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本书聚焦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领导地位,围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论与实践展开论述,着重介绍了新时代以来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以及物质和精神、教育和科技、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等方面的现代化建设成就。本书运用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通过展现中国共产党的组织结构、领导方式和动员策略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影响,揭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根本保障、基本方向。
本书将党领导现代化的逻辑分为先锋型发展改革型使命型三大阶段,并详细论述了各阶段的历史条件、政策实践与制度成果,突出了政党基因与现代化进程的内在关联。同时,在新时代篇章中,该书系统考察了经济高质量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文化体制改革、社会治理创新与生态文明建设等五大领域的现代化实践,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学科交叉图景。在方法论层面,该书提出了复线成长分析方法,强调现代化进程中多线程动力的叠加与互动,避免了单一线性叙事的弊端。
本书的核心问题是:在百年的现代化进程史中,在一个人口规模巨大、社会发展极不平衡、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的差异极大、各个地区的生产技术水平及生产方式千差万别的辽阔国土上,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中国共产党是如何领导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成功的?其经验是什么?通过对核心问题的研究来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根本保障、基本方向和前途命运。
考虑本书的核心问题,本书拟将研究对象确定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历程实践、所形成的政策理论以及经验启示。 具体展开为以下三点:
第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历程实践。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到物质和精神、教育和科技、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等层面,分析现代化过程与实施效果。
第二,中国共产党关于现代化的政策理论。分析中国共产党如何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情况,发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理论。尤其是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三种政党基因属性(先锋型政党基因、发展改革型政党基因、使命型政党基因)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不同阶段呈现的领导理念、政策制定和执行机制,追踪中国共产党现代化政策理论演变,包括关键概念、理论框架和思想路线的发展。
第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经验启示。探析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经验和模式。把中国式现代化与其他国家的现代化过程进行比较,探讨其对全球现代化和国际发展的启示。识别和分析当前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和问题。提出针对这些挑战的应对策略和政策建议。
本书的核心问题和研究对象决定研究内容的取舍;同时,按照既有研究不再重复、与其他专业学者的研究形成互补的原则,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第一,现代化理论反思与政党主导型现代化的一般机理问题。在理解和批判性地反思现代化理论基础上,探讨在不同政治体制下,特别是政党主导型的体制下,现代化的一般机理和实践模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旨在为现代化进程提供更加丰富和多元的理解框架。政党主导模式是政党中心论的系统化与理论化阐释。政党中心论相对于西方的社会中心论以及东亚国家的国家中心论,是解释现代化的一种新视角。本书将从三点展开研究:一是现代化理论的历史与发展。探讨现代化理论的历史起源、发展脉络。二是对现代化理论的批判与反思。探讨从不同文化和政治体系的视角对现代化理论的反思,如东方视角、发展中国家视角等。三是政党主导型的现代化机制。研究在这种模式下,政党如何通过加强自身建设来领导社会革命和国家治理,成为引领国家建设和现代化发展的主导性力量。政党主导型现代化的机理包括政党的领导作用、政党的现代化政策制定和现代化规划执行力等方面。本书将分析政党如何构建和运用政治、经济和社会机制来推动现代化。在后发国家的现代化转型,以及政党竞争的过程中,往往形成单一政党或政党联盟长期执政的现象,中国的政党主导型现代化模式是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 核心的现代化进程,强调党的领导作用,注重现代化的整体发展。
第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议题。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领导探索现代化的起步阶段。同时,这一时期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既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政治骨架和结构,也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和理论基础。研究的切入点包括:一是中国共产党作为先锋型政党的作用,该部分探讨中国共产党如何通过理想信念动员和引导社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二是工业化与重工业发展,分析这一时期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如何通过推动重工业和基础工业的建设,奠定现代化的基础。这包括钢铁、机械制造、化工等工业领域的重大项目。三是农村合作社与人民公社体制的确立,分析在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农村合作社和人民公社体制的推广。这一部分探讨中国共产党如何通过集体化道路推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四是军事科技成就,分析中国这一时期自主研发的原子弹、氢弹及人造卫星的成就,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及民族自豪感。五是教育与科研事业的发展,论述这一时期中国的基础教育普及、推广普通话与简化字的改革以及高等教育和科研院所的发展。六是医疗卫生事业的成就,研究这一时期 中国如何建设公共卫生体系,推动医疗服务的基层建设。七是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探讨这一时期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教育体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文学艺术的革命性创作的成绩。八是对外经济与技术合作,讲述中国与苏联及西方国家的经济技术交流,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改善,和西方国家发展技术合作。通过这些研究来了解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方面的理论和实践,以及这一时期的成就和挑战。
第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国情作了更深入的思考,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根据,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中国现代化的规划和理论依据。1979年,邓小平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党的十三大提出了中国现代化的三步走战略和理论。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理论逐渐体系化,包括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道路、阶段、根本任务、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障、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对这一时期的研究包括:一是研究历史背景与改革开放的起步,探讨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分析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以及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改革方向。二是研究农村改革,分析引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激发了农村生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三是研究工业改革成就,如何扩大国有企业自主权,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并且在全国范围内发展民营经济。四是研究对外开放与经济特区的建立,揭示经济特区在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示范作用。五是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包括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党的十四大上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加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等,为中国现代化经济提供了框架。六是研究中国的金融体制与区域经济战略、中国深化国际经济合作的过程,以及这些步骤如何促进中国的全球化和现代化等。七是研究改革开放时期的行政体制现代化,如何优化政府职能转向更加注重公共服务,促进政府管理的规范化和现代化。八是研究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结构转型,包括城乡差异的变化,分析这一时期的社会政策,如医疗卫生、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发展。九是研究这一时期的科教现代化,如何加速科技创新和提升教育质量。十是研究这一时期文化与卫生事业的现代化建设,如何推动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这些内容反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式现代化的全方位推进,涉及经济体制改革、社会改革及对外开放的各个方面,塑造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不断积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新时代党对于现代化的理论有了更高的站位和更成熟的表达,集中表现在深刻诠释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紧紧围绕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五类重大问题(五大特征)开启了一系列建设性工作,有效拓宽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方案。新时代以党的全面领导为主线进一步巩固加强执政党力量,增强了现代化建设的内在动力。在经济和技术领域,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基础和综合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为落后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全球的科技创新贡献了重要力量。对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包括:一是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启,涉及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启的历史背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探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需要正确处理的重大关系,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安排。二是新时代党领导下的经济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包括习近平经济思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念与实践,构建新时代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实践,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开放新格局,一带一路的实施以及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建设。三是新时代党领导下的政治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包括习近平法治思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路径,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依法治国与法治建设。四是新时代党领导下的文化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包括习近平文化思想,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文化体制改革与创新,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与国际文化交流。五是新时代党领导下的社会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包括社会公平与正义,新时代的民生事业发展,科教文卫事业和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六是新时代党领导的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包括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进展,绿色发展理念和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国际合作与贡献。七是发掘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使命型政党逻辑的生成理路与价值意义。
第五,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特征的研究议题。在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历程进行考察后,本书将进一步研究这一连续的现代化发展过程所展现的历史经验。首先,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是多线程发展的,是经历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迎来强起来这一逐步累进的过程而最终形成的复线成长逻辑。因此,研究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经验,要摆脱单一的线性叙事线索,从多个叠加交织的动因中发掘现代化的政党驱动机制。其次,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不同阶段发挥的作用是不一样的,面临社会主要矛盾和发展任务的不同,党的主要工作取向也有差异。同样,中国式现代化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党在探索现代化的历程中某些时期曾经也存在着观念误区等问题,因此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就是在不断解决先前问题的过程中曲折前进的。上述问题表明,研究党与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从多线程的视角来进行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从多个面向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此外,在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也产生了独特的政治表征。中国共产党如何对一个人口众多、政治体系极为庞大的国家实施有效的领导呢?这就需要党领导政府来组织动员现代化的资源力量,在这个过程中就产生了政治势能。政治势能有力解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在现代化进程中发挥如此强大的组织和推动作用。这一部分的研究将包括:一是研究具有先锋型基因的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引领作用。二是研究具有发展改革型基因的中国共产党推动改革开放,通过不断的政策创新和制度改革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是研究具有使命型基因的中国共产党在促成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全球治理和国际秩序的贡献。
总的来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历程中,在各个时期其基因都起了不同的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历程是曲折前进的复杂过程。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复合性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点,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历史展现了更多分立并存的叙事结构。这种复线成长的机制,就是中国式现代化能够成功的最根本原因。中国共产党的这些基因属性共同塑造了其独特的领导风格和现代化的发展路径,这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通过这些属性,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共产党如何领导国家在各个方面实现现代化,以及应对国内外挑战和把握发展机遇。
贺东航,复旦大学特聘教授、文科二级教授,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专职研究员。全国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新世纪优秀人才,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入选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 (含政治学)( 20052014)高被引作者榜单,入选20112022年公共管理高被引文献榜单。主要从事历史政治学、政党建设、国家治理与公共政策研究,提出了中国式国家制度中的政治势能现象、概念和理论。在《中国社会科学》等重要期刊发表论文100多篇。专著《现代国家构建的中国路径源自地方的尝试性解答》入选中华学术外译项目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被译为多国语言。
导论 政党主导型的现代化:理论和历史的逻辑
第一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关于现代化的思想与实践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现代化思想的形成脉络与理论基础
第二节 现代化理念的实践探索:从抗日根据地到解放区的制度创新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现代化思想的重要意义
第二章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路径与特点
第一节 推动重工业发展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节 大国的标志:军事两弹一星项目的成功
第三节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教育成就
第四节 卫生医疗体制现代化的初步成就
第五节 文化事业的初步成就
第六节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对外经济贸易与技术引进
第三章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中国式现代化(上)
第一节 历史背景
第二节 改革开放的初步探索与经济进步
第三节 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体制选择
第四节 渐进式视角下的改革开放
第四章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中国式现代化(下)
第一节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的过程、影响与意义
第二节 19922002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经济改革与成就
第三节 行政体制改革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
第四节 20022012年的三农、社会治理、科教和文体的成就
第五节 科学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路径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第一节 新时代的界定、历史背景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
第三节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需要正确处理的关系
第四节 世界现代化之问的中国方案
第五节 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安排和目标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领导下的经济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第一节 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念与实践
第二节 构建新时代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实践
第三节 新时代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实践
第四节 全球化与新时代中国经济开放新格局
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领导下的政治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第一节 新时代党关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探索与实践
第二节 新时代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
第三节 新时代依法治国与法治建设的实践
第八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领导下的文化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第一节 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与战略布局
第二节 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与创新
第三节 新时代文化产业发展的现代化创新
第四节 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与均等化
第五节 新时代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第六节 新时代数字文化与新媒体的发展
第七节 新时代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与国际文化交流
第九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领导下的社会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第一节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进步:目标与原则
第二节 新时代民生事业发展
第三节 新时代教育现代化与科技现代化
第四节 新时代卫生事业现代化
第五节 新时代社会治理现代化
第六节 新时代乡村社会与城乡一体化建设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领导的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
第一节 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底色
第二节 为绿色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第三节 建设美丽中国的生动实践
第四节 实现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结语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框架与成长路径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