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五个版块组成,总报告认为应该推动中国文化遗产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传统美术类非遗研究专题对上海市级传统美术类非遗项目的发展路径与市场实践、生存环境、跨界融合的方法等进行了调研;新媒介与文化遗产传播研究专题对非遗传播现状及策略、地方非遗产保护与传播的创新机制、线性文化遗产传播与发展进行了研究;文化产业与文化遗产创新研究专题对非遗文创科技成果的转化路径、推动乡村非遗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方法、民间文学类非遗应用于文化旅游的思路进行了研究;公共文化空间与文化遗产传承研究专题对节日类非遗在博物馆中的展陈实践、江南古典园林中的非遗保护实践、传统节日展览与读者活动相融合的实践、中越传统木版年画的特点、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的传承策略进行了研究。
总报告《充分发挥文化遗产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多样性的体现,是文明交流互鉴的结晶。中国文化遗产中承载着人类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这些共同价值随着中国文化遗产广泛而长期的传播传承,已经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产生了广泛影响。应该努力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在守正与创新中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理解中国,让中国文化遗产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传统美术类非遗研究专题对上海市级传统美术类非遗项目进行了调研,不仅聚焦项目的发展路径与市场实践,给出了市场化经营的相关对策建议,还对项目的生存环境及其困境进行了分析。为更好地应对、解决保护工作中的困难,专题提出走文旅融合之路,处理好保存性保护与生产性保护之间的关系,实现跨界融合等建议。
新媒介与文化遗产传播研究专题以上海松江舞草龙为例对新媒体语境下非遗传播现状及策略进行了研究;为实现更广泛的传播效果,专题提出了基于数字技术对地方非遗产保护与传播的创新机制;专题认为线性文化遗产在媒介传播上仍然存在种种不足,因此需要扩大传播面,聚焦文化价值,组建专业人才队伍,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以推动线性文化遗产的传播与发展。
文化产业与文化遗产创新研究专题以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为例,对产教融合视域下的非遗文创科技成果转化路径进行了研究;专题提出构筑乡村非遗旅游业态、塑造可及的非遗文化形象与可感的乡村旅游目的地等发展策略,以推动乡村非遗旅游的高质量发展;专题还以《白蛇传传说》为例,论述了民间文学类非遗应用于文化旅游的思路与方向。
公共文化空间与文化遗产传承研究专题以天津大学跳龙门乡土艺术博物馆为考察中心,对节日类非遗在博物馆中的展陈与活动实践进行了研究;专题以上海古猗园为例对江南古典园林中的非遗保护实践进行了分析;专题从公共图书馆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角度,对传统节日展览与读者活动相融合的实践进行了研究;专题从民俗谱系角度对中越传统木版年画进行了比较研究;专题还对福州脱胎漆器髤饰技艺的传承策略进行了研究。
郑崇选,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党总支书记、副所长,研究员,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项目首席专家,上海社科院上海文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首席专家,《上海文化》执行主编。出版《中国特色城市文化实践与理论研究》《都市文化研究的多重视域》《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逻辑》《海派文化新论》等多部著作,承担完成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多项,参与多项国家及上海市重大文化政策的研究和制订工作,近年主要从事城市文化、文化政策、公共文化等相关领域的基础及决策咨询研究。
毕旭玲,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俗与非遗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博士后,硕士生导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论评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主要从事神话传说、民间信仰、海洋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过多项国家与省部级社科项目,著有《古代上海:海洋文学与海洋社会》《中国20世纪前期传说研究史》《中华禹迹寻踪》《除瘟记中华瘟疫神话小讲》等。
总报告
1.充分发挥文化遗产在文明交流互鉴中的重要作用(毕旭玲)
传统美术类非遗研究专题
2.上海市级美术类非遗项目的发展路径与市场实践(李宏利、蔡丰明)
3.上海市级传统美术类非遗项目存续的保护状况调研(戴建国、郑雅婷)
4.上海市级传统美术类非遗项目的生存环境调查(程鹏)
新媒介与文化遗产传播研究
5.新媒体语境下非遗传播现状及策略研究以上海松江舞草龙为例 (吴玉萍,张思裕)
6.数字创意对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的创新机制研究(宋菲 杨玉玲)
7.线性文化遗产媒介传播现状及策略研究(李微、王紫锜)
文化产业与文化遗产创新研究
8.产教融合视域下非遗文创科技成果转化路径研究以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为例(陈丽艳 陈悦)
9.基于生活化视角的乡村非遗旅游发展策略研究(张楚琦)
10.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旅应用上的思考以《白蛇传传说》为例(倪晓芳)
公共文化空间与文化遗产传承研究
11.节日类非遗在博物馆中的展陈与活动实践研究以天津大学跳龙门乡土艺术博物馆为考察中心(王凤)
12.江南古典园林中的非遗保护实践与思考以上海古猗园为例(孙佳、亓明曼)
13.公共图书馆的文化传承与创新:传统节日展览与读者活动相融合的实践案例研究(谢繁卉)
14.民俗谱系视域下的中越传统木版年画比较研究(方云、武明德)
15.基于文化认同的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传承策略研究 (刘梦颖 曾颖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