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纳米团簇的制备及在药物检测中的应用》主要介绍了金属纳米团簇的合成、基于金属纳米团簇的新型荧光传感平台的构建及其在药物检测中的应用。全书共8 章:第1 章概述了金属纳米团簇的研究现状、合成方法及应用; 第2 章至第7 章分别详细介绍了聚乙烯亚胺稳定的铜纳米团簇(PEI-Cu NCs)、聚乙烯吡咯烷酮稳定的铜纳米团簇(PVP-Cu NCs)、胰蛋白酶稳定的铜纳米团簇(TRY-Cu NCs)、聚乙烯亚胺稳定的银纳米团簇(PEI-Ag NCs)、组氨酸保护的银纳米团簇(His-Ag NCs) 以及色氨酸稳定的金纳米团簇(Trp-Au NCs)的制备、性能、荧光猝灭机理以及在药物检测中的实际应用;第8 章对全书内容进行了总结并简述了未来研究方向。
《金属纳米团簇的制备及在药物检测中的应用》可供药物分析、分析化学、材料相关专业领域的科研人员、高年级本科生参考阅读。
第1章 绪论001
1.1 金属纳米团簇概述 001
1.1.1 金纳米团簇 002
1.1.2 银纳米团簇 004
1.1.3 铜纳米团簇 004
1.2 金属纳米团簇的性质 005
1.2.1 紫外-可见吸收性质 006
1.2.2 荧光性质 007
1.2.3 催化性能 008
1.3 金属纳米团簇的合成方法 008
1.3.1 模板法 008
1.3.2 电化学法 009
1.3.3 油水微乳液法 009
1.3.4 化学还原法 009
1.3.5 微波辅助法 010
1.4 金属纳米团簇的保护剂 011
1.4.1 DNA 011
1.4.2 蛋白质 012
1.4.3 氨基酸 014
1.4.4 高分子化合物 015
1.5 荧光猝灭机理 017
1.5.1 光诱导电子转移(PET) 017
1.5.2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 018
1.5.3 内滤效应(IFE) 020
1.5.4 静态猝灭效应 020
1.5.5 动态猝灭效应 021
1.5.6 聚集诱导发光效应 022
1.6 金属纳米团簇的应用 023
1.6.1 化学传感 023
1.6.2 生物成像 028
1.6.3 药物递送 031
第2章 聚乙烯亚胺稳定的铜纳米团簇用于检测土霉素032
2.1 引言 032
2.2 研究思路与实验设计 034
2.2.1 实验药品 034
2.2.2 实验仪器 034
2.2.3 PE-I Cu NCs 的制备 034
2.2.4 PE-I Cu NCs 检测土霉素 035
2.2.5 实际样品中土霉素的含量检测 035
2.2.6 荧光量子产率的计算 035
2.3 结果与讨论 036
2.3.1 PE-I Cu NCs 的表征 036
2.3.2 PE-I Cu NCs 的稳定性 037
2.3.3 PE-I Cu NCs 检测土霉素的结果 039
2.3.4 检测机理 040
2.3.5 选择性研究 042
2.3.6 PE-I Cu NCs 检测温度的可行性分析 043
2.3.7 实际样品中土霉素含量的检测结果 043
2.4 小结 045
第3章 聚乙烯吡咯烷酮稳定的铜纳米团簇用于检测白杨素046
3.1 引言 046
3.2 研究思路与实验设计 047
3.2.1 实验药品 047
3.2.2 实验仪器 048
3.2.3 PVP-Cu NCs 的制备 048
3.2.4 PVP-Cu NCs 检测白杨素 048
3.2.5 PVP-Cu NCs 荧光量子产率计算 049
3.3 结果与讨论 049
3.3.1 PVP-Cu NCs 的表征 049
3.3.2 PVP-Cu NCs 的稳定性 052
3.3.3 PVP-Cu NCs 检测白杨素 053
3.3.4 检测机理 053
3.3.5 选择性研究 055
3.3.6 实际样品中白杨素含量的测定 055
3.4 小结 056
第4章 胰蛋白酶稳定的铜纳米团簇用于检测芹菜素058
4.1 引言 058
4.2 研究思路与实验设计 059
4.2.1 实验药品 059
4.2.2 实验仪器 060
4.2.3 TRY-Cu NCs 的制备 060
4.2.4 TRY-Cu NCs 检测芹菜素 060
4.2.5 实际样品中的芹菜素含量的测定 061
4.2.6 TRY-Cu NCs 的荧光量子产率测定 061
4.3 结果与讨论 061
4.3.1 TRY-Cu NCs 的表征 061
4.3.2 TRY-Cu NCs 检测芹菜素 064
4.3.3 TRY-Cu NCs 的稳定性 065
4.3.4 检测机理 066
4.3.5 选择性和干扰性研究 067
4.3.6 实际样品中芹菜素含量检测结果 067
4.4 小结 068
第5章 聚乙烯亚胺稳定的银纳米团簇用于检测姜黄素070
5.1 引言 070
5.2 研究思路与实验设计 071
5.2.1 实验药品 071
5.2.2 实验仪器 072
5.2.3 PE-I Ag NCs 的制备 072
5.2.4 PE-I Ag NCs 检测姜黄素 072
5.2.5 实际样品中姜黄素含量的测定 073
5.3 结果与讨论 073
5.3.1 PE-I Ag NCs 的表征 073
5.3.2 检测机理 075
5.3.3 PE-I Ag NCs 的稳定性 077
5.3.4 PE-I Ag NCs 检测姜黄素 078
5.3.5 选择性研究 079
5.3.6 实际样品中姜黄素含量测定结果 080
5.4 小结 081
第6章 组氨酸保护的银纳米团簇用于检测芦荟苷082
6.1 引言 082
6.2 研究思路与实验设计 084
6.2.1 实验药品 084
6.2.2 实验仪器 084
6.2.3 His-Ag NCs 的制备 084
6.2.4 His-Ag NCs 检测芦荟苷 085
6.2.5 实际样品中芦荟苷浓度测定 085
6.2.6 His-Ag NCs 的荧光量子产率计算 085
6.3 结果与讨论 086
6.3.1 His-Ag NCs 表征 086
6.3.2 检测机理 088
6.3.3 His-Ag NCs 的稳定性 091
6.3.4 His-Ag NCs 检测芦荟苷 092
6.3.5 选择性研究 094
6.3.6 实际样品中芦荟苷含量测定结果 095
6.4 小结 095
第7章 色氨酸稳定的金纳米团簇用于检测呋喃它酮096
7.1 引言 096
7.2 研究思路与实验设计 097
7.2.1 实验药品 097
7.2.2 实验仪器 098
7.2.3 Trp-Au NCs 的制备 098
7.2.4 Trp-Au NCs 检测呋喃它酮 098
7.2.5 实际样品中呋喃它酮的分析 099
7.3 结果与讨论 099
7.3.1 Trp-Au NCs 的合成及表征 099
7.3.2 Trp-Au NCs 的稳定性 102
7.3.3 Trp-Au NCs 检测呋喃它酮 103
7.3.4 选择性研究 106
7.3.5 实际样品中呋喃它酮含量的测定 107
7.3.6 可视化检测 108
7.4 小结 108
第8章 总结与展望110
8.1 荧光探针材料 110
8.2 金属纳米团簇的制备及应用的研究总结 112
8.3 比率型荧光传感器及可视化分析 113
8.4 展望 115
参考文献 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