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统探讨森林碳汇效率测度方法及应用,聚焦“双碳”目标下森林碳汇的效率评估与优化策略。本书构建以数据包络分析为核心的方法体系,结合谢泼德距离函数、指数分解模型及交叉效率评价等,从单要素与全要素效率、增量驱动因素、区间效率测算、异质性改进、多维交叉效率及空间溢出效应等维度展开研究,揭示中国森林碳汇效率的时空演变规律与区域差异,提出基于效率补偿机制的标杆设置与多阶段资源优化方案,为提升森林碳汇管理科学性提供理论与方法支撑。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1) 2000-09至2004-07,东南大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学士
(2) 2006-09至2009-04,福州大学,理论数学,硕士
(3) 2015-09至2020-04,福州大学,管理系统工程,博士(1) 2004-07至2010-09,福建农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助教
(2) 2010-11至2016-11,福建农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讲师
(3) 2016-11至2022-01,福建农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副教授
(4) 2022-02至2003-05,福建农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
(5) 2023-06至今,福建农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林业经济管理 林业经济与政策近五年著者作为通讯作者、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9篇,其中SCI检索12篇,CSSCI检索3篇、其他核心期刊检索3篇。
Wang J, Zhang M, Zhou S, Huang Y*. Research on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and Driving Factors of Forest Carbon Sink Increment—Based o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and Production Theoretical Decomposition Model[J]. Forests, 2025, 16(1): 104.
Huang Y, Zhang M, Wu N, Lin J. The drivers of forest carbon sink density changes in China under forest area heterogeneity: A production-theoretical decomposition analysis[J]. 2025, 98: 102162.
Chen S, You C, Wu N,
目录
序
前言
第1章 导论 1
1.1 森林碳汇效率评价的背景与意义 1
1.2 研究内容 3
1.3 研究框架 4
第2章 研究现状回顾 6
2.1 森林碳汇的概念与内涵 6
2.2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介绍 6
2.3 森林碳汇评价研究 11
2.4 本章小结 14
第3章 森林碳汇要素效率测度及时空演变分析研究 15
3.1 DEA生产可能集的公理体系 15
3.2 森林碳汇单要素效率时空演变特征分析研究 16
3.3 中国森林碳汇全要素效率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22
3.4 本章小结 28
第4章 森林碳汇变化的驱动因素分解模型及预测研究 30
4.1 中国森林碳汇变化研究的必要性 30
4.2 森林碳汇驱动因素指数分解研究 30
4.3 效率视角下森林碳汇增量的预测研究 47
4.4 本章小结 54
第5章 森林碳汇区间效率测算及标杆设置研究 55
5.1 森林碳汇指标数据区间化的必要性 55
5.2 基于生产可能集的区间效率测算模型 56
5.3 考虑效率溢出的标杆设置研究 59
5.4 森林碳汇效率标杆设置实例分析 65
5.5 本章小结 71
第6章 森林碳汇异质性多阶段效率改进研究 73
6.1 森林碳汇效率改进问题描述 73
6.2 考虑异质性的多阶段区间效率改进模型 74
6.3 算例分析 81
6.4 不同林区森林碳汇效率改进路径研究 85
6.5 本章小结 90
第7章 森林碳汇多维度交叉效率评价及空间分布研究 92
7.1 森林碳汇发展综合效益评价的必要性 92
7.2 多维交叉效率评价的基础模型 92
7.3 森林碳汇绿色发展多维交叉评价模型 99
7.4 森林碳汇绿色发展交叉效率评价分析 103
7.5 本章小结 110
第8章 森林碳汇交叉效率及带动效益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113
8.1 森林碳汇带动效益的概述发展 113
8.2 多维度产出效益下的交叉效率评价模型 114
8.3 基于交叉效率测度的森林碳汇带动效益的空间溢出研究 117
8.4 本章小结 127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129
9.1 结论 129
9.2 展望 132
附录 133
附录 5-1133
附录 5-2134
参考文献 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