文化和思想。这些外来的影响与芦潮港本土的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港口文化。
芦潮港的历史,是一部与国家发展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1958年冬天,这里的人民因地制宜,开始在盐碱地上发展果树事业,万亩果园成为芦潮港的亮丽名片,也成为上海的重要水果基地。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进入90年代,芦潮港人民乘着浦东开发开放的东风,创办南汇桃花节,走上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道路。今天,南汇桃花节已发展为上海桃花节。此后,随着党中央作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战略部署,芦潮港被纳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的国家战略。
作为重要的历史研究方法,口述史通过收集和分析那些直接经历或目睹历史事件的人的口头叙述来构建历史。这种方法能够提供文献史料无法提供的视角和细节,能够提供更加丰富和多元的历史视角。通过口述史,我们可以更深入直观地理解历史事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以及这些事件如何在不同群体和个体中被记忆和叙述。《芦潮港口述史》旨在通过口述历史的方式,记录和传承芦潮港的历史与文化。我们邀请了多位长者,他们或是生于斯、长于斯,或是与这片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了芦潮港的过去,从渔村的日常生活到港口的繁荣景象,从革命年代的筚路蓝缕到今天的励精图治。在这些口述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芦潮港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看到他们如何耕海牧渔,如何应对自然灾害的挑战,如何在社会变革中寻找生存与发展的道路。这些故事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启示,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有些精神和价值是永恒的。
在编纂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深感责任重大。我们不仅要记录下芦潮港的历史,更要传承它的故事和精神。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让读者感受到芦潮港人民的坚韧和智慧,感受到这片土地的生命力和魅力。我们力求真实、客观地呈现口述者的叙述,让读者能够直接感受到他们的情感和态度。同时,我们也对相关的历史资料进行了严谨的考证,以确保书中内容的准确性。我们要感谢所有参与口述的长者,感谢他们无私地分享宝贵的记忆。他们的故事,是芦潮港历史的见证,也是我们共同的财富。我们还要感谢所有支持和帮助本书出版的机构和个人。没有他们的帮助,这本书的出版是不可能的。
最后,我们希望《芦潮港口述史》能够成为一座桥梁,连接过去与未来,连接芦潮港与世界。让我们一起翻开这本书,走进芦潮港的历史,感受那些岁月的温情与力量。
是为序。
张峰,上海海事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序言
第一章 芦潮港的海塘、移民与海防
芦潮港的海塘与移民历史
芦潮港的海防变迁
第二章 芦潮港的红色历史文化
芦潮港人民革命斗争的不朽丰碑
汇角党支部发展的峥嵘岁月
日军在芦潮港的罪行
秋萍学校的创办与发展
第三章 芦潮港从滨海村镇到现代化社区的发展与变迁
勇立潮头、向海而生的芦潮港镇
曾经的镇区中心所在地庙港村
与时代同行的汇茂村
成陆最早的移民村落外中村
从旧时穷汇角到今日新农村的汇角村
勇于征服大海的征海村
曾经的棉花高产典型远征村
服务港镇开发的芦潮港村
第四章 芦潮港的农业与渔业发展
王根郎的芦潮港记忆
芦潮港的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历程
万亩果园的创办历史
南汇桃花节的前世今生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芦潮港的实施与发展
见证芦潮港的渔业发展
第五章 芦潮港乡镇工商业的发展
芦潮港果园商业的发展与繁荣
社办工业与乡镇工业企业涌现
追忆上海芦潮港联合发展总公司
芦潮港乡镇工业的转制
第六章 芦潮港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芦潮港教育体系的多元建构
芦潮港文化阵地建设与非遗传承的生动实践
第七章 芦潮港社会生活的发展变迁
人民生活衣、食、住、行的今昔
芦潮港老地名识趣
芦潮港风土习俗
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鸟哨
第八章 芦潮港大开发
芦潮港开发区的成立过程
齐心协力建造客运码头
芦潮港的开发精神与经济起飞
芦潮港大开发和临港建设的见证
舍小家为大家的整体拆迁
附录一 芦潮港地区行政建制历史变迁大事记
附录二 原芦潮港各村简介
附录三 芦潮港人物传略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