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针对2024年聚碳酸酯领域的行业现状、供需变化、工艺技术、应用现状和发展建议等展开。阐述电子电气、汽车、光学、医疗、包装、5G、卫星通信等重点领域对聚碳酸酯新材料的最新需求,分析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下一步发展对策和建议。书中包含了大量统计数据和调查研究成果,是有关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进行投资决策、政策制定的重要参考资料。
本书可以为聚碳酸酯相关行业技术人员,以及相关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投资决策、政策制定人员,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学)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制造企业及材料供应商等提供一定的参考。
中国合成树脂协会聚碳酸酯分会简介
中国合成树脂协会聚碳酸酯分会于2017年6月在北京成立,会员由聚碳酸酯产业链的相关企事业单位、团体等自愿组成,服务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生产、制造、研发、贸易、运输、应用以及行业信息咨询与服务等,是聚碳酸酯全产业链的合作平台,为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由中国合成树脂协会管理和指导。
聚碳酸酯分会的宗旨:整合及协调聚碳酸酯产业上下游资源,促进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在政府与企业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努力构建形成聚碳酸酯行业及上下游产业链的政策法规沟通平台、应用平台、宣传平台。分会的最高权力机构是会员代表大会,执行机构是由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理事会,日常办事机构是秘书处,由秘书长负责领导。
中国合成树脂协会的前身为中国化工供销协会,该协会于1993年10月经原中国化学工业部批准成立。2011年1月,经民政部批准,更名为中国合成树脂供销协会;2020年6月,再次更名为中国合成树脂协会。截至2024年底,中国合成树脂协会共有会员企业约600家。内设综合管理部、会员服务部、媒体会展部和技术服务部四个部门。此外,还设有聚烯烃、ABS树脂、聚碳酸酯、聚酰胺、特种工程塑料、改性塑料、生物基与降解塑料、热成型、塑料循环利用、环氧树脂、酚醛树脂及塑料、氨基树脂及塑料、不饱和聚酯树脂、催化剂与助剂、高功能薄膜、聚甲醛协作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17个分支机构。
第1章 聚碳酸酯产业发展概述 001
1.1 基本信息 002
1.1.1 分类 002
1.1.2 主要结构及性能 003
1.1.3 加工方式 012
1.2 全球产业发展及现状 012
1.2.1 全球发展历程 012
1.2.2 全球产业现状 016
1.3 中国产业发展及现状 023
1.3.1 中国发展历程 023
1.3.2 中国产业现状 027
1.4 聚碳酸酯产业未来展望 055
1.4.1 中国聚碳酸酯产业的未来发展 055
1.4.2 政策与市场驱动:国产替代与全球化布局 056
1.4.3 风险与挑战:产能过剩与贸易壁垒 057
参考文献 057
第2章 聚碳酸酯合成工艺与混配 059
2.1 合成工艺 060
2.1.1 界面缩聚法 060
2.1.2 熔融酯交换缩聚法 062
2.2 造粒与混配 064
2.2.1 造粒 064
2.2.2 混配 067
参考文献 076
第3章 聚碳酸酯主要原料与助剂 078
3.1 酚酮原料分析 079
3.1.1 合成工艺 079
3.1.2 苯酚市场情况 080
3.1.3 丙酮市场情况 087
3.2 双酚A原料分析 094
3.2.1 合成工艺 094
3.2.2 全球市场概况 096
3.2.3 中国市场概况 100
3.3 碳酸二甲酯原料分析 103
3.3.1 合成工艺 104
3.3.2 市场概况 107
3.4 碳酸二苯酯原料分析 111
3.4.1 合成工艺 111
3.4.2 市场概况 113
3.5 聚碳酸酯助剂体系 115
3.5.1 抗氧剂 115
3.5.2 光稳定剂 117
3.5.3 润滑剂 119
3.5.4 增韧剂 119
3.5.5 阻燃剂 120
3.5.6 其他助剂 122
第4章 聚碳酸酯下游应用 126
4.1 电子电气 127
4.1.1 家用电器 128
4.1.2 消费电子 137
4.1.3 办公设备 145
4.1.4 低压电器 147
4.1.5 电动工具 153
4.2 汽车 153
4.2.1 汽车照明 154
4.2.2 汽车车窗 156
4.2.3 汽车内外饰 157
4.2.4 新能源汽车 162
4.2.5 客车 165
4.3 板材/薄膜 165
4.3.1 板材 165
4.3.2 薄膜 171
4.4 光学 175
4.4.1 照明 175
4.4.2 光学透镜 178
4.4.3 光学镜片 179
4.4.4 光盘 180
4.5 医疗/包装 181
4.5.1 医疗 181
4.5.2 包装 188
4.6 新应用 189
4.6.1 5G 189
4.6.2 卫星通信 192
4.7 其他 193
参考文献 194
第5章 特种聚碳酸酯 196
5.1 概述 197
5.1.1 双酚A型共聚聚碳酸酯 197
5.1.2 共聚聚碳酸酯的优势 198
5.1.3 共聚聚碳酸酯的结构设计要素 200
5.1.4 共聚聚碳酸酯的分子设计与性能影响 201
5.1.5 共聚聚碳酸酯领域已商品化情况 206
5.2 硅氧烷共聚聚碳酸酯 207
5.2.1 硅氧烷共聚聚碳酸酯的特性 208
5.2.2 硅氧烷共聚聚碳酸酯的应用领域 210
5.2.3 硅氧烷共聚聚碳酸酯具体应用案例和国产化分析 210
5.3 其他特种聚碳酸酯 212
5.3.1 基于双酚A及其他碳酸酯单元的共聚聚碳酸酯 212
5.3.2 基于双酚A及其他非碳酸酯单元的共聚聚碳酸酯 219
5.3.3 基于非双酚A型碳酸酯单元的均聚或共聚聚碳酸酯 227
5.4 结语与展望 230
参考文献 231
第6章 聚碳酸酯可持续发展 233
6.1 再生塑料行业政策与标准 234
6.1.1 政策 234
6.1.2 标准 240
6.1.3 认证 242
6.2 再生聚碳酸酯产业链 245
6.2.1 产业链图 245
6.2.2 构建高价值利用产业链 247
6.3 循环利用方法与技术 251
6.3.1 物理再循环 251
6.3.2 化学再循环 259
6.3.3 能量回收 265
6.3.4 使用基于循环生物质的替代性原料技术 265
6.4 未来发展趋势 266
参考文献 268
第7章 聚碳酸酯行业相关法规及政策 270
7.1 塑料行业宏观法规及政策趋势影响 271
7.2 生产工艺路线相关法规政策 280
7.3 双酚A相关法规政策 284
7.3.1 美国对食品接触材料的法规 285
7.3.2 欧盟对食品接触材料的法规 287
7.3.3 日本对食品接触材料的法规 290
7.3.4 中国对食品接触材料的法规 294
7.3.5 学院派与法规管理派之争 299
7.4 下游应用相关法规和标准 303
7.4.1 聚碳酸酯产品标准 303
7.4.2 电子电气行业相关标准 306
7.4.3 汽车行业相关标准 319
7.4.4 医疗器械行业相关标准 325
7.4.5 轨道交通行业相关标准 329
7.4.6 太阳能发电行业相关标准 331
后记 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