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欺凌预防教育指南(高中版)》是系列教材的收官之作,其内容对前几册进行了总结提炼,在整个学生欺凌防治教育体系中起到统领全局的作用。前五讲系统地总结了学生欺凌的基础知识,涵盖了从概念到类型、从认定标准到各相关主体的行动策略等方面的内容,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框架。这部分内容不仅借鉴了大量理论研究成果,还融入了一线团队在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帮助学生和教育工作者更好地掌握欺凌防治的基本知识和应对策略。在此基础上,后五讲对学生欺凌现象进行了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入探讨。本书还深入分析了学生欺凌现象背后复杂的心理学机制,讨论了在欺凌治理中逐渐形成的法治化格局,为读者提供了更广阔的视角和更深入的思考。
前言
孩子们成长得更好,是我们最大的心愿。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最温柔的牵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全局出发,高度重视未成年学生工作,亲切关怀未成年学生的健康成长,高度重视校园安全工作,强调要为学校办学安全托底,解决学校后顾之忧,维护老师和学校应有的尊严,保护学生生命安全。
上海一直高度重视学校安全工作,高度重视学生欺凌的防治工作。总体来看,当前上海中小学校园安全有序,但学生欺凌防治工作仍然不可放松。为进一步完善上海中小学生欺凌防治工作机制,受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委托,上海政法学院牵头成立上海预防中小学生欺凌三年专项计划(2021-2023年)(以下简称专项计划)项目组,华东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等专业力量共同参与,开展为期三年的专项研究与实践,促进上海进一步构建融师资培训、工作指导、事件处置等于一体的预防中小学生欺凌长效机制。《学生欺凌预防教育指南》包括小学低年级、小学中高年级、初中、高中、中等职业学校五个分册。本分册为《学生欺凌预防教育指南(中等职业学校版)》,服务于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中职学校)的学生欺凌防治教育。
中职学校教育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也是帮助学生迈向成熟、走向社会的重要阶段。然而,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以下简称中职生)与普通高中的学生在发展特点和成长需求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前者的学业压力与普通高中学生相比较轻,但行为习惯和自我约束能力的培养面临更多挑战。因此,如何在中职教育中科学引导学生行为、有效预防和应对学生欺凌问题,成为新时代教育工作者必须直面的一项重要课题。
中职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自控能力和规则意识尚未完全成熟,加之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情绪波动较大,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仍不够成熟,学生间发生冲突甚至欺凌的概率较大。这种现象不仅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还直接关系到校园安全,更会对学生未来的职业素养与社会适应能力造成深远影响。因此,欺凌防治教育在中职学校中的意义,既在于保护学生的当下权益,又在于为其将来迈入社会、形成健康人格打下坚实基础。
本分册为《学生欺凌预防教育指南(中等职业学校版)》,是专为中职学生编写的欺凌防治教育指南。它基于近年来教育实践中的丰富经验,结合中职学生群体的特点,力图为学生和教育工作者提供针对性更强的指导方案。与其他学段相比,中职学生的校园环境、行为表现和心理需求存在一定特殊性,因此本分册在内容设计上进行了充分的调整,力求贴近实际,解决现实问题。
在结构安排上,本书延续了其他分册的知识体系框架,同时融入了中职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实习环境中可能遇到的欺凌问题。全书以培养规则意识增强行为自律能力为核心,重点分析中职生在群体交往中容易发生冲突的场景。通过剖析案例,深入探讨欺凌行为的成因、表现形式及其后果,帮助学生认清欺凌现象的本质,并学会用合法、合理的方式保护自己。
欺凌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在中职学校,欺凌问题的解决更需要构建一个多方协作的长效机制。本书倡导以教育为先导、以规则为基础、以关爱为核心的综合治理模式,呼吁学校在制度设计上强化预防性措施,在校园文化中注入更多关怀和包容,同时加强与家庭和社区的沟通,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积极向上的学习和成长环境。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也是学生行为规范的指导者,因此教师需要在欺凌防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掌握识别欺凌、干预冲突的能力。家长作为学生的监护人和支持者,则需要了解学生欺凌的特征与危害,与学校协同配合,共同帮助学生解决欺凌问题
教育的根本使命,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塑造人格、引导行为。中职生,是未来社会的技能型人才,是建设国家的重要力量。帮助他们在成长中掌握规则意识、增强心理韧性、学会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所在。希望本分册的内容,能够帮助中职生掌握欺凌防治的知识与技能,培养面对人生困难与挑战的积极态度。这不仅是对学生个体的保护,也是对社会长远发展的贡献。我们期待,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每一位中职生都能在安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为拥有独立人格、坚韧品质和良好职业素养的新时代青年。
本分册主编由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任海涛(负责大纲编制、统稿以及第八、九、十讲撰稿工作)担任,副主编由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讲师陈仁鹏(统稿及第八讲撰写)上海市黄浦区重庆北路小学原校长程迎红(统稿)、华东政法大学教育法研究院博士生胡新瑞(统稿和第三、四、五章撰写)担任。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刘扬撰写第一、二、五、十讲,江苏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刘旭东撰写第三、四讲初稿,华东政法大学教育法研究院博士生竺小缘撰写第六、七、九讲,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教授王思杰撰写第六讲。上海市商贸旅游学校教师王建国撰写部分案例,上海市曹杨职业技术学校教师桑志龙、袁紫燕、徐丹、康校博对本分册初稿进行审读并提出修改建议。
第一讲 学生欺凌如何来认定 /001
课程目标 /001
课程介绍 /001
第一节 如何认定学生欺凌 /001
第二节 欺凌者为什么会实施欺凌/006
第三节 学生欺凌的类型和危害/009
案例解析 /012
法条链接/013
思考题/014
第二讲 学生欺凌角色知多少 / 015
课程目标/015
课程介绍 /015
第一节 欺凌者 /016
第二节 被欺凌者/018
第三节 欺凌协助者/020
第四节 旁观者/021
案例解析/024
法条链接/025
思考题/026
第三讲 被欺凌者如何来应对 /027
课程目标/027
课程介绍 /027
第一节 被欺凌者应当如何应对学生欺凌/027
第二节 教师如何保护被欺凌者/030
案例解析/033
法条链接/034
思考题/034
第四讲 旁观者如何来作为 /035
课程目标/035
课程介绍 /035
第一节 旁观者对学生欺凌的影响/035
第二节 影响旁观者行为的心理因素/036
第三节 影响旁观者,培育校园的和谐之声/038
案例解析/039
法条链接/040
思考题/040
第五讲 欺凌者和欺凌协助者错在哪儿 /041
课程目标 /041
课程介绍 /041
第一节 欺凌者实施欺凌的原因是什么/041
第二节 如何更好地教育欺凌者/043
第三节 欺凌协助者应当如何进行教育/046
案例解析/048
法条链接 /049
思考题/050
第六讲 网络欺凌如何来制止/051
课程目标/051
课程介绍/051
第一节 学生网络欺凌是什么/051
第二节 网络欺凌的形式和危害有哪些/055
第三节 网络欺凌应如何治理/058
案例解析 /061
法条链接/061
思考题/062
第七讲 欺凌责任严重吗 /064
课程目标/064
课程介绍/064
第一节 何为教育惩戒责任/ 065
第二节 何为学生欺凌中的民事责任/067
第三节 何为学生欺凌中的行政责任/069
第四节 何为学生欺凌中的刑事责任/071
案例解析/073
法条链接 /073
思考题/075
第八讲 反学生欺凌班级文化建设 /076
课程目标 /076
课程介绍 /076
第一节 班级的性质/076
第二节 班级环境对学生的影响 /080
第三节 班级是学生欺凌治理的核心场域/083
第四节 构建以班级为中心的欺凌防治体系/085
案例解析 /090
法条链接 /091
思考题/091
第九讲 农村学生欺凌怎么治理 /092
课程目标 /092
课程介绍 /092
第一节 何为农村学生欺凌/092
第二节 为何会发生农村学生欺凌/096
第三节 农村学生欺凌如何防治/100
案例解析 /106
法条链接/106
思考题/110
第十讲 学生欺凌治理依据何法 /112
课程目标/112
课程介绍/112
第一节 我国学生欺凌立法有哪些/112
第二节 学生欺凌立法对相关主体的职责要求/115
案例解析/122
法条链接/123
思考题/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