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立足于国内外先进理论与实践,深入探讨商务沟通的多维度内涵。从沟通的核心概念出发,涵盖言语、非言语、书面等多种沟通形式,聚焦跨文化与虚拟环境下的沟通范式,最终回归沟通能力的核心素养,如逻辑演讲、情感倾听、协作共赢等。书中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智慧与现代商业需求,融入大量本土案例与国际前沿理念,同时紧跟后疫情时代及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沟通变革,为读者提供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知识体系。
本书面向广大读者,尤其是对商务沟通有需求的职场人士、企业管理者、学生群体以及对人际交往感兴趣的读者。无论是希望提升沟通技巧的专业人士,还是致力于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建立有效交流的商务人士,亦或是渴望在学习与生活中掌握高效沟通能力的学生,本书都能为其提供系统、实用的指导,帮助读者在不同情境中实现有效沟通,提升个人与组织的交往效率与影响力。
本书系统介绍沟通的核心价值、主要类型、时代背景下的重要范式,以及不同情境的沟通技巧,结合理论、方法与案例思考,兼顾专业性与实用性,是提升沟通能力的全方位指导手册。
一、本书的定位
沟通是人类社会最基础的连接方式,是心与心之间的桥梁,也是智慧的交融工具。在商务活动中,有效的沟通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情感的共鸣、智慧的碰撞和价值的创造。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带着各自的文化烙印、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而沟通则促进了人们对于各自独特性的理解与欣赏。在当今大数据时代,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真诚而有效的沟通,这不仅关乎工作效率,更关乎人际关系与个人成长。现代社会中,沟通的内涵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语言交流,涵盖了情感的共鸣、信息的精准传递以及关系的不断修复与深化。而其外延形式,也从传统的面对面交谈扩展到数字化、多元化的互动场景之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沟通强调意会与默契,而现代商业环境则更注重逻辑清晰与效率并存。面对这样的融合挑战,沟通不再只是单向的表达,而是寻找共识的过程,是在多元背景中探寻共同价值、共享文化的艺术。
本书立足国内外先进理论并结合实践,试图在传统东方智慧与现代国际商务需求之间搭建一座桥梁,探讨如何在快节奏的商业环境中保持沟通的温度,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不失人文关怀。我们相信,真正有效的沟通应该是一种能够激发创造力、促进理解、实现共赢的艺术。这不仅是一项职业技能,更是一种生活态度,是让交往活动更具效率和可持续性的重要途径。
二、本书的创新
本书的诞生基于2019年完成并于2020年出版的《沟通基础》,曾是本人博士研究和教学经验的初步凝练与总结。而如今,从教十余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沟通实践的日益复杂,尤其是在后疫情时代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的背景下,沟通作为一种重要的人际交往媒介,深刻地影响着各个层面的关系和事件的走向与结果。本书在《沟通基础》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的修订与拓展,融入了过去五年多新积累的教学研究成果及社会反馈,力图为读者提供更加精准而实用的沟通知识体系。
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秉持立足中国实践,对接国际前沿的理念,以全球化背景为视角,阐述了沟通在多元文化中的复杂性与重要性,力图搭建一座融合中西方沟通理念的桥梁。具体而言,本书系统性地梳理了沟通的核心理论与实践方法,将国际先进的沟通理论与中国本土的商务实践相结合,从沟通的本质到主要形式、到核心类别,再到常见商务情境中需要具备的策略与技能。书中既有对西方成熟沟通学科的理论介绍,也融入了大量源自中国企业和管理实践的鲜活案例,特别关注了中国特色的人际关系处理方式、商务礼仪规范等内容,力求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同时,本书注重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智慧,如解读意会而不言传的交流方式在当下社会和不同组织文化环境中的应用,以及其中对关系与默契的价值观认同的解读,从而结合中国本土语境下的沟通特质与国际化语境,为读者呈现一种具有普适性和文化深度的沟通模式。无论是商务谈判中的策略分析,还是线上或线下的跨文化场景中的关系构建,本书都力求兼顾国际化的规范性与中国特色的灵活性,帮助读者在全球化的沟通环境中找到自己独特的优势。
本书的创新还体现在深化对沟通核心理论与概念剖析的同时,更注意结合实践,并在沟通的策略、方法论及案例研究等方面增添了丰富的维度。例如,第1、2章沟通的内涵和沟通的外延,通过添加当下最新的行业案例和研究动态,使深奥的理论知识更加容易被青年学生理解并贴近实际应用;第3、4、5章言语沟通非言语沟通和书面沟通,通过对章节的精细化调整,体现了时代赋予的视角。特别是在后疫情时代及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背景下,社会和商务沟通模式都发生了深刻变革,这三种基本人际交往的形式在看似更加简单便利的互联网环境下,同时也对人们的表述和理解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对言语符号所代表意义的深度与广度的掌握、对非言语资讯的敏锐意识与信息捕捉、对书面文字的逻辑认知与把控。本书及时捕捉了2019年后互联网与人工智能对社会沟通形式影响的变化,增添了对远程办公、云端协作等新型沟通场景的分析与应对策略,使理论与实践更加贴合时代需求。这种传承与创新并重的思路,旨在帮助读者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中找到最佳平衡,为个人与组织的高效沟通能力提供切实支持。
另外,本书在结构编排上新增了诸多富有特色的章节,旨在回应信息时代和现代商务环境下的新需求。例如,第6章跨文化沟通,作为沟通学科中的经典主题,深入探讨了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如何构建共识与互信的策略,为读者解析文化冲突中的有效应对方法;第7章虚拟沟通,作为近年来的一个前沿学科主题,则聚焦于互联网科技的发展如何改变传统沟通方式,并深入分析了虚拟环境下沟通的挑战与伦理规范。同时,本书还开创性地加入了沟通的礼仪:职场着装沟通的权衡:时空情境等内容,试图从更广阔的人文与社会视角为沟通注入新的内涵。这些内容不仅能够帮助读者在理论上深刻理解沟通的多样性,还在实践中提供了具有针对性的工具与方法,使本书在同类教材中更加具实用性与创新性。
最后,本书在以纸质教材为中心的基础上,融合了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包括导读小视频、电子课件与大纲、知识图谱、案例阅读等,从而方便教师开展教学和学生进行自学。本书已经校内测试使用,符合当代大学生和研究生的认知规律,具有启发性。本书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和言简意赅的语言进行阐述,可增加可读性,能够在激发读者学习兴趣的同时帮助读者轻松地掌握沟通学科的核心知识。
三、框架设计
在现代商务活动中,沟通不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情感的桥梁、智慧的体现与文化的交融。本书秉持知行合一的理念,以商务沟通的实践需求为导向,通过科学合理的框架体系,为读者构建了一幅完整的商务沟通知识图谱。本书首先从沟通的核心概念出发(第1部分),厘清沟通的内涵与外延;其次,关注沟通的主要形式(第2部分),包括言语、非言语、书面等关键类型,为读者搭建理解沟通行为的理论支柱;再次,结合学科的交叉与前沿(第3部分),探讨跨文化与虚拟环境中的沟通特性,为时代变迁下的实践提供支持;最后,回归沟通能力的核心素养(第4部分),从高效演讲、共情倾听到协作共赢等多个维度,为职场与人际场景中的高效沟通提供详尽的实践指南。
本书力图通过扎实的理论阐释与细致的案例分析,帮助读者深刻理解不同情境下的沟通需求与策略。从宏观理念到微观技能,强调有效沟通并非一种单一模式,而是一种需要不断适应的动态过程。沟通者应基于情境分析与自我反思,灵活调整策略,以实现最大化的沟通价值。正如人与人之间的每次对话都有其独特性,我们希望通过本书,帮助读者成为更加敏锐、睿智与自信的沟通者,在人际交往中架起更加稳固的桥梁。
章 目
章目名称
第1部分 沟通概述
第1章
沟通的内涵
第2章
沟通的外延
第2部分 沟通的类型
第3章
言语沟通
第4章
非言语沟通
第5章
书面沟通
第3部分 沟通的范式
第6章
跨文化沟通
第7章
虚拟沟通
第4部分 沟通的情境与策略
第8章
沟通的逻辑:高效演讲
第9章
沟通的情感:共情倾听
第10章
沟通的智慧:协作共赢
第11章
沟通的礼仪:职场着装
第12章
沟通的权衡:时空情境
四、目标与愿景
本书编写的初衷是为广大读者提供一本兼具理论深度和实践价值,同时又紧密结合本土文化背景的沟通教材,帮助读者系统地了解沟通的本质与内涵,掌握关键的沟通策略与分析方法,并在各种情境中有效地应用这些知识与技能。本书立足沟通的核心理念,以国际通用的知识框架为基础,结合中国文化和商业环境的特性,探索现代社会快速变化中的沟通挑战。我们的目标是:让读者不仅学会什么是沟通,更能深刻理解为什么沟通及如何沟通,从而在多变的商业与社会环境中,成为更有洞察力、更具影响力的沟通者。
在此,我要向我的导师,即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谢维和教授表达我最深的敬意和感激之情。从15年前初入高等学术领域的启蒙,到如今在编写这本书期间的悉心指导与建议,谢教授始终以他的严谨治学态度和对年轻学者的深切关怀引领着我。可以说,没有谢教授多年来的支持,就没有这本书的问世。同时,我也衷心感谢清华大学及经管学院的领导,对我学术和教学工作上的持续支持、帮助与培养。感谢我身边的前辈与朋辈的同事们,我们之间多年来的互相协作和真挚交流,让我在学术之路上不觉孤单。感谢我的助教团队陈旭华、韩玉、江静培、卢咏珈、孙雨滢、张紫微在书稿创作过程中的大力支持;特别是韩玉与陈旭华两位优秀的同学,在过去的两年中我们不断深入探讨、对接,始终以严谨负责的态度持续投入,为书稿的逐步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书稿的初稿编排到具体内容的完善,每个人的贡献都不可或缺,是这份集体的智慧和努力,才使本书得以呈现在大家面前。
对于我自己而言,编写本书不仅仅是一场学术和专业能力的考验,更是一次自我成长的旅程。在整理和提炼沟通理论的过程中,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沟通的复杂性与美妙之处;在总结实践案例与设计学习框架的过程中,我不断思考如何让这些知识真正为每一位读者所用。本书的完成,是一个里程碑,但绝不是终点。我希望未来能够通过更多的研究和教学实践,与广大读者继续探索沟通的奥秘。
最后,我想表达我最大的期待:希望本书不仅能够帮助大家领悟新的价值塑造、习得新的技能、掌握新的知识,更能启发大家在不同情境中,用沟通去连接人与人、心与心。在这个复杂的时代,我们需要更多的包容、理解与善意,而沟通是关键所在。我相信,沟通不仅能帮助我们表达自己、理解他人,更能成为普惠大众、传递价值的桥梁。衷心祝愿每一位读者在沟通中发现自我,也能在交往中成就他人。
编 者
2025年2月
郝洁博士现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讲师。2003年于莫纳什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分别于2004年和2009年于悉尼大学获得社会科学硕士和哲学硕士学位,并于2013年完成悉尼大学与清华大学联合博士培养项目获得悉尼大学博士学位。
第1部分 沟 通 概 述
第1章 沟通的内涵 2
1.1 沟通的本质 2
1.2 沟通的要素 4
1.3 沟通的障碍 7
1.4 沟通的类别 9
本章小结 11
课后练习与讨论 11
教学游戏:我说你画 11
即测即练 12
第2章 沟通的外延 13
2.1 沟通的效果 13
2.2 沟通的动机 15
2.3 沟通的形式 16
2.4 沟通的策略 18
本章小结 27
课后练习与讨论 27
案例模拟 27
即测即练 27
第2部分 沟通的类型
第3章 言语沟通 30
3.1 语言符号 30
3.2 语境作用 32
3.3 沟通风格 34
3.4 积极表述 38
本章小结 41
课后练习与讨论 42
案例模拟 42
即测即练 42
第4章 非言语沟通 43
4.1 基本概念 43
4.2 面部表情 45
4.3 肢体语言 47
4.4 声音品质 50
4.5 整体形象 52
本章小结 54
课后练习与讨论 54
教学游戏:我说你画 54
即测即练 55
第5章 书面沟通 56
5.1 商务写作 56
5.2 写作原则 58
5.3 写作障碍 61
5.4 行文结构 62
5.5 实用文书 66
本章小结 71
课后练习与讨论 72
案例模拟 72
即测即练 72
第3部分 沟通的范式
第6章 跨文化沟通 74
6.1 文化的概念 74
6.2 文化的相关理论 77
6.3 文化的维度与误区 78
6.4 跨文化沟通的差异 82
6.5 跨文化沟通的技巧 85
本章小结 86
课后练习与讨论 86
案例模拟 87
即测即练 87
第7章 虚拟沟通 88
7.1 虚拟沟通的概念 88
7.2 虚拟沟通的纽带 90
7.3 虚拟沟通的形式 94
7.4 虚拟沟通的障碍与规范 96
7.5 虚拟沟通的典型情境 98
本章小结 100
课后练习与讨论 101
案例模拟 101
即测即练 101
第4部分 沟通的情境与策略
第8章 沟通的逻辑:高效演讲 104
8.1 演讲的概念 105
8.2 演讲的架构与策略 107
8.3 演讲的状态与气场 109
8.4 演讲的视觉辅助 111
本章小结 112
课后练习与讨论 113
案例模拟 113
即测即练 113
第9章 沟通的情感:共情倾听 114
9.1 倾听的概念 114
9.2 积极倾听的定义 116
9.3 积极倾听的原则 118
9.4 积极倾听的障碍 121
9.5 无偏见倾听 124
本章小结 126
课后练习与讨论 126
案例模拟 126
即测即练 127
第10章 沟通的智慧:协作共赢 128
10.1 团队协作的概念 128
10.2 团队沟通的策略 130
10.3 团队沟通的表达技巧 132
10.4 团队沟通的冲突管理 135
本章小结 141
课后练习与讨论 141
案例模拟 141
即测即练 142
第11章 沟通的礼仪:职场着装 143
11.1 商务着装范式 143
11.2 男性商务着装规范 147
11.3 女性商务着装规范 156
11.4 着装的色彩信息 161
本章小结 166
课后练习与讨论 167
案例模拟 167
即测即练 167
第12章 沟通的权衡:时空情境 168
12.1 沟通的时机 168
12.2 沟通的场合 171
12.3 沟通的人际距离 174
12.4 沟通的动态平衡 178
本章小结 181
课后练习与讨论 181
案例模拟 182
即测即练 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