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生活中,强调情商已成为一种潮流,情商似乎成为了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一把标尺,然而我们是否应该让情商在人际关系中占据过于显赫的位置呢?或许这值得我们去思考。虽然情商对人际关系关系有帮助,但过度强调,有可能忽略个体情感深度的培养。心理学提醒我们:走上情商主义的道路,是以真实情感的表达与深度关系的交往作为代价的。 本书呼唤读者超越世人对普遍情商论的认知,深入探讨自我成功更为深刻之处。作者以深厚的心理学专业知识,激发读者勇敢地面对自己,放下过度的情商标杆,走进一个认可自我、释放光彩的心灵之境,甚至在人际关系和追求成功的旅途中,找到更为深层次的内心平衡。此外,书中还加入了一些真实案例和情感洞察,帮助读者探索真实内在的力量,找到自己的光辉核心。与其盲目追逐情商,不如激发真我光华。
致那些普通而伟大的灵魂
当孙老师再次邀请我为他的新书《我可能永远也成不了情商高的人》撰写序言时,我心里泛起的涟漪,既是欣慰,也是些许复杂的感慨。时光荏苒,那些深藏在记忆深处的片段,如潮水般涌现。
师生情缘:从初识到深交
孙老师是我收的第一批学生,那时他还是我的助理,也是我第一期收的拜师弟子。他常常开着车载着沉重的摄像设备,陪伴我奔波于各个讲课现场。他参加我的每一期督导课,认真整理和记录每一个案例,不断提升着自己的专业能力。在那些漫长的路途中,我们总会聊许多深刻的话题他聊到自己的父亲,聊到军旅经历中的苦与甜,也聊到选择心理咨询这个行业的初衷与梦想。在那些坦诚而深入的交流中,我们建立了超越师生关系的深厚信任与情谊。
风暴之后:理解与和解
后来,我经历了职业生涯中最深重的一次风暴2019年8月,被一位访客的家属恶意污蔑,谣言四散,一时间陷入整个行业的误解甚至排斥中。尽管后来法律还我清白,一审二审皆判我胜诉,但那次事件如地震后的余波,至今仍在我心底留下深深的裂痕。那段时间,我选择了出国深造,暂时离开了国内心理咨询圈的是非纷扰。
就在那样的境况下,孙老师完成了他的第一本书《也许你没有必要那么自责》。当时我并没有受邀为他写序,坦率地说,作为师父的我心里多少有些介怀,甚至产生了对他的误解,认为那是他对我的不信任。一次聚餐时,我言不由衷地称赞了他的成就,他敏锐地察觉到了我的情绪,反复想向我解释些什么。直到最近一次见面,他郑重地谈及忠诚这个话题时,我才告诉他:"小孙,我们首先要忠诚于自己的专业,而无需对某个人忠诚。"
而他第一本书的书名,仿佛也在对我说:"也许你不必那么自责。"现在想来,那或许正是他内心深处想要对我表达的关怀与安慰。当我再次审视这个书名时,不禁深思自责的心理动力学机制。自责的发生通常涉及超我的过度严苛,它以严厉的内在批评攻击自我,导致内心持续的冲突。同时,这种自责还可能体现为将原本针对外界的攻击性内化,成为一种对自身的惩罚。此外,自责背后也往往隐藏着客体关系的复杂模式:个体可能将批判性的养育关系内化,形成内在的批判性客体,持续地对自身进行攻击。是的,我在那一段时间的自责背后,也审视到了自身成长中的痕迹那些来自早年的严苛标准和完美主义要求,如影随形地跟随着我,让我在遭遇职业风暴时,不仅要承受外界的质疑,更要面对内心那个苛刻的声音:"你是不是真的做错了什么?你是不是不够好?"这种内在的攻击比外界的误解更加痛苦,因为它来自我们最深层的自我认知结构。正是在这样的反思中,我更加理解了小孙选择"也许你没有必要那么自责"这个书名的深意他不仅是在对读者说,也是在对我说,对所有被内在批判性声音折磨的人说。
新作品评:情商概念的深度反思
如今,当我看到他的第二本书《我可能永远也成不了情商高的人》的书稿时,内心感受到某种微妙的释然与落地,却仍带着一丝挥之不去的惆怅。在我们机构即将迎来二十周年的重要节点上,身处世事多变的行业环境中,我们始终在探寻、反思与坚守自己的职业初心。孙老师推出第二本书,我真心为他感到高兴。
阅读他的这部作品,我看到了一个更加成熟、坦诚而深邃的孙老师。他用细腻入微的笔触,描述着每一个被贴上"低情商"标签的灵魂,讲述着那些被误解却渴望理解的内心世界。这不仅仅是一次关于情商的探讨,更是一次勇敢的自我呈现与接纳。
这本书以一种温和而深刻的方式,对"情商"这一概念提出了有益的质疑与反思。在当今社会,"情商"似乎被赋予了过多的意义,被视为成功的必要条件,甚至是一种社会评价标准。孙老师则选择了一条独特的路径,他试图剥离被社会过度强调的"情商"标签,回归个体内在真实与复杂的情感体验。
从整体结构而言,这本书体现出作者清晰的逻辑与深刻的洞察力。书籍分为多个章节,每一章针对不同的情商迷思展开深入分析,例如《独特的个性基因密码》、《那些容易变成"低情商"的想法》、《家庭太情商,孩子会遭殃?》和《职场讲情商,员工会遭殃?》等,每个部分都深刻揭示出个体在面对社会标准和自我认知之间的复杂心理动态。
书籍开篇即强调每个人独特的"个性基因密码",指出个性是每个人生命中独一无二的特质,不应该被"高情商"或"低情商"这样的标签所简单定义。作者巧妙地将心理分析学派的经典观点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探讨内向和外向性格如何各自获取心理能量,从而提出每种性格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价值。
孙老师进一步揭示了所谓"低情商"的标签如何被误用于表达和情绪管理的正常行为。他敏锐地指出,"我不能犯错"、"我不可以生气"等自我限制的想法,正是许多人被误解为"低情商"的根源。他强调,这些负面想法的存在并不意味着个体的失败,而更多是受制于社会对情感表达的误解与压抑。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书中对家庭和职场两大领域的具体分析。家庭中过度强调情商培养可能造成子女在成长中压抑真实情绪,陷入表面的"和谐",而失去了真正内心沟通的勇气。职场部分更是直击职场人内心的困惑,孙老师明确指出,"职场讲情商"往往成为一种情感表演,抑制了真正的创新和冒险精神,导致员工长期生活在焦虑和虚伪的社交环境中。
专业的人性化:咨询师的真实面貌
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在外界看来仿佛总带着某种神秘而强大的光环。但我们真实的生活却并非如此。就在前些天,在我的诊所里,我与他随意地聊起他过往的感情生活。他眼底闪过的疲惫与无奈,我看得真切与伴侣多年爱情长跑却始终未能步入婚姻,他渴望孩子而对方却并不愿意。那一刻,我深切地感受到,心理咨询师并非天生的强者,我们与所有人一样,有疲惫、有挣扎,也有诸多无法诉说的无奈与艰辛。
我们并非因为强大而选择这个职业,而是在选择中逐渐变得坚强。我们经常顾不上自己的生活,甚至来不及好好吃饭,一个接一个地进行个案咨询,常常工作到深夜。是什么支撑着我们一路走到今天?答案只有一个:当我们看到访客带着平静神情离开时内心涌起的那份深深欣慰,这种欣慰告诉我们,一切的付出都有意义。这种看似普通的坚守,恰恰彰显了心理咨询师职业的伟大与崇高。
致敬与祝愿
我想借由这篇序言,不仅感谢孙老师这样年轻而努力的咨询师,也向所有一路陪伴我们的同行与访客们致敬,更想对自己和所有心理咨询师们说一声:"你们辛苦了,我爱你们,不仅是你们,更是我们共同选择的这个了不起的助人职业。"我们要忠诚于自己的良知,忠诚于我们的专业,忠诚于我们所从事的这份神圣工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心安理得,我们的付出才能被真正地理解与尊重。
心理咨询师是普通的个体,却也因为这种普通,彰显了这个职业的伟大。《我可能永远也成不了情商高的人》不仅仅是一本对情商概念的批判性著作,更是一部温暖而富有疗愈功能的心理读本。孙老师通过对个人经验的真诚表达、心理理论的精准运用,以及对社会标准的敏锐反思,使这本书成为理解自我、接纳自我,并重新建立内在平衡的重要指南。
作为他的导师与同行,我对这本书的出版深感欣慰,也愿意真诚推荐给所有在情感与社会期待之间挣扎的人们。这本书,写给所有曾经或正在自我怀疑中的人们,愿所有阅读此书的人,都能被理解、被接纳,坦然地接纳自己真实的样子,发现内心独特的宝藏,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灵归宿,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顾歌
2025年6月1日于上海
Part1.独特的个性基因密码
1.情商低?其实是与众不同
2.你所知的我,或非实我
3.你眼中的呆子,我心中的自在者
4.情商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
5.心态不对,情商再高也是白费
Part2.低情商,却有独特的幸福之道
1.四种激素,决定着你的情商?
2.解锁低情商的隐形优势
3.即便低情商,也能找到快乐的来源
4.这个社会需要低情商
5.过度改变性格,其实在玩施虐游戏
Part3.即便情商再高,也有高处不胜寒的时候
1.是讨好型人格,还是高情商?
2.低取悦,高交往和高取悦,低交往
3.小心,你有可能进入圈子文化的怪圈
4.以为你好之名 行伤害你之事
5.被高情商包裹起来的自卑
Part4. 那些容易变成低情商的想法
1.我不能跟他人产生冲突
2.我不能犯错
3.我不可以生气
4.我不配开心
5. 情商是通往成功的独一桥梁?
Part5. 其实我的情商并不低,只是看起来有点慢
1.人际交往中,慢也有慢的好
2.乙酰胆碱式性格:慢热的优美旋律
3.对于慢热的人来说,时间才是最好的朋友
4.缓步前行,畅谈琐事:生活里的别样智慧
5.温柔之力:语言柔和的魅力
Part6.家庭太情商,孩子会遭殃?
1.有远见的父母都在早早培养孩子的情商?
2.情商主义的迷雾与内在自我的星空在相撞
3.内心深处的关系被浮华的表面掩盖
4.情商主义,犹如幼苗受冬寒,孤影凄然
5.在家庭中,需要有向内表达的勇气
Part7.工作里太情商,员工会抓狂?
1.职场里的讲实力和拼演技
2.情商主义下,合作关系频遭挑战
3.情商主义抑制了创新和冒险精神
4.情商之道与职业发展的激烈碰撞
5.职场里行不行,到底谁说了算
Part8.特别篇:你真的知道我们何以不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