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欺凌预防教育指南(高中版)》是系列教材的收官之作,其内容对前几册进行了总结提炼,在整个学生欺凌防治教育体系中起到统领全局的作用。前五讲系统地总结了学生欺凌的基础知识,涵盖了从概念到类型、从认定标准到各相关主体的行动策略等方面的内容,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框架。这部分内容不仅借鉴了大量理论研究成果,还融入了一线团队在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帮助学生和教育工作者更好地掌握欺凌防治的基本知识和应对策略。在此基础上,后五讲对学生欺凌现象进行了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入探讨。本书还深入分析了学生欺凌现象背后复杂的心理学机制,讨论了在欺凌治理中逐渐形成的法治化格局,为读者提供了更广阔的视角和更深入的思考。
前言
孩子们成长得更好,是我们最大的心愿。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最温柔的牵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全局出发,高度重视未成年学生工作,亲切关怀未成年学生的健康成长,高度重视校园安全工作,强调要为学校办学安全托底,解决学校后顾之忧,维护老师和学校应有的尊严,保护学生生命安全。
上海一直高度重视学校安全工作,高度重视学生欺凌的防治工作。总体来看,当前上海中小学校园安全有序,但学生欺凌防治工作仍然不可放松。为进一步完善上海中小学生欺凌防治工作机制,受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委托,上海政法学院牵头成立上海预防中小学生欺凌三年专项计划(2021-2023年)(以下简称专项计划)项目组,华东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等专业力量共同参与,开展为期三年的专项研究与实践,促进上海进一步构建融师资培训、工作指导、事件处置等于一体的预防中小学生欺凌长效机制。《学生欺凌预防教育指南》包括小学低年级、小学中高年级、初中、高中、中等职业学校五个分册。本分册为《学生欺凌预防教育指南(高中版)》,服务于高中学生的学生欺凌防治教育。
《学生欺凌预防教育指南(高中版)》是系列教材的收官之作,其内容对前几册进行了总结提炼,在整个学生欺凌防治教育体系中起到统领全局的作用。
高中阶段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正在逐渐走向成熟,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已有显著提升,对自身行为的控制能力逐渐增强。但其人格仍处在形成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诸多困惑挑战。因此,这一阶段仍然需要在欺凌防治教育上对其形成支持和引导。
本书在内容结构上可以分为前后两部分,力求对学生欺凌这一复杂现象进行全面解析和深入探讨。前五讲系统地总结了学生欺凌的基础知识,涵盖了从概念到类型、从认定标准到各相关主体的行动策略等方面的内容,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框架。这部分内容不仅借鉴了大量理论研究成果,还融入了一线团队在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帮助学生和教育工作者更好地掌握欺凌防治的基本知识和应对策略。
在此基础上,后五讲对学生欺凌现象进行了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入探讨。本分册编写团队着重关注了当前学生欺凌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并介绍了一些在欺凌防治方面的创新做法。此外,书中还深入分析了学生欺凌现象背后复杂的心理学机制,讨论了欺凌治理中法治化格局的逐步形成过程。这些内容不仅为读者提供了更广阔的视角和更深入的思考,还希望借此引导学生和教育工作者在面对未来的欺凌挑战时,能够以法治思维更加从容、有效地应对问题,创建更安全、更健康的校园环境。
人在成长与生活中,随时都可能因为面临欺凌或卷入冲突而受到相关问题的困扰,即便成年后也是如此。但是,成年人在遭受欺凌时已经无法像在学校时一样寻求他人提供全面保护,而是要开始学会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本分册的编写团队不仅旨在帮助高中生学会保护自己、应对欺凌,还希望他们在未来进入下一学习阶段或进入社会后,依然具备辨别和应对欺凌的能力,能够从容应对潜在的风险与挑战。本分册帮助学生理解欺凌行为的本质,掌握应对欺凌的策略,形成健全的人格,使学生形成维护自身和他人权益的意识,为他们的未来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欺凌防治教育不仅是一项当下急需的工作,更是一项利及未来、造福千秋的事业;不仅在于当前对学生的保护,更在于为未来社会培育健康、独立的公民。此外,我们希望这些接受教育的孩子们在未来组建家庭时,能够敏锐地识别出他们的孩子是否涉及实施欺凌或者疑似受到欺凌,并能够积极与学校合作,共同应对和解决欺凌问题。由此,未来我国的学生欺凌防治工作一定可以迈向新的高度。
本分册主编由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任海涛(负责大纲编制、统稿以及第九、十讲撰稿工作)担任,副主编由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刘扬撰写第一、二、五、八、十讲)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教授王思杰(撰写第六讲)、河北省文安县第一中学校长于建波(参与统稿)、上海市黄浦区重庆北路小学原校长程迎红(参与统稿)担任。江苏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刘旭东撰写第三、四讲初稿,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讲师陈仁鹏参与第九讲撰写并且负责对第三、四章进行修改,华东政法大学教育法研究院博士生胡新瑞、竺小缘共同完成第七讲。上海市西南工程学校教师温世红、吴文静,上海市上南中学教师张正国,上海市桃浦中学教师王瑾、韩祝伢、周利芳参与本书案例撰写。
第一讲 学生欺凌的概念理解 /001
课程导读 /001
第一节 学生欺凌的认定/001
第二节 学生欺凌的成因/005
第三节 学生欺凌的类型及危害/007
案例解析 /011
法条链接 /012
课后练习 /012
第二讲 学生欺凌中的角色认定/013
课程导读/013
第一节 欺凌者/013
第二节 被欺凌者/015
第三节 欺凌协助者/017
第四节 旁观者/018
案例解析/021
法条链接/021
课后练习/023
第三讲 学生欺凌的应对--被欺凌者/024
课程导读/024
第一节 被欺凌者如何应对学生欺凌/024
第二节 教师如何保护被欺凌者/027
案例解析/029
法条链接/030
课后练习/031
第四讲 学生欺凌的应对--旁观者 /032
课程导读 /032
第一节 旁观者对学生欺凌的影响/032
第二节 影响旁观者行为的因素分析/033
第三节 旁观者视域下学生欺凌的防治措施/035
案例解析/037
法条链接/037
课后练习/038
第五讲 坚决不做欺凌者或欺凌协助者/039
课程导读/030
第一节 欺凌者实施欺凌的原因/030
第二节 对欺凌者的教育措施/040
第三节 欺凌协助者的教育措施/043
案例解析/044
法条链接/045
课后练习/046
第六讲 网络欺凌/047
课程导读/047
第一节 网络欺凌的界定/047
第二节 网络欺凌的表现与危害/050
第三节 网络欺凌的治理建议/052
案例解析/054
法条链接 /055
课后练习/056
第七讲 学生欺凌行为的法律责任/057
课程导读 /057
第一节 教育惩戒责任/057
第二节 民事责任/059
第三节 行政责任/061
第四节刑事责任/062
案例解析/064
法条链接 /065
课后练习/066
第八讲 学生欺凌的心理学分析/067
课程导读/067
第一节 欺凌者行为动机的心理学分析/067
第二节 被欺凌者的心理学分析/069
第三节 旁观者的心理学分析/072
案例解析/074
法条链接 /075
课后练习/075
第九讲 反学生欺凌班级文化建设/077
课程导读/077
第一节 班级的性质/077
第二节 班级环境对学生的影响/080
第三节 班级是学生欺凌治理的核心场域/084
第四节 构建以班级为中心的欺凌防治体系/086
案例解析/091
法条链接 /091
课后练习 /092
第十讲 我国学生欺凌治理的法治化格局/093
课程导读/093
第一节 我国学生欺凌法治化治理的发展历史/093
第二节 我国学生欺凌法治体系的基本格局/096
第三节 学生欺凌防治相关主体的职责完善/098
案例解析/105
法条链接/106
课后练习/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