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素养伴随我们每个人从出生到生命终结,3~6岁儿童处于这一身体素养之旅的第一站,因此我们应该予以高度关注并在这一时期帮助孩子获得及时的身体素养发展,这对其未来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十分关键。在当前国际身体素养理念风靡全球但其概念尚未统一、莫衷一是之时,本书主要阐述了中国学龄前儿童身体素养的内容指标。作者聚焦英国学者玛格丽特怀特海德(Margret Whitehead)所提出的身体素养之旅第一阶段学龄前儿童身体素养究竟是什么?它包含哪些具体指标?如何以身体素养为目标导向的课程化方案进行我国学龄前儿童身体素养的培养?本书以国际视角提供了详细的解答。
作者从适用于中国学龄前儿童使用的学龄前儿童身体素养体系理论构建到指向学龄前儿童身体素养发展的课程方案实施的实践探索,实现了由理念向实践的跨度,为广大幼儿园教师、儿童体育俱乐部教练、家长、学前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以及学前教育研究者等利益相关方解开了我国学龄前儿童身体素养的3级指标体系和基于这一体系所构建的课程方案神秘面纱,让各位利益相关方能够了解儿童身体素养究竟是什么,课程方案的设计也为大家日常培养学龄前儿童身体素养提供了实践方案,可供一线幼儿园教师抑或者家长等对儿童进行操作实施,以免我们的学孩子错过了身体素养发展的关键期,为其未来以较高的身体素养获得更高的生活质量提供坚实的基础。本书对于一线幼儿园教师、家长乃至儿童体育俱乐部教练来说,是一本值得一读的身体素养培养的很有学术价值和应用意义的参考书。
如果您殷切地渴望自己的孩子能在其生命的起始阶段获得强势开端并在未来已来的机器人智能教育时代中获得以健康为前提的各种关键能力,那么,不妨看看作者为您诚意打造的这部学龄前儿童身体素养的最新研究成果。
前言:谨以此学术专著,献给我的父亲。
静坐在苏州市姑苏区东环路50号苏州大学东校区体育学博士后流动站科研工作所在地凌云楼14楼的办公室,不远处传来东吴桥另一头天赐庄校区钟楼的整点报时钟声。这一刻,已是我博士毕业后的第三年,面对着电脑上这本我人生中的第一部学术专著《强势开端:36岁儿童身体素养之旅》的序言,脑海中不禁如放电影般回想起20162022年于华东师范大学(闵行)体育与健康学院的读博生涯,点点滴滴的艰辛,终生难忘!之所以萌生将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学龄前儿童身体素养体系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作为学术专著出版的想法,得益于一次与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陶玉流教授面谈中的启发和指引,随即兴奋地决定把这6年读博期间最重要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整理、修订并出版为学术专著,2024年10月就这一选题与多家出版社联系,最终与上海人民出版达成一致出版意向,希望这部专著的出版能供相关同行或幼儿园一线教师对身体素养展开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随后我便开始了对我人生第一部学术专著的修订、完善的旅程。
诚然,《强势开端:36岁儿童身体素养之旅》的主体内容源自我的博士论文,然而,博士论文的形成却几经波折2018年9月8日,作为中美联培博士生在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CSC)的录用通知并办理好一系列出国手续后,也就是在出国学习的前一天、在母校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院长季浏教授的主持下,我以幼儿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作为研究主题和师兄李兴盈、张李强一起完成了由国内多位重量级学术大咖担任开题专家的学术开题报告。随后,我带着对美国这个国度的好奇进入俄亥俄州立大学SKIP儿童早期动作学习与发展实验室,因为需要全身心投入导师杰姬·古德韦(Jackie Goodway)动作发展的研究主题,这一选题被暂时搁浅。时隔2年即2020年年初,我从美国回国,届时国内身体素养比核心素养的研究热潮更甚,鲜有学者将其引介到学龄前阶段进行系统研究,学龄前阶段的身体素养究竟是什么?如何定义?如何针对学龄前儿童展开身体素养干预和教学?当时尚未出现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于是,与导师汪晓赞教授见面讨论后,导师决定将我出国前的幼儿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研究改为学龄前儿童身体素养,两者无论从起源、内涵、提出者等考量都大相径庭。因此,从本质上来说,这一命题论文对于我前期的研究积累是一次全新的挑战!回国后,我不得不从头开始着手研究。随后在经过文献查阅和研究过程中的多次修改后,最后题目演化为中国学龄前儿童身体素养体系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即这本专著的核心内容所在。
强势开端:36岁儿童身体素养之旅序言基于这样的研究背景,聚焦幼儿体育研究领域耕耘4年的我,在后续2年的研究生涯中对36岁儿童身体素养体系进行了相对系统的研究。因为当时国内鲜有可供参考的先前研究经验,所以,查阅大量的国外资料就成了我前期研究的重要工作,研究发现:在全球范围,超重、肥胖、动作发展迟缓等健康问题趋向低龄化,电子屏幕时间过长导致的身体活动不足和久坐行为是造成这一趋势的重要决定因素。身体素养作为身体活动促进与健康促进的新概念,是统领当前国际体育教育改革的最新顶层设计和重点研究领域。英国、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丹麦等体育发达国家已将这一视点引入学龄前儿童研究领域,而我国与此相关的深入、系统研究却较为鲜见。学龄前(36岁)儿童处于全生命周期发展的开端,是基本动作技能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建立健康行为,促进社交、情感健康(Social, and emotional wellbeing,SEWB)及提升认知技能(Cognition Skills, CS)等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激发儿童运动潜能并发展认知、情感、行为等多方面能力,为其提供身体素养的发展机会,对于帮助其获得强势开端、赢得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在新时代的中国,作为当前世界第二儿童人口大国,2016年全面开放二胎政策,2018年我国人口却急剧下降、出现少子化态势,但人口素质必须提升,而人口素质提升从学龄前儿童开始则显得尤为重要,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格局。随着新时代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战略的全面实施,幼儿体育成为国家战略优先发展事项,在此发展契机之下,学龄前儿童身体素养究竟是什么?学龄前儿童身体素养体系如何构建?一线幼儿园教师等利益相关方如何对身体素养实践操作?又该如何对这一特殊年龄段儿童的身体素养展开教学和测评?学龄前儿童身体素养体系构建的探索性研究旨在解决这些逻辑叩问和研究缺口。
基于此,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归纳分析法、德尔菲法、课堂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层次分析法(AHP)等研究方法展开学龄前儿童身体素养体系构建与实践的系统研究,试图消弭身体素养与儿童发展研究的壁垒,打破体育学科与学前教育研究的隔阂,从教育学和学前教育学的源头探寻问题解决的方法和路径,即通过文献资料调研和实地观察系统考察目前国外学龄前儿童身体素养现状,借鉴其研究经验,在儿童发展理论、具身认知理论等理论基础的襄助下,构建了我国学龄前儿童身体素养指标体系即4个维度指标,15个一级指标,48个二级指标的框架体系,最后通过文献资料法进行指向学龄前儿童身体素养的体育课程设计和课堂试用,实现学龄前儿童身体素养体系的应用。具体而言,本研究通过对以下5个研究内容进行系统研究:(1)研究进展的梳理。通过系统梳理当前学龄前儿童身体素养的国际研究进展,揭示加拿大、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经验和启示,为我国学龄前儿童身体素养体系的构建和应用奠定基础。(2)体系构建理论的探索。通过文献资料法对学龄前阶段身体素养体系构建的相关理论进行有针对性的搜集和分析,阐释儿童发展理论,揭示学龄前儿童的发展特点和规律,为科学、适宜地构建身体素养体系奠定知识基础;分析身体素养及体系构建的相关理论,为有针对性地展开本研究提供重要内容和技术支撑。(3)身体素养指标体系的科学化构建。在前两个主题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确定学龄前儿童身体素养的内涵和构成要素,并通过Delphi(德尔菲法)法、AHP(层次分析法),在37位专家参与指标体系构建的意见征询的基础上,采用数理统计法和质性分析法将这一理论框架体系进行验证和优化,最后通过确立指标权重开创性地构建中国学龄前儿童身体素养体系。(4)CHINSKIP身体素养课程方案的设计。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紧扣学龄前儿童身体素养体系进行CHINSKIP身体素养课程方案的开发,为体系的落地化实践应用提供重要载体,实现体系的课程化探索。(5)体系的实践探索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实践调研法、课堂观察法,进行指向身体素养的学龄前儿童体育课程并进行课堂试运用,为学龄前儿童身体素养体系在我国各级幼儿园的应用做出实践探索,开创性地完成我国学龄前儿童身体素养的实践研究。整体上来看,5个主体内容为我国学龄前儿童在身体素养之旅第一站的发展提供路线图,树立身体素养发展的里程碑,也为我国幼儿教育者(Early Childhood Educators, ECE)提供身体素养教学和测评的参考。
通过以上系统性研究,本研究获得如下结论:
第一,身体素养的概念是指个体在不同环境之下进行身体活动所呈现的动机和信心、身体能力、知识和理解力等综合的修习涵养。学龄前儿童身体素养的概念是指36岁阶段的儿童为适应当下乃至未来的健康挑战,通过以基本动作技能为主的身体活动,初步具备基本的动机和信心、身体能力、知识和理解力以及体育参与的能力等综合的修习教养。
第二,学龄前儿童身体素养构成要素由动机和信心、身体能力、知识和理解力、体育参与4个要素构成,构成要素之间紧密相连,互相融通,作为身体素养的四大基石,在整体上共同促进个体身体素养的发展,是构建我国学龄前儿童身体素养体系的重要前提。
第三,学龄前儿童身体素养体系是由4个维度指标、15个一级指标、48个二级指标构成,对我国学龄前儿童身体素养的发展具有理论与实践的指导价值。
第四,研发的身体素养课程方案以学龄前儿童身体素养作为顶层设计,其框架结构包括理论基础预期学习产出发展适宜和序列化的学习活动独特的任务结构课程中对师生行为的期望教师的CK专长学习成果的评估:课程评价以及测量课程实施保真度的机制等8个环节,并遵循热身游戏站点1站点2移动性动作技能的赛一赛结束的课程结构。这与当前我国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中运动技能学习 体能练习勤练、常赛的元素保持一致,体现中国本土化体育课程的色彩,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幼儿园教学实际。
第五,研发的身体素养课程方案的内容体系包括运动技能、体能、学科融合内容以及中国传统节庆日元素等主体内容,与2022年版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内容元素保持高度契合,有效实现体育课程的幼小衔接。
第六,学龄前儿童身体素养方案的课堂试用打通了身体素养体系构建课程方案开发课程方案实践应用体系指标的初步测评这一一体化的体系实践路径,实现了学龄前儿童身体素养体系的落地,是对学龄前儿童身体素养体系课程化应用的积极尝试和对身体素养实证研究的有益探索。
第七,学龄前儿童身体素养课程方案的开发和实施为幼儿园注入新的儿童培育理念,在为幼儿园一线教师等利益相关方提供儿童身体素养干预载体的同时,也对其身体素养和专业能力提出全新挑战。
在这部以我的名字为独立作者出版的学术著作即将付梓之际,作为扎根学龄前儿童身体素养这一研究视点数载的青年学者,无疑是十分欣喜的!这一成果的取得是过往无数个夜以继日苦心钻研的结晶,科研的冷板凳曾一度让我感受到自己时常像是在大海中迷失方向、不得不不断挣扎的煎熬,抑或是独自在孤岛上生存的无助和恐慌感,这些体会更让我真真切切地体会到科研道路上前进的不易!好在当我在撰写这段文字之时,一切都已成为过去!我谨希望以上学术研究成果对于推进我国学龄前儿童身体素养的学术研究和教学实践产生积极影响,进而为中国培养具备高身体素养的学龄前儿童提供理论与实践的些许指引,使中国当下及未来学龄前儿童能以强势开端为生命全周期的身体素养之旅奠定坚实的身体、认知、情感、体育参与的基础!此刻,当我再次审视这份研究工作的形成过程并对这本书稿进行修订和校对时,最让我觉得值得高兴的是,这一路充斥了艰辛和苦难,但是我无疑是非常幸运的,幸运的是能够先后师从潘绍伟老师、汪晓赞老师、杰姬·古德韦老师、李卫东老师、陶玉流老师等国内外体育领域的一流专家,他们卓著的专业能力和科研水平令我十分钦佩,对于我的学术之路产生了十分关键的影响。同时在学龄前儿童身体素养整个研究过程中亦能有幸参照赵富学教授核心素养体系构建与实践的研究路径进行学龄前儿童身体素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从选题确定到初稿形成,再到W团队吴世军、郝艳丽、杨燕国、陈君、李兴盈、陈美媛、徐勤萍等诸位同门的反复审读修改之后,我终于能在2022年7月9日下午正式参与答辩并获得博士学位。当然,最让我刻骨铭心的是,在整个论文写作的最关键之年却恰逢我最爱的父亲身患重病亟须我陪他四处求医、在病床前照料之年,为了不耽误我的研究和写作进度,父亲在疫情肆虐的情况下几度瞒着我他的病情、坚持在老家养病不让我分心,直到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可以不夸张地说,这部专著凝聚了他用自己生命的托举换来我今后人生的光明,为我赢得了毕业前夕的那些宝贵而异常紧张的时光!这份人间真情和恩情我此生都难以回报,也终将成为令我泪目的卡点!如今,在这部专著即将出版之年,已是父亲离开的第三年!同时,也是我毕业工作后的第三年,它出版前后恰逢苏州大学体育专业建立100周年,在有幸见证这一历史荣光时刻之际,冥冥之中也算是我作为苏州大学体育人的一份学术献礼!每当我走在古朴的天赐庄校区,穿过东吴大学门,走过钟楼前的大草坪,都有一种与这座百年名校的历史同行感,年华流转,弦歌不断,学者心不变,师者魂永恒!古今交汇,代代赓续,希望新的百年,我能与苏州大学体育学院一起向新而行!我也诚挚地祈望:无论从各个角度,这部专著都能恰好成为一份特别的礼物,是世界赠予我的,亦是我赠予世界的。
2024年11月陶小娟于苏州大学天赐庄东区凌云楼体育学博士后
序言001
第一章导论001
第一节研究的缘起002
一、 全球应对非传染性健康问题低龄化的新思路002
二、 当前国际体育教育研究的新潮流和新视点004
三、 我国新一代国民健康和高阶发展的迫切需求006
第二节研究目的与意义008
一、 研究目的008
二、 研究意义009
第三节概念界定012
一、 身体素养013
二、 学龄前儿童017
三、 学龄前儿童身体素养019
四、 身体素养体系020
第四节研究设计与框架021
一、 研究思路021
二、 研究内容022
三、 研究方法023
四、 研究框架025
五、 技术路线026第二章国际学龄前儿童身体素养的研究进展028
第一节国际学龄前儿童身体素养的发展与推行概述028
一、 学龄前儿童身体素养的发展脉络029
二、 国际组织的身体素养发展和推行032
三、 英国学龄前儿童身体素养发展与推行036
四、 加拿大学龄前儿童身体素养发展与推行040
五、 美国学龄前儿童身体素养发展与推行047
六、 澳大利亚学龄前儿童身体素养发展与推行051
七、 丹麦学龄前儿童身体素养发展与推行053
八、 中国学龄前儿童身体素养发展与推行054
强势开端:36岁儿童身体素养之旅目录第二节国际学龄前儿童身体素养研究的动态分析057
一、 学龄前儿童身体素养要素的研究057
二、 学龄前儿童身体素养的测评研究063
三、 学龄前儿童身体素养的实证研究065
四、 学龄前儿童身体素养体系的方法研究070
第三节国际学龄前儿童身体素养发展与研究的特点与启示074
一、 国际学龄前儿童身体素养发展与研究的特点074
二、 国际学龄前儿童身体素养发展与研究的启示075
第三章学龄前儿童身体素养体系研究的理论基础082
第一节学龄前儿童身体素养体系构建的相关理论082
一、 具身认知理论082
二、 儿童发展敏感期理论084
第二节学龄前儿童身体素养体系构建的相关模型085
一、 身体素养身体活动健康循证模型085
二、 动态系统理论模型086
三、 动作发展序列模型087
四、 社会生态学模型088
第三节学龄前儿童身体素养课程方案设计的相关理论090
一、 儿童运动能力和身体活动发展轨迹理论090
二、 纽威尔约束视角理论092
三、 梅茨勒教学模型理论093
第四章学龄前儿童身体素养体系的理论构建研究095
第一节研究设计096
一、 研究目的096
二、 研究对象与方法096
三、 研究步骤100
第二节学龄前儿童身体素养体系构建的研究结果103
一、 学龄前儿童身体素养构成要素的遴选结果103
二、 学龄前儿童身体素养体系的初步构建结果105
三、 学龄前儿童身体素养体系迭代报告指标统计结果109
四、 学龄前儿童身体素养体系构建第一轮专家意见
征询结果119
五、 学龄前儿童身体素养体系构建第二轮专家意见
征询结果133
第三节学龄前儿童身体素养体系指标权重赋值的研究结果143
一、 判断矩阵的构建结果143
二、 一致性检验结果147
三、 各级指标权重赋值结果147
第四节分析与讨论153
一、 学龄前儿童身体素养体系指标选取体现阶段性155
二、 学龄前儿童身体素养体系构建需注意指标之间的
整体性157
三、 四大维度指标是构成学龄儿童身体素养体系的基石157
第五节结论与建议159
一、 结论159
二、 建议159
第五章学龄前儿童身体素养体系课程化的方案设计研究161
第一节研究设计165
一、 研究目的165
二、 研究对象165
三、 研究方法与过程166
第二节理论探索与启示168
一、 理论探索的结果168
二、 理论探索的启示170
第三节课程方案开发173
一、 CHINSKIP课程方案的学理分析173
二、 CHINSKIP身体素养课程方案的案例说明188
三、 CHINSKIP身体素养课程方案专家咨询的研究
结果197
第四节分析与讨论198
一、 CHINSKIP身体素养课程方案引领国内学龄前
儿童课程对标国际前沿198
二、 CHINSKIP身体素养课程方案创设儿童全面
发展的积极环境199
三、 CHINSKIP身体素养课程方案提供学龄前儿童
身体素养培育的重要启发性资源200
第五节结论与建议201
一、 结论201
二、 建议201第六章学龄前儿童身体素养体系的实践探索研究203
第一节研究设计与实施204
一、 研究目的204
二、 研究对象与时间204
三、 研究工具205
四、 研究实施206
第二节研究结果209
一、 体系测试量表的信效度检验结果209
二、 CHINSKIP课程方案实施的研究结果217
第三节分析与讨论225
一、 身体素养的课堂测评需把握观测时机和打分标准的
一致性225
二、 身体素养体系的各个指标需在课程方案实施中
获得检验和修正226
三、 CHINSKIP身体素养课程方案需在课堂教学实践中
不断优化227
四、 CHINSKIP身体素养课程方案的实施是促进体系
落地的重要手段228
五、 教师进行身体素养课程教学需结合学龄前儿童的
学前性特点229
第四节结论与建议230
一、 结论230
二、 建议230
第七章研究总结与展望232
第一节总结与建议232
一、 研究总结232
二、 研究建议234
第二节研究创新235
一、 研究视角的创新235
二、 研究内容的创新235
第三节研究局限与展望237
一、 研究局限237
二、 研究展望238
参考文献240
附件265
附件A学龄前儿童身体素养体系构建的探索性研究访谈提纲265
附件B指标池专家意见调查表266
附件C德尔菲第一轮专家征询表267
附件D德尔菲第二轮专家征询表277
附件E指标体系相对权重调查问卷294
附件F学龄前儿童身体素养体系的使用指南295
附件G学龄前儿童身体素养体系测评方案(测评者培训版)297
附件HCHINSKIP身体素养课程方案298
附件ICHINSKIP身体素养课程课堂观察实施方案306
附件J课堂观察日志记录表308
附件K学龄前儿童身体素养体系测试量表309
附件L缩略词中英对照表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