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教授杨光祖有关中国西部作家的长篇小说的论评集。中国广袤的西部土地和独特的西部文化风情孕育了现当代独特的西部文学。当代以来,贾平凹、路遥、陈忠实及马步升、雪漠、叶舟、徐兆寿等一批出身陕西、甘肃等西部省份或以描写西部社会和民俗风情为写作方向的作家,构成了中国当代文学系谱中重要的一块。本书即围绕上述这些作家的作品(尤其是长篇小说)和创作经历,对西部文学展开了探讨。
序(李建军)
关于文学批评,人们可以从国别、民族、时代、地域、方法、立场、学科、性别、年龄等方面,区分出五花八门的类别和流派来。然而,迄今为止,似乎还没有人从批评家的人格和德性的角度,分析并提领出直派批评和谀派批评这两个概念。
在我的理解中,文学批评首先是一种求真的活动。一个合格的批评家,要尽可能说真话,要为读者提供符合事实或接近事实的判断。这就要求批评家不仅要有良好的审美能力和思想能力,而且还要有坦率、正直、勇敢的品质和德性,否则,他就有可能知而不言,或者言不由衷,以至于以歪曲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也就是说,批评家一定要克服患得患失的恐惧心理,努力摆脱外部的压力和内心的怯懦,以真诚的态度和真实的表达,来陈述自己对作品的感受、认知和评价。所谓直派批评,就是指这种正直、坦率而又尊重事实、忠诚于自我感受的批评,就是指这种及物的、触及真问题的、敢于尖锐质疑的批评。
与直派批评构成尖锐对照的,是谀派批评(也可叫作曲派批评)。这是一种投其所好、唯利是图、曲学阿世的批评,是一种唯唯诺诺、闪烁其词、言不及义的批评,是一种缺乏求真热情、质疑能力和否定勇气的批评,也是一种无原则地为被批评者的合理性与完美性进行辩护的批评。
事实上,直到今天,古人所说的全多回护忌讳而少直笔,也是极为常见的事情。就文学批评方面来看,情况似乎更加严重很多时候,它已经不再是一种独立而高贵的文化行为,业已沦为缺乏自由精神和尊严感的谀评,甚至沦为一种纯粹的寄生性的现象。我们的一些批评家,用一套永远不变的话语模式诸如高峰巅峰杰作极品经典奇书完美伟大辉煌天才震撼甚至地震等来赞美一部并不成熟甚至完全失败的作品。这种批评的根本特点就是谀和谄,就是不诚实和不坦率,缺乏对事实的尊重和对真理的敬畏。那些谀派批评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样一点:任何为了某种外在的目的而故意歪曲事实的判断和表达,都是对批评的道德原则的背叛,都是不负责任的失职行为。
当然,我们也有一些为数不多的直派批评家。杨光祖就是这不多的批评家中的一个。他出版的近10部文学评论集,就很集中地彰显着作者的个性、才华、文学理念和批评风格。三代以下无完人,崤函以西少批评,在西部的屈指可数的几个直言派批评家中,杨光祖无疑是特立秀出的佼佼者。
从批评伦理的角度看,杨光祖的批评具有正直、坦率和诚实的品质。他强调精神工作的道德感,反对欺骗、说谎和把真理当商品。在自己的文章中,他多次引用过孔子的一句话吾谁欺?欺天乎?他还曾写过一篇近乎宣言书的文章《文学批评要讲真话》。在这篇文章里,他提出了文学批评的底线伦理这一概念,认为文学批评家的天职就是说真话。他尖锐地表达了对当代文学批评的失望和不满:他批评现在的批评家缺乏独立品格,突破底线,丧失了批评的基本伦理诉求,因为一些文学之外的因素而不敢说真话。
由于坚守正道和直道,在杨光祖的批评文章中,你就很少看见言不由衷的夸赞、不着边际的妄断和投其所好的逢迎。在他的批评文字里,你可以清晰地看见作者自己的真诚态度和坦率性格。真诚意味着发现问题和直面问题。在一个乱象纷呈的转型时代,批评家的首要任务,就是拿出眼光和勇气,敏锐地发现问题,坦率地指出问题,深刻地分析问题,从而对自己时代文学的成长和成熟,提供积极的支援意识。杨光祖就敏锐地发现了一些容易被人们忽略的严重问题。
恶俗是当代文学叙事中极为常见的严重问题,也是杨光祖特别着力解剖的一个文学病象;在批评这一现象的时候,他的正直和坦率,他的学识和才华,都表现得可圈可点,令人无法不击节称赏。长期以来,由于很多批评家无原则的赞赏和辩护,由于市场的接纳和鼓励,甚至,由于文学体制的纵容和奖赏,文学中那些可怕的恶俗,获得了极大的合法性空间。这就造成了这样一种严重的后果:那些获得声望资源和市场认同的作家,继续肆无忌惮地以粗俗方式写作,而读者也对这种羞辱自己尊严和智商的粗俗见怪不怪,习以为常。
作为批评家,杨光祖身上最可宝贵的品质,就是直。他清醒地与那种煞有介事而又华而不实的学院派批评保持距离。他在解读作品的时候,严格根据自己的具体感受和作品的具体事象,来展开分析,来进行判断,绝无大而无当、言不及义的话语空转,也很少感染随意概括、妄下雌黄的流行病。
杨光祖读书多,学养好,但从不卖弄知识,或者故意把文章写得云里雾里,以显示自己的博雅和高深。他坚持用清楚明白的语言,甚至近乎口语的家常话,来表达自己对作家和作品的感受与评价。杨光祖的批评属于处处有我的个性化批评。他运情入文,始终在说自己的话,阐述自己的感受和认识。在他的文字里,总能感到他作为我的个性化存在,总是能感受到一种沛沛然的激情和正气。
在我看来,真正的文学批评,应该充满绿色的生机,应该散发出火的光热。这就意味着文学批评也是一种挑战人的才华和创造力的文体,而好的批评家其实也应该是一个好的作家。所以,将批评文章写得枯燥乏味就是严重的失职,其罪错一点儿也不比判断失误和识见浅薄为轻。
在精神上,杨光祖的文章体现出的是直派批评的风骨,但是,在文情笔意上,他的文字也不失妩媚和可爱。很多时候,我们从杨光祖的批评文章里,看到了散文的潇洒风致。刚健含婀娜,用苏轼《次韵子由论书》里的这句话,来描述杨光祖的批评风格,大体上也是恰当的。
杨光祖,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当代文艺评论中心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甘肃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高等学校艺术学理论教指委委员,甘肃省领军人才,甘肃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甘肃省文史馆研究员。
研究领域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影视评论,及中国传统文化。已发表学术论文、文学评论300多篇。有学术专著《批判的思想之光》《西部文学论稿》《守候文学之门当代文学批判》《杨光祖集》《回到文学现场》《文学世界的探险》《现代性的颤栗》《批评:真理的呈现》等。散文集《所有的灯盏都暗下去了》《梦里与黑暗同在》等。曾荣获中国文联、中国评论家协会主办的第二届啄木鸟杯优秀论文奖、第十八届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成果奖、甘肃省敦煌文艺奖一、二等奖、甘肃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目 录
序 李建军 001
西部文学的敞开与照亮 001
西部文学:西部,还是文学?
论西部文学及其走出西部的可能性 006
长篇小说热与作家的文体意识 016
西部长篇小说创作的缺失 020
贾平凹小说创作的四个阶段及其文化心态论 033
庄之蝶:肉体的狂欢与灵魂的救赎
重读《废都》 045
修辞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技巧问题
评长篇小说《带灯》 058
挣扎、欲望与消费写作
贾平凹长篇小说《山本》论 075
家文化下的女性境遇与伦理迷失
贾平凹长篇小说《极花》论 099
故乡、直觉与新手法的尝试
兼论贾平凹长篇小说《河山传》 120
田小娥论 140
论路遥《平凡的世界》中的创作误区与文化
心态 154
良知与诗意:路遥的现实主义美学追求 168
《绝秦书》论 171
张贤亮:罪感的缺失与苦难的倾诉 188
董立勃:才情独异的自我寄生性写作 204
史诗和现实的对话与交融
梅卓长篇小说《神授·魔岭记》论 217
为天地立心
王家达《所谓作家》论 234
挑战自我和艺术的极限
论马步升的文学创作及其限制因素 242
一舞剑器动四方
武威长篇小说的乡土写作论 256
侠客·革命·女性
评马步升长篇小说《刀客遁》 273
寻找西北腹地的精气神
评叶舟长篇小说《凉州十八拍》 291
西部精神的张扬与反思
论叶舟长篇小说《敦煌本纪》 296
物质主义时代的叫魂式写作
徐兆寿长篇小说《荒原问道》论 318
凉州文学的紧皮手
李学辉和他的小说 322
后记 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