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本为底本,采用通行本的分章模式,对帛书《老子》进行导读与注释。作者参阅权威资料,对比不同版本,力求追寻经典原貌、探究圣哲思想真谛,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 本可资借鉴的参考资料。
近古必存真。本书以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本为底本,采用通行本的分章模式,对帛书《老子》进行导读与注释。作者参阅权威资料,对比不同版本,力求追寻经典原貌,探究圣哲思想真谛,为广大读者提供一 本可资借鉴的参考资料。
《老子》一书一直被誉为万经之王,是古今中外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典籍之一。
《老子》一书经过两千多年的传承、演绎以及各种原因的改动,后人已无从知晓原书旧貌,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版本众多、众说纷纭等问题。幸运的是,我们这代人可以借助近代考古发掘获得的文献来一窥《老子》更古老版本之本意。马王堆帛书《老子》、郭店竹简《老子》等版本的出土,就为我们研究《老子》原书旧貌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将古老版本与现在社会上流行的通行本进行比对后发现,被认为是字字珠玑的五千多字的《老子》,被改动的地方竟然多达七百多处,有二百多句的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对《老子》一书的解读,有时因一字之差就会有天壤之别,有七百多处被改动可见问题之严重。迄今为止在所有《老子》版本中,帛书《老子》甲本被认为是文字最古朴、体系最完整、内容最接近原貌的版本。基于此,本书主要对帛书《老子》甲本进行导读和注释,并对通行本《老子》与帛书《老子》甲本中存在的差异之处作了简要分析和点评。
读经典首先要读正本,读《老子》要读更贴近原书旧貌的版本。两千多年来,《老子》遭到了多次有意或无意的改动,其中一些精深微妙的部分被庸俗化、低俗化和媚俗化。希望本书对读者知晓《老子》原书旧貌有所帮助,更希望本书对广大《老子》爱好者深刻理解这部经典的内涵有所裨益。
《孟子·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意思是,吟诵古人的诗歌,研读古人的著作,却不了解古人的为人,行吗?所以要研究他们所处的时代。这样做,就是上溯历史,与品德高尚的人交朋友。同理,要研究、解读帛书《老子》,要吸取其闪光的思想和智慧,并用这些闪光的思想和智慧来发现、分析和解决当今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首先就要对老子其人、其书、其道作简要的介绍。
一、 老子其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老子,即老聃,生活在约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71年。子,在中国古代是对有学问的读书人的尊称,如尊称孔丘为孔子、尊称墨翟为墨子、尊称孙武为孙子等。他们所著的书被后人称为子书。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说:老子姓李,名耳。这其实是汉代的说法。据著名古文字学家、先秦文化史研究和古籍校勘考据专家高亨先生考证,中国春秋年间并无李姓,但有老姓。老子原姓老,后因音近变为李。耳与聃在字义上有一定的关联,故又称为耳。老聃在先秦文献中被称为老子屡见不鲜,如《战国策》《礼记》《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国语》中都曾出现。
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老子在世时,苦县厉乡原属陈国,而陈国在公元前479年被楚国所灭。老子故里位于河南省鹿邑县(一说位于安徽省涡阳县)。老子曾为周朝史官。司马迁在《史记》中称他为周守藏室之史,这一官职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和国家档案馆馆长。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卫蘧伯玉,于齐晏平仲,于楚老莱子,于郑子产……。而关于老聃和老莱子,据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所说都是楚人。那么,司马迁眼中的这两个人哪一个才是孔子适周问礼并写下五千言《老子》的老子?或者说老聃、老莱子是同一个人吗?在有关资料中,孔子评论老子(即老聃)与老莱子的用语用词基本相同,除此之外,老莱子与老聃的言论也基本一致。据《庄子·外物第二十六》记载,老莱子曰: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又据《庄子·知北游第二十二》记载,老聃曰:虽有寿夭,相去几何?须臾之说也,奚足以为尧、桀之是非!足见老聃和老莱子很有可能是同一人,老聃可能是在朝为官(为周守藏室之史)时的称谓,老莱子可能是退隐山林后的名字。
老子与孔子同时代,但比孔子年长二十岁左右。《史记》《孔子家语》《吕氏春秋》等典籍均记载了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或学习于老聃,这些记载当属史实。老子和孔子的关系可以说是亦师亦友。在儒、道互补的中国文化史上,老子与孔子的关系的确是值得我们深入讨论的重大课题。闻一多先生曾说,中国数千年历史里,没有比他们两个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了。老子与孔子彼此间学术立场和观点有异,但两者对话的心态是真挚的、开放的、严肃的,这与后来孟子攻击杨子和墨子、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相比,真是天壤之别。故老子与孔子之间的师生(朋友)关系和真诚对话在中国思想史上是令人神往的,也是值得当下各行各业的智者好好学习的。
老子是中国哲学真正的开山鼻祖,是真正的大哲学家。何谓真正的大哲学家呢?当代著名哲学家傅佩荣教授在接受访谈时提出了一个观点,即真正的大哲学家在回答人类根本问题的时候必须要讲出2 1是什么。所谓的2就是自然界和人类,所谓的1就是超越界(来源与归宿)。老子在《道经》中着重讲了宇宙观和自然观,在《德经》中着重讲了社会观和人生观,其道和德严密、深刻并反复地讨论了万物的源头与归宿。中国古今的大哲学家中,老子以及他的后继者庄子是最完整、最深刻、最清楚论述天道、人道以及超越界的。老子的思想不但影响了他的后继者,而且给予其他诸子极大启发,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先秦其他子书广泛引用老子书中的重要概念与文句这一现象中得到佐证。由此可见,老子思想对诸子百家的影响深远广泛。
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对老子无比尊崇,以至于当他读到老子的书后,惊叹道:老子的道简直就是西方哲学家所追求的存在本身,是万物的来源与归宿。在西方哲学中,斯宾诺莎的哲学被认为是不可能达到的高峰,但仔细研究斯宾诺莎的哲学,不难发现他的哲学思想与老子的思想是极其相似的,但他却比老子晚了两千多年。老子的哲学体系,包含了形而上学和形而下学等,是一个完整体系,无论你从哪个角度看,几乎都达到了一个他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因此,当一向看不起中国哲学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看到老子的书时,不得不低下了他骄傲的头颅。他在《哲学史讲演录》中写道:道为天地之本,万物之源。老子的著作《老子》最受世人崇仰。每一个命题,都要完全按照太极图的正(阳)反(阴)合(中)的三维形式,这就是我的三段式解读法。同时他还认为:老子的道文化就是一个可行的世界管理理念,人类现在所传播的就是这个理念和具体的做法,让每个接触这一理念的人都心里充满希望,充满阳光,更加热情幸福、合乎自然地生活。
二、 老子其书:版本众多,世间罕见
按照子书惯例,老子写的书当然应该被称为《老子》。经过历朝历代的增删甚至篡改,《老子》一书形成了许多版本,据说有三千多种。版本之芜杂,在学术界罕有出其右者。王弼注本、河上公注本、严遵《老子指归》、傅奕本合称传世本中的四大体系,其中王弼注本和河上公注本的影响尤其广泛。20世纪以来,西汉竹书本《老子》,马王堆帛书《老子》甲、乙本,郭店楚简本《老子》等先后问世,为老学研究增加了新材料,带来了新活力。这里仅对几个重要的版本作简要介绍。
1. 河上公本《老子》
这一版本中,《老子》已被改名为《道德经》,并被分了章。学界基本认同这是一个名叫河上公(亦称河上丈人或河上真人,其真实姓名无人知晓)的人所为。他最早把《老子》分成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合称为《道德经》),并在每章的前面冠以章题。其后又有许多人对其内容做过校理,因此又可进一步分为许多版本,今传有敦煌六朝唐写本、宋刊本、明刊本、道藏本等,但都统称为河上公本。据有关学者研究,将老子写的书分成八十一章,还有其深厚的中华文化背景,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阳数最高的数字就是九,九九归一。河上公可能就是根据这个数字的神秘指向把《老子》这本书分成了八十一章。
2. 王弼本《老子》
王弼注解的《老子》版本,即王弼本。王弼本《老子》也效仿河上公本,称其为《道德经》,同样也分为八十一章,但取消了章题。学界认为,从版本内容的角度看,王弼本与河上公本区别不太大,王弼本的字数虽然多于河上公本,但多出的字主要是虚词。王弼不是通过文字训诂力求恢复《老子》的本义,而是创造性地提出了名教本于自然的基本原理,进而成功地构筑了一个玄学化的老学体系。随着马王堆帛书《老子》甲、乙本的出土,人们发现王弼本讹误不少。郭店楚简本《老子》出土后,人们又发现传抄至秦汉时的帛书《老子》,也已经有了不少讹误。可以想见,手抄次数愈多,讹误失实就愈多,再加上出于政治等需要,《老子》肯定会被有意地篡改。正因为如此,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和教育家李学勤早就呼吁:由于简、帛的大量出土,我国古代学术史必须重写。
3. 帛书《老子》
长沙马王堆汉墓的考古发掘,被世人誉为20世纪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帛书《老子》就是其最珍贵的文物之一。帛书《老子》是用不同字体以朱丝栏墨形式抄写《德》《道》两篇文章的合称。学者根据成书年代先后,将它们分别命名为帛书《老子》甲本、帛书《老子》乙本,统称为帛书《老子》。
帛书《老子》甲本的抄写文字介于篆、隶之间,文字不避汉高祖刘邦的邦字之讳,因此学者普遍认为抄写年代应在刘邦即位之前,即秦末汉初之际,也可能更为久远。帛书《老子》乙本的抄写文字是隶书,避邦字讳,但并不避汉惠帝刘盈的盈和汉文帝刘恒的恒字讳,因此推测应抄于刘邦在位时期。帛书《老子》甲、乙本均将全文分成《德》和《道》两个部分而不分章,年代早于河上公《老子道德经章句》。因为是出土文物,也没有河上公本、王弼本等后世流传过程中可能发生过的变更。帛书《老子》甲、乙本之所以同时出现,存在着两种可能性:一种可能性是当时只流传着这两个版本,无法判断孰优孰劣,故同时收藏;另一种可能性是当时流传着不止这两种版本,但这两个版本相比较而言是最受大家认同的,故同时予以收藏。
4. 郭店楚简本《老子》
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楚墓中出土了一个版本更早的竹简本《老子》,即郭店楚简本《老子》。郭店楚简本《老子》的内容只有其他版本《老子》内容的三分之一,原因可能是盗墓导致竹简有所缺失,也可能是抄写者收集不足。郭店竹简本《老子》文字纯正、古朴(部分文字极难注解)。因年代久远,竹简原件也存在不少残缺。尽管如此,它对于我们学习和研究其他版本的《老子》仍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郭店楚简本《老子》按其竹简的长度及编连情况,又分为甲、乙、丙三篇,其中丙篇的内容更像是从其他版本《老子》上抄录的。
三、 老子其道:中国哲学思想的核心和最高范畴
老子的道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核心和最高范畴。由于《老子》一书言简意赅、蕴义深刻,历来对老子之道的理解不一,至今仍争议很大。这里我们仅就管见所及,对老子的道作简要的分析和探讨。
1. 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自然自在的存在,是推动宇宙万物创生的原动力
《老子》第一章中就清楚地表达了这一观点。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即道是天地万物之始和之母,就是说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宇宙万物都是由道创生衍化而来。道作为本原,是浑然一体的东西,它玄之有玄,众眇之门(《老子》第一章)。《老子》第二十五章对此作了更为清楚的阐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老子》第六章指出: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老子》第五十二章中说: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这些都是在强调,道就是天下万物的本原。这里始母根门都有本原的意思,但是,它们也是有层次区别的。作为本原,它具有唯一性,它无前无后,无上无下。吾不知其谁之子也,象帝之先(《老子》第四章),即它产生于天帝的前边,然而在这之前却是不显现、无形象、不可言说、不可感知的存在。作为本原,它是或物非物的东西。因此,《老子》第二十一章中说:道之物,唯恍唯忽。忽呵恍呵,中有象呵;恍呵忽呵,中有物呵。幽呵冥呵,中有情呵;其情甚真,其中有信。《老子》第十四章说: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宇宙万物均从道化生出来,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四十二章)。
在现代科学中,关于宇宙本原的理论较为公认的是大爆炸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宇宙万物诞生于大约138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然后宇宙就如一个不断被吹大的气球,一直膨胀至现在。当初人们相信大爆炸开始于一个奇点,这个奇点是密度无穷大、体积无穷小的一个实在的点,但现在许多人相信,奇点不是一个实在的点,它可能只是一个时间界线,即宇宙是从虚无中诞生的。这个理论和《老子》的道有共通点,都是说宇宙是从虚无中诞生。大爆炸理论说我们的宇宙一直在膨胀,《老子》第二十五章也说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但距今2500年前的《老子》在解释宇宙万物本原时明显比大爆炸理论更科学、更全面。如大爆炸之前的宇宙是什么样子?宇宙这个不断膨胀的气球之外又是什么样子?这些大爆炸理论均没有给予明确的解释,而《老子》却给出了清晰的答案,即宇宙万物是由道而生,大爆炸的奇点相当于无,不断膨胀的宇宙之外是虚无的。不但如此,《老子》还说明了宇宙不断膨胀的发展趋势,即膨胀到一定程度又可能会返回原点,即逝曰远,远曰返。
廖宗廷,男,同济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指导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上海市教学名师,国家级教学团队负责人。长期在高校从事教育、教育管理和科学研究工作,承担各类项目30余项,发表各类科学研究论文160余篇,教学改革论文20余篇,出版各类教材和研究专著20余部,其中3部入选国家规划教材。相关成果曾获省部级奖7项,国家级奖3项。
序001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七章
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九章
第四十章
第四十一章
第四十二章
第四十三章
第四十四章
第四十五章
第四十六章
第四十七章
第四十八章
第四十九章
第五十章
第五十一章
第五十二章
第五十三章
第五十四章
第五十五章
第五十六章
第五十七章
第五十八章
第五十九章
第六十章
第六十一章
第六十二章
第六十三章
第六十四章
第六十五章
第六十六章
第六十七章
第六十八章
第六十九章
第七十章
第七十一章
第七十二章
第七十三章
第七十四章
第七十五章
第七十六章
第七十七章
第七十八章
第七十九章
第八十章
第八十一章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