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五章:视界无界巅峰论道梦笔生花非遗匠影藏韵诗心等。在女性记者的细腻感知中,通过对百余位各界人物的面谈采访,捕捉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变迁的微妙之处,从具体物理痕迹到抽象精神影响,是对一个时代、一个地区或一个群体、一个个体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变迁和发展行迹的整理与汇集。本书不仅记录了作者对时代性与延续性的寻迹,与各行各业优秀人物面对面的对话实录,也见证了作者对时代的包容性与温度记录的坚守。通过跨领域的视角,直击现场的新边界,打破传统界限,探索无限可能的视野和领域,展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活美学形态。
序
Preface
时代迹录
为何会出版本书?在深入探析出版缘由之前,让我们先轻触上海这座城市的记忆脉络,从过往的斑驳到当下的璀璨,如同电影胶片般通过我们的脑电波,迅速搜索片段,合成放映……
时:市井烟火映时代脉动
时,时间,是历史长河中持续奔腾不息的每一瞬,为世间万物勾勒出细腻而绵长的时间轨迹和发展脉络。它犹如一位无形的织梦者,以无尽的创意与非凡的巧思,将往昔的烟云朦胧、当下的璀璨繁华与未来的无限遐想交织,织就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
上海,从满目疮痍的十里洋场到时尚摩登的现代都市,用半个多世纪证明了她的风华绝代。苏州河、老闸桥等,见证了上海的百余年风韵。南京路、新天地,以其多元的上海风貌可爱而摩登。曾经潮起潮落的江滩、嬉戏打闹的弄堂,张家姆妈、李家阿姨帮着照看孩子的温暖身影,主妇们在后门口做家务,老头老太在前门口孵太阳、吃瓜子,小贩们串弄堂叫卖(沪语)阿有啥坏格棕棚、藤棚修……,这些都形成了里弄风景。还有石库门内的亭子间客堂间灶披间厢房天井与白相人嫂嫂七十二家房客等,看似轻盈地逝去;灯火斑斓的一江一河涌动的热流,却把上海人的幸福生活延续着……
昔日老弄堂里,拂晓一声马桶拎出来……划破居民做着甜美梦境的沉寂空间;(沪语)鸡蛋要鸡蛋,(沪语)栀子花白兰花的叫卖声,开始一日日的叫卖序曲。今日,虽已难觅这些传统生活的痕迹,但楼上抽水马桶的哗哗声伴着床头歇斯底里的闹铃响,极不情愿地离开席梦思床,顶着一头凌乱头发奔向拥挤的地铁。
昔日老弄堂里,流动的图书馆(书摊)电影院(消夏露天电影场),在那看书、看电影,要自带板凳。今日,一幢幢大大小小的综合图书馆、电影院林立于各个角落,不愁找不到座。
昔日老弄堂里,手工艺人正在路旁修补鞋、帽、伞、碗。今日,时尚一族个性花样经无数,为噱头千金一掷。
昔日老弄堂里,依稀能见到张爱玲笔下那些穿着紧身旗袍和丝袜,从窗口吊下篮子购买进口胭脂花粉的女子。今日,人们穿戴高定服饰,开着跑车、乘着飞机全球购。
昔日老弄堂里,木头、泥巴建新房,万般无奈秋风破茅房;广播声、自行车叮铃铃声、汽车的喇叭声从苏醒到沉睡。今日,恍惚间高楼林立与宁静的黄浦江水、错综复杂的道路交通,象征了上海的摩登、宁静、温婉……
这些新老弄堂的城市影像,记录着一代又一代人独有的市井生态和时代活力,人们的日常文化是活态的中国历史,穿越古今,历经岁月流转延续……
代:多维度镜鉴中国式现代化
代,世代、时期,是时间的一种分段和归类,通常与特定的社会风貌、政治生态、经济格局、文化底蕴、科技进步等要素深度联系,代表了一个阶段或时期的整体特征与韵味。
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宏大的叙事篇章,交织着社会、政治、经济与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的多重维度,犹如一幅丰富多彩的锦帛,每一根丝线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时代的跃动。
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一枚枚世博会奖牌,一段段被收藏的历史轨迹,不论是篆刻、竹雕、玉雕、水晶雕的精致细腻,手串、宝石的绚烂夺目,陶艺的古朴典雅;还是剪纸的灵动活泼、连环画的叙事魅力、国画的意境深远、油画的色彩斑斓,抑或是戏曲的韵味悠长、藏茶的醇厚芬芳,以及从汽车轰鸣到古琴悠扬,这些不仅仅是物质文化的载体,更是堪称每个时代精神风貌与社会变迁的生动写照。在这部手记里,您会看到那些被岁月尘封的记忆角落,如遗址;那些被忽略的人群,如手艺人;以及那些不为人知的真相,如书展、地铁建设、工匠文化等。通过实地探访,用心感受每一位受访者的成长与情感、工作与经历,能深入了解中国在不同领域所取得的进步和成就,以及国人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面临的挑战。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心任务。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贯通过往与当下,是人类走向现代化的先声,是现代化进程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桥梁,也是纽带。
在新时代里,推动现代化进程的中国人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加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推动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这些珍贵的新老上海的人文片段,不管是已经消失的还是正在延续和新生的,其智慧、气度、神韵,成就了一个时代的缩影,它不仅滋养了中国新时代我们的精神世界,更为国家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在新时代里,人物专访如同一扇通往古今内心的文化窗户,让我们有机会深入了解那些影响时代、塑造历史的真实人物,捕捉真实和有趣的灵魂。作为记者,我深感荣幸能有机会从上海出发,向一位位杰出的人物请教,通过专访(探访)形式记录时代变迁中的微妙之处、文化思考、情感深度及其坚守与创新、裂变与传承。从具体物理痕迹到抽象精神影响,这些记录既系统梳理了一个时代、一个地区或多个群体、个体的文化变迁和发展行迹,也践行着自己对时代的包容性记录与有温度表达的坚守。
出版本书的初衷,是记录时代,分享文化。我希望这份经典的时代记忆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让更多的人通过这部采访手记成为大家了解不同人物、不同行业、不同领域文化的窗口,感受上海乃至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人文历史。同时,我也希望通过本书能够点燃读者心中的好奇之火,激发大家探索未知的热情,去发现这个世界的无限可能,激发大家一起思考、探寻、记录我们当下的日常文化。在这个多元化、多极化的世界里,愿我们都能保持一颗敏锐而温暖的心,用双眼捕捉美好,用心灵感受真谛,共同书写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辉煌篇章。因此,我决定梳理、筛选自己二十余年撰写的采访文章,汇编成书,与大家分享这份来自时代的迹录。
迹:守护文化遗产,探索历史深痕
迹,脚印、足迹,为事物或事件留下的痕迹、印记,是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可磨灭的见证。象征人类的行为轨迹、思想火花、情感波澜在历史长河中所烙下的深刻印记,是连接往昔岁月与当今时代的坚固桥梁。亦暗示着一种追寻和探索的过程,即通过寻觅与分析这些痕迹,得以更好地理解和认知世间万物。
这部手记,不仅镌刻着我的采访轨迹,也是自我成长的印迹;它见证了我对时代性与延续性的寻迹,更是自己对人生哲思与世界领悟的抒发与表达。在每一次采访中,我都坚守着对时代真实性的记录原则,用心捕捉每一个独特的故事和深邃的灵魂。
迹录的核心,在于精心策划并呈现了我与各行各业众多杰出人物的深度对话实录。他们之中,既有行业泰斗、领军人物、知名学者与精英翘楚,也不乏默默耕耘的匠人、勇敢追梦的创业者与眼光独到的天使投资人。从考古文化的探秘,到人类历史长河的追溯,每一次访谈都充满了复杂而迷人的色彩。无一例外,这些受访者,无论身份如何,都怀揣着各自的梦想与追求。他们的智慧与成就,甚至吸引我专程打飞的前往寻根溯源,只为亲眼见证那些闪耀的灵魂,如古琴演奏泰斗李祥霆,企业家徐彦平等。
二十余载,我走进了不同人的人生,体验了各异的情感、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习惯,聆听了无数的故事。这些故事,或悲或喜,或平淡或绚丽,但它们都真实存在,都是人们生命中的一部分,对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这里迹录的每一个故事都独一无二,每一个灵魂都深邃而独特。您将目睹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传承与保护的挑战,传承人对未知世界的执着追求;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与完整性的珍贵,学者、藏家对人类生命轨迹的追寻臻藏;企业家人文情怀与现代商业管理的柔和之举,精英人士对市场浪潮的敏锐洞察;以及聚集了数千年美学艺术积淀的物质属性与智慧,当代艺术家对美的无尽绘述。这些受访者如阳光般闪耀的生命力,以及自由洒脱的独立精神,永远镌刻在我的文字、照片和心底。他们的经历告诉我们,成功并非一蹴而就的偶然,而是需要有强大的内心,百折不挠的韧劲与智慧的坚守。
这部手记,不仅是对他们辉煌成就的记录,更是对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那份不灭梦想的呼唤与激励。
录:时代笔触,共绘成长与交响
录,记录、编纂,是将事物与事件以文字、图像等形式保存下来的行为,是对历史瞬间与文化脉络的深刻捕捉、精心整理与世代传承,使后人能通过查阅这些记录来了解历史、领悟前人的智慧与实践经验。
我身在上海,以纸为海,穿梭于城市的角落,用心聆听每一位受访者的心声,感受他们的成长轨迹与情感波澜,记录他们在不同领域所取得的非凡成就与面临的挑战。我的文字,旨在为读者呈现一个立体而真实的中国,那里有文化的深邃、故事的温情、精神的力量,以及贴近生活的独有视角。
在采访的征途中,我时常遭遇各式各样的挑战与难点,这些不仅是对我专业素养的试炼,更是对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的深度考验。一是挑战在于赢得受访者的信任。面对重要人物或敏感议题,受访者往往因顾虑言论被误读而有所保留。为此,我总是在采访前投入时间,深入研究受访者的背景、企业的立场及所涉及的文化领域,以自己的真诚与专业态度,通过持续而深入的沟通,逐步建立起彼此的信赖;二是深入挖掘有价值的信息。有时,受访者会回避核心问题,或给出模棱两可的回答。在此情境下,灵活调整提问策略,于合规范围内激发受访者分享更多深层见解。同时,还需具备快速思辨与捕捉信息的能力,于有限时间内精准提炼关键信息;三是采访过程中的突发状况亦时有发生,如受访者日程变动、采访设备故障或环境改变等,这些都可能打断采访节奏。为此,需自己提前备有详尽的应急预案,并有迅速应对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确保采访能够顺利进行。四是处理敏感话题。面对涉及个人隐私或商业机密的内容,秉持尊重与理解的原则,确保采访的公正性与客观性。
记录真实,致敬时光。
每一次采访,都是一次心灵的触碰,一次学习与成长契机。从前期的资料搜集、提纲拟定,到长达数小时的面对面深入交流,再到深夜甚至凌晨边听录音边击打键盘整理文字的漫长过程,每一步都凝聚着自己对不同领域的探索与领悟。这段经历不仅拓宽了我的知识视野,更让我学会了有效沟通、耐心倾听与多维度思考。
每一次记录,都是对真实的致敬,是对时光流转与新时代文化细腻而温柔的感知。我深信,在这多元的世界里,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都值得被听见、被看见。作为记者、时代的记录者,我承载着传递真实的使命,用笔尖记录世界文化的波澜壮阔与细微温情。
时代迹录,这是一场关于时间的对话,一次跨越世代的心灵触碰。在这场对话中,我们不仅是历史的倾听者,更是未来的创造者。过往非云烟,我在记录、编纂与传承的旅途中,发现凝聚人类文明的文化遗产、智慧火花的璀璨结晶、生命热度的虔诚延续、历史经验的深邃积淀,穿透时空的壁垒,走出探索与前行的不息旅程,代代相传。历史,犹如一位智者,诉说着自身的重要性和价值,彰显着人们对过往岁月的尊重与敬仰。它暗示着永恒的探索精神和不懈的学习态度,通过追寻历史的能量,拓宽视野、深化认知、智慧前行。而我,如同穿越时空的旅者,有幸成为这些文化故事的见证者,文化传承的使者之一,将之记录,让更多人看到,感受到,共同见证与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与文化遗产。
吴海瑛
2024年10月24日
吴海瑛,现任职于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上海市华侨摄影家协会会员,上海市静安区美术家协会会员。历任吉祥航空《如意时空》杂志资深编辑,东方网《东方藏品》杂志执行主编,《上海画报》杂志记者、副主任编辑。参与采访编辑、组织策划、拍摄大型活动等专题报道,有上海市两会、首届上海进博会、历届上海书展、上海首次交通违规大整治行动、考古文化、非物质和物质文化遗产、上海工匠等。书籍设计、编辑出版有《上海工匠2016》《上海工匠2017》《上海裁缝》等。海报设计荣获2022年阅读的力量战疫海报一等奖,最美书海报入选图书《最美书海报2021》等。策划、编辑中英文大型画册《海派影像 黄浦记忆》荣获上海市第十六届银鸽奖优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