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的一个清晨,21岁的波伏瓦与24岁的萨特在卢森堡花园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论辩,三个小时后,波伏瓦宣告自己在哲学上对萨特全面溃败。这似乎折射出知识女性的共同困境当她们闯入智识领域时,该如何突破教育壁垒、文化规训与自我质疑的重重枷锁?
本书以跨学科的视角切入波伏瓦的著述与个人生活,揭示出其在智识生涯与情感生活中所关注的核心命题如何在哲学殿堂确立女性的主体性?如何将知识女性的身份转化为思想创造的源泉?作者指出,波伏瓦的人生历程表明,女性凭借思想力量可重塑哲学版图,智识独立与情感丰盈也并非矛盾,而是可共生的生命维度,这是她作为一名知识女性留给当代的重要启示。
★波伏瓦研究的经典之作,记录首代知识女性的传奇人生
本书以波伏瓦作为欧洲首代知识女性的身份为切入点,透过广博开放的视角、细腻深刻的分析,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与社会环境中,重新审视这位20世纪的先锋女性的作品、思想与寻常的生命经验。本书自1993年首次出版以来,已被译为五种语言,对当代波伏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思想与生活的交互解读,多视角还原波伏瓦生命历程
从哲学著作到书信与日记,从对法国教育机构的调查到对波伏瓦爱情生活的还原,本书将传统传记做法与文化研究相结合,着眼于波伏瓦个人生活与思想的交织,试图重建波伏瓦作为一个思想家的人生历程及其所处的社会、文化和政治场域,在野心与挫败、抗争与焦虑的交织之间,系统、全面地展现出,在20世纪的法国,波伏瓦如何成为一个思想家,以及成为怎样一个思想家。
★聚焦知识女性生存处境,深度探讨波伏瓦的当代意义
教育歧视、性别偏见、自我证伪、年龄焦虑……在波伏瓦的智识生涯中,始终存在着一种双重张力:她的教育背景、智识生活与情感网络在造就了她颠覆性姿态的同时,又不断将她推向被支配者的边缘;但她用融合智识追求与生命体验的先锋实践表明,智识独立与情感丰盈亦是可共生的生命维度,这对于当代知识女性突破个人困境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西蒙娜德波伏瓦:一名知识女性的造就》讲述了一个出生于1908年巴黎一个相当保守的天主教家庭的女孩,如何成为世界著名的知识分子、女性主义哲学家先驱、伟大的小说家,以及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一位回忆录作家。我非常高兴这本书要出中文版了。
*
我第一次知道西蒙娜德波伏瓦是15岁的时候,当时我还是挪威乡村小镇上的一名高中生。那一年,在法国出版二十多年后,《第二性》在挪威出版了(缩写本)。当时新女性运动正如火如荼,该书及其作者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作为一个正寻求生活理念的年轻女孩,我狼吞虎咽地读完了波伏瓦了不起的关于妇女受压迫的论述。《第二性》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我认识的几乎所有女性都是家庭主妇和母亲,为什么几乎没有女性进入政府部门,为什么所有工作场所的领导者似乎都是男性。
我还发现,西蒙娜德波伏瓦本人得以逃脱了为女性准备的寻常命运。波伏瓦既是哲学家,又是小说家。她有一位著名的伴侣让-保罗萨特,但他们的关系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结合。他们拒绝结婚,不愿生育子女。我想像她是一位才华横溢、魅力万千的法国女性,常在巴黎的咖啡馆里写作极富智性的著作。
对我来说,西蒙娜德波伏瓦这个名字不仅象征着自由,更象征着世界。在15岁阅读《第二性》时,我强烈地、近乎炙热地意识到,如果我想取得点什么成就,就必须采取行动:学法语,远行挪威之外,成为知识分子,为自己的行动承担责任,并承接自由带来的喜悦与重负。
早在那个时候,我就开始好奇,波伏瓦本人是如何在那一时空下做到这一切的,我想,彼时彼地相比我所处的当下更不鼓励女性的抱负。我花了二十多年的时间,才觉得是时候了,自己能够尝试回答这个问题了。这本书是我尝试理解波伏瓦所处的环境和她的计划的结果。
*
我在1993年写完了《西蒙娜德波伏瓦:一名知识女性的造就》。2008年再版时,我借机讨论了波伏瓦在1993年之后发表的若干文本,尤其是她的学生日记以及写给美国情人纳尔逊阿尔格伦的书信。2020年,波伏瓦的另一部重要作品问世,也就是短篇小说《形影不离》(The Inseparables),它于2020年在法国第一次出版。这个讲述两个天主教女学生友谊的故事,创作于1954年,当时波伏瓦已完成其杰出的政治小说《名士风流》,并因此获得龚古尔奖。
波伏瓦在她的回忆录中提到她创作《形影不离》是因为她希望以文学形式呈现好友扎扎[真实姓名为伊丽莎白拉库万(Elisabeth Lacoin),在回忆录中化名伊丽莎白马比勒(Elisabeth Mabille)]的悲剧故事。她还告诉我们,她给萨特看《形影不离》的手稿时,他不为所动。于是她搁置了这部手稿。几年后,她将扎扎的故事收录于《一个规矩女孩的回忆》(1958)。这次她一定觉得找到了合适的形式,因为她生前从未出版过其原版。
扎扎死于1929年,年仅21岁。她去世时,西蒙娜正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遇到萨特,离开父母的家,开始了作为独立的知识女性的新生活。《一个规矩女孩的回忆》以波伏瓦对扎扎命运的极度愤怒与悲伤收尾:我们曾共同抗争那等在我们前头的令人憎恶的命运,而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觉得,她的死是我为自己的自由付出的代价。
《形影不离》讲述了20世纪20年代巴黎天主教资产阶级社会中,一段两个少女之间的友谊。我们今天读这个故事,距当时已经一百年,会断定希尔维(以西蒙娜为原型的角色)爱上了安德蕾(以扎扎为原型的角色)。但人物自己并不知道这一点。
故事当中的安德蕾/扎扎和现实生活中一样,遇到了一个年轻男子,坠入爱河,并想要结婚。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她的父母反对这门婚事,却没有告诉女儿原因。在现实生活中,扎扎的恋人是未来的哲学家莫里斯梅洛-庞蒂,即回忆录中的让普拉代勒。后来,有消息传出,扎扎的父母雇了一名私家侦探,该侦探查出梅洛-庞蒂是私生子,是其母亲婚外情的结果。对天主教保守派而言,这超出了他们的承受限度。他们的女儿不能嫁给一段罪恶关系的产物。但1929年时,扎扎和西蒙娜都不知道这些。(波伏瓦在《一个规矩女孩的回忆》出版后才得知真相。)在难以理解的不应允与沉默之中,安德蕾/扎扎绝望、生病并去世。真实的扎扎躺在病床上时,她不住呼唤着莫里斯、西蒙娜、我的小提琴和香槟!
《形影不离》突出了两个女性之间的友谊。就像《一个规矩女孩的回忆》中年幼的西蒙娜一样,希尔维觉得自己被父母,尤其是被母亲误解。她认为,她的朋友是唯一真正理解她的人,看得到她真实的样子。对于安德蕾来说,希尔维是唯一一个支持她的个人计划的人,希尔维理解追求智识和艺术生活意味着什么。
然而,与此同时,波伏瓦的存在主义观念也显而易见。即使是最深厚的友谊也无法克服我们内在的孤独,我们仍会发现,每个人都必须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意义。《形影不离》中有一个重要的场景表明,虽然这两个女孩关系密切,人人都说她们形影不离,但在自己的重要经历和情感上,她们却对彼此保密。
16世纪的作家米歇尔德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在谈论友谊时曾感到疑惑,为何他和艾蒂安德拉博埃西(Etienne de la Boétie)(同样地英年早逝)能有幸成为这样好的朋友。他的简单回答在波伏瓦关于扎扎的短篇小说中可找到回响:因为是他,因为是我。一段美好的友谊,可能与一段美好的爱情同样神奇,同样珍贵。
*
要理解波伏瓦本人走向自由的道路,我们需要回到《第二性》(1949),波伏瓦在书中指出,在父权制下,女性是他者。由于女性所成长的社会试图将她们塑造成父权制意识形态的顺从工具,她们在走向自由的道路上面临着比男性更大的障碍。波伏瓦著名的论断一个人并非生来就是女人,而是成为女人意味着世界不断引着我们接受自己是男性这个一(One)的他者(Other),我们是在这样的世界中成为女性的。
但波伏瓦并不认为女性只是父权制的受害者。她认为,所有人类,无论是女性还是男性,都是自由的主体。为了过上本真的生活,即使社会阻挡我们,我们也需要努力重新获得自由。《第二性》第二卷的题词是:半是受害者,半是同谋,和所有人一样。
波伏瓦绝不认为所有女性都是天生的女性主义者。相反,她指出,其他女性,尤其是年轻女孩的母亲,常常成为对女儿实施性别主义限制的主要执行者。例如,在《形影不离》中,扎扎的母亲竭尽所能地阻止扎扎过上她向往的智识和艺术生活。在《一个规矩女孩的回忆》中,我们看到西蒙娜的母亲控制着女儿的每一个琐碎行动,例如在将信件交给她之前先打开并阅读或者干脆不交给她。隐私即弗吉尼亚伍尔夫所说的属于自己的房间这样的奢侈是处在西蒙娜和扎扎这样的环境中的女孩得不到的。
尽管《第二性》的大部分内容都充满了波伏瓦对女性在男性主导的社会中遭受压迫的分析,但这并非一部沮丧压抑的著作。因为波伏瓦有明确的目标:创造一个女性不再被视为他者的社会,一个男女都能相互承认彼此为自由主体的社会。在这样的世界里,男女将能够以真正的相互性(reciprocity)彼此协作。
《第二性》之所以至今仍是一部强有力的女性主义文本,正是因为波伏瓦对自由与相互性的坚定决心,以及她对我们能够构建一个女性不再被视为他者的世界充满信心。在这样的世界里,男女之间不再被敌意、对立和压迫的绳索所束缚,而是被团结的纽带所联结。这就是为什么我15岁时爱上了《第二性》,也是我至今仍爱着西蒙娜德波伏瓦的这部杰作的原因。
托里尔莫伊
2025.6
作者简介:
托里尔莫伊(Toril Moi)
杜克大学教授,知名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家。主要著作有《性与文本的政治:女性主义文学理论》《性,性别与身体》《何为女性?》《克里斯蒂娃读本》等。
译者简介:
杨晓琼
自由译者,另译有《想象共和国》《扳手》《中亚行纪》《维塔》《性权利》《性别打结》。
中文版序言001
致谢001
略语表001
今日的西蒙娜德波伏瓦:2008年版导言001
导言031
第一部分
第一章仅次于萨特049
第二章一名知识女性的造就078
第三章政治与知识女性:对西蒙娜德波伏瓦的评价中的陈词滥调与寻常说法127
第二部分
第四章《女宾》:一场存在主义情节剧157
第五章自由与调情:萨特与波伏瓦之间的个人生活与哲学200
第六章暧昧的女人:《第二性》中的异化和身体233
第七章波伏瓦的乌托邦:《第二性》的政治277
第三部分
第八章孤独与分离的丑闻:对抑郁的书写331
后记383
参考文献388
索引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