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科技人才管理》基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结合我国国情,针对科技人才管理展开了系统全面的研究。首先,从高质量发展中如何管理科技人才这一世纪之问和时代之问出发,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本书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特征以及本研究的创新点与预期贡献。其次,从八个方面对科技人才管理进行了分类研究,主要包括虚与实:科技人才的地位与作用旧与新:科技人才的内涵与演变收与放:科技人才的体制与机制破与立:科技人才的激励与评价形与神:科技人才的工作与精神异与同:科技人才的类别与特点扬与弃:科技人才的政策与变迁质与效:科技人才的质量与效益。最后,从传承与发展的角度,对科技人才管理的薪火承续与创新发展进行了探索与展望。
本书可作为公共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和科学与科技管理领域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作为科技人才管理与创新领域的学者、政府部门人员以及其他专业人士的阅读资料。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科技人才管理》在参考其他科技人才管理相关图书优势与特色的基础上,从以下两个方面呈现自身特点。
第一,把高质量发展作为科技人才管理的研究背景。
第二,本书在篇章结构设计和表达方式上有所创新。
高质量发展是面对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潮流,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中低速发展新常态、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之际,党中央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判断,以及对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新目标和新要求。2017年10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顾问委员会海外委员和中方企业家委员时指出:中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开展科技人才管理研究,了解科技人才的地位与作用、内涵与演变、体制与机制、激励与评价、工作与精神、类别与特点、政策与变迁、质量与效益,以及科技人才管理的传承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本书在参考其他科技人才管理相关图书优势与特色的基础上,从以下两个方面呈现自身特点。
第一,把高质量发展作为科技人才管理的研究背景。本书虽然是关于科技人才管理的专业图书,但在研究过程中又体现出一定的独特性,把通常情况下的科技人才管理研究与具有时代气息的高质量发展背景进行了有机结合,使科技人才管理的研究更加翔实且具体,使科技人才研究的应然与实然实现了统一。本书在理论上有分析,在实践中有抓手,读者易于理解和掌握、实践和操作。同时,本书把科技人才管理置于高质量发展的场景中,探索科技人才管理的规律性,使得科技人才管理研究工作既体现出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独特性,又体现出研究工作关切现实需求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第二,本书在篇章结构设计和表达方式上有所创新。全书一共分为10章,具体包括问与答:高质量发展中如何管理科技人才虚与实:科技人才的地位与作用旧与新:科技人才的内涵与演变收与放:科技人才的体制与机制破与立:科技人才的激励与评价形与神:科技人才的工作与精神异与同:科技人才的类别与特点扬与弃:科技人才的政策与变迁质与效:科技人才的质量与效益承与发:科技人才管理的承续与发展。本书不仅形成了全面覆盖科技人才管理各个方面的知识体系,而且在内容设计与表现形式上尽量新颖,并着重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前沿展开论述,全书内容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易读性。
本书撰写分工如下:索柏民负责全书框架设计;索柏民和王妍苏负责撰写第1章;索柏民和刘聪敏负责撰写第2章;刁畅、索柏民和王妍苏负责撰写第3章;杨宇诗、索柏民和王妍苏负责撰写第4章;范闻纾、索柏民和刘聪敏负责撰写第5章;崔元、索柏民和刘聪敏负责撰写第6章;任珊珊、索柏民和周志垚负责撰写第7章;曲家奇、索柏民和周志垚负责撰写第8章;谭惠馨、索柏民和周志垚负责撰写第9章;索柏民和周志垚负责撰写第10章;最后由索柏民与周志垚、刘聪敏、王妍苏负责全书的统稿与校对工作。
在写作本书过程中,作者们付出了心血与努力,同时出版社编辑也给予了悉心帮助,在此表达诚挚的谢意。此外,本书参考和借鉴了一些相关研究成果,在此向相关作者表达真诚的谢意。
本书系沈阳师范大学学术文库成果,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学术文库项目主持人公共管理学院张韬教授的大力支持,在此表达由衷的谢意。本书系2024年度辽宁省高等学校基本科研项目形成新质生产力背景下辽宁科技人才体系构建的机制与对策研究(LJ112410166073)的研究成果。同时,沈阳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孟迎辉教授给予了本书内容、方向上的指导以及出版资金方面的大力支持,在此表达诚挚的谢意。
由于撰写时间仓促,以及作者理论与实践视野的束缚、写作能力与水平的限制,本书可能会存在一些意想不到的纰漏,竭诚欢迎来自各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读者予以批评指正,以便使本书不断完善与提升。反馈邮箱:shim@tup.tsinghua.edu.cn。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为当前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科技人才管理工作提供可资借鉴的发展建议和实施路径,助力相关领域的改革与实践取得成功。
索柏民
2025年1月20日
于沈阳师范大学校园
第1章 问与答:高质量发展中如何管理科技人才
1.1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 2
1.1.1 研究背景 2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7
1.2 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特征 10
1.2.1 高质量发展的定义 10
1.2.2 高质量发展的特征 11
1.2.3 高质量发展与科技创新及科技人才的关系 13
1.3 本研究的创新点与预期贡献 16
1.3.1 研究创新点 16
1.3.2 对现实问题的指导意义与预期贡献 19
第2章 虚与实:科技人才的地位与作用
2.1 科技人才的虚与实 22
2.1.1 科技人才虚的层面地位 22
2.1.2 科技人才实的层面作用 32
2.2 科技人才地位的确立与提升 35
2.2.1 科技人才地位的确立 35
2.2.2 科技人才地位的提升 37
2.3 科技人才的作用 39
2.3.1 推动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 40
2.3.2 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40
2.3.3 解决社会重大问题 40
2.3.4 推动社会治理和智能化发展 41
2.3.5 加强科技教育与人才培养 41
2.3.6 促进国际合作与全球科技竞争 41
2.3.7 提升企业创新力与竞争力 41
2.3.8 改善社会生活质量 42
第3章 旧与新:科技人才的内涵与演变
3.1 科技人才的内涵 44
3.1.1 科技人才的定义与标准 44
3.1.2 科技人才的社会角色与社会价值 47
3.1.3 国内外科技人才的探究与比较 48
3.2 科技人才发展的历史沿革 49
3.2.1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科技人才的初步发展(19491977年) 50
3.2.2 改革开放科教融合导向下科技人才的发展契机(19781999年) 51
3.2.3 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时期科技人才的创新发展(2000年至今) 52
3.3 蓄积新势能:科技人才实现跨越式发展 54
3.3.1 科技人才发展激发的新势能 54
3.3.2 新时代科技人才跨越式发展的新模式 56
第4章 收与放:科技人才的体制与机制
4.1 紧箍咒:传统科技人才体制与机制 60
4.1.1 体制构建:框架与制度的塑造 60
4.1.2 机制运作:微观层面的调控与管理 61
4.1.3 紧箍咒的利弊分析 63
4.2 解绑之舞:现代科技人才体制与机制 63
4.2.1 体制调整:解绑与创新的探索 63
4.2.2 机制创新:释放活力与潜力的尝试 64
4.2.3 解绑之舞的得失考量 66
4.3 新时代科技人才管理的平衡点寻觅 67
4.3.1 宏观与微观的和谐共舞 67
4.3.2 收放自如的平衡新生态 68
第5章 破与立:科技人才的激励与评价
5.1 科技人才激励机制的挑战与突破 72
5.1.1 科技人才现有的激励模式与反思 72
5.1.2 科技人才激励面临的困境分析 74
5.1.3 适应高质量发展需求的科技人才激励新模式 76
5.2 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的创新与实践 78
5.2.1 科技人才评价体系与其存在的问题 79
5.2.2 适应高质量发展需求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标准 80
5.2.3 实践案例分析:高效运作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 83
第6章 形与神:科技人才的工作与精神
6.1 科技人才承担的工作职能 92
6.1.1 参与科研事业,产出创新成果 92
6.1.2 投入教培工作,培育代际人才 93
6.1.3 立足顾问角色,谋划组织战略 93
6.1.4 释放经济活力,推动民生发展 94
6.2 科技人才体现的职业素养 95
6.2.1 深厚的专业技能 95
6.2.2 持续的学习能力 96
6.2.3 活跃的创新思维 97
6.2.4 高效的沟通能力 98
6.2.5 清晰的责任意识 99
6.3 科技人才创造的丰富价值 100
6.3.1 科学价值 100
6.3.2 技术价值 100
6.3.3 经济价值 101
6.3.4 社会价值 101
6.3.5 文化价值 101
6.4 科技人才彰显的宝贵精神 101
6.4.1 科学家精神 102
6.4.2 工匠精神 102
6.4.3 雷锋精神 103
第7章 异与同:科技人才的类别与特点
7.1 古代中国:科学技术成就辉煌 106
7.1.1 古代中国科技人才的基本类别 106
7.1.2 古代中国科技人才的基本特征 109
7.2 当代中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 111
7.2.1 当代中国科技人才的基本类别 111
7.2.2 当代中国科技人才的基本特征 112
7.3 我国各阶段科技人才的共同点 114
7.3.1 善于学习思考和总结经验 114
7.3.2 敢于对既有知识体系进行批判与质疑 115
7.3.3 学科交叉背景下跨领域合作常态化 115
7.3.4 承担推动社会进步的公共责任 116
7.4 我国各阶段科技人才的差异 117
7.4.1 知识获取途径从封闭到开放 117
7.4.2 科技人才数量和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118
7.4.3 科技人才培养方式日益完善 118
第8章 扬与弃:科技人才的政策与变迁
8.1 我国现行科技人才政策概述 122
8.1.1 科技人才政策的概念 122
8.1.2 科技人才政策的特点 122
8.2 科技人才政策的分类 124
8.2.1 按政策目标分类 125
8.2.2 按政策手段分类 126
8.2.3 按政策领域分类 126
8.3 我国有关科技人才政策的历史回顾 127
8.3.1 政策调整阶段(19781984年) 127
8.3.2 政策改革阶段(19851994年) 129
8.3.3 政策推进阶段(19952002年) 130
8.3.4 战略发展阶段(20032011年) 132
8.3.5 政策升华阶段(20122024年) 133
8.4 传统科技人才政策存在的问题 135
8.4.1 传统科技人才受体制机制束缚 135
8.4.2 传统科技人才政策体系不完善 136
8.5 科技人才政策的守正创新 138
8.5.1 守正:传承传统科技人才政策优势 138
8.5.2 创新:满足科技人才发展需要 140
第9章 质与效:科技人才的质量与效益
9.1 科技人才质量的内涵与衡量标准 144
9.1.1 科技人才质量的内涵 144
9.1.2 科技人才质量的衡量标准 145
9.2 科技人才效益的内涵与衡量标准 147
9.2.1 科技人才效益的内涵 147
9.2.2 科技人才效益的衡量标准 148
9.3 提升科技人才质量与效益的现实需要 150
9.3.1 高质量发展对科技人才质量与效益的总体要求 150
9.3.2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科技人才质量与效益的新需求 150
9.3.3 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对科技人才质量与效益的新需求 151
9.3.4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对科技人才质量与效益的新需求 151
9.3.5 实现社会善治对科技人才质量与效益的新需求 151
9.3.6 参与国际竞争对科技人才质量与效益的新需求 152
9.4 提升科技人才质量与效益的耦合机制分析 152
9.4.1 科技人才质量与效益的耦合机制 152
9.4.2 质量提升对效益增长的促进机制 152
9.4.3 效益增长对质量优化的反馈机制 153
9.5 高质量发展下科技人才提质增效的策略 154
9.5.1 健全科技人才培养体系:筑基固本,激发潜能 154
9.5.2 优化科技人才激励机制:激发活力,释放潜能 155
9.5.3 促进产学研科技人才紧密融合:协同创新,共谋发展 156
9.5.4 营造包容科技人才创新文化:激发潜能,鼓励试错 156
9.5.5 注重科技人才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宽视野,共享资源 157
9.5.6 健全科技人才流动机制:优化配置,激发活力 158
第10章 承与发:科技人才管理的承续与发展
10.1 科技人才管理的薪火承续 162
10.1.1 建立完善的科技人才培养体系 162
10.1.2 营造良好的科技人才创新环境 164
10.1.3 完善科技人才的评价与激励机制 167
10.1.4 加强科技人才的引进与留用 171
10.1.5 促进科技人才的跨界合作与交流 173
10.1.6 关注科技人才的心理健康与职业发展 175
10.1.7 加强面向科技人才的政策支持与引导 177
10.2 科技人才管理的创新发展 181
10.2.1 智能化科技人才管理系统 181
10.2.2 灵活的工作模式 183
10.2.3 多样化的科技人才引进策略 185
10.2.4 跨界合作与创新 186
10.2.5 高效领导力与管理创新 188
参考文献 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