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分析》第四版以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理念为编写指导,以典型项目任务为依托,以仪器的实际分析应用为学习项目,每个学习项目是以一个具体的测试项目为主线,通过知识点拨、知识运用和知识拓展等环节全面介绍了常用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方法、典型案例以及操作练习等。
《仪器分析》第四版内容丰富,结构紧凑,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符合认知规律;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入党的二十大精神。项目、任务的内容选择均来自生产实践,具有较强实用性和科学性。每个学习项目中均穿插学习评价习题,便于及时检查、总结和提高。同时本书还是一本信息化教材,学习知识点时通过扫描二维码和播放AR(增强现实),可以观看相关内容的动画、视频、测试题等,便于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的掌握,进行在线测试。教材最后的活页式操作练习,方便取下使用。
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分析检验技术、高职本科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及其他化工专业类的教材,也可作为成人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指导教材,对从事企业生产、分析操作的人员和相关工程技术人员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认识仪器分析(微量组分分析) 001
0.1 仪器分析的特点 001
0.2 仪器分析方法的分类 001
0.3 仪器分析的发展趋势 002
项目1 有色、无色可显色物质的分析 003
任务1.1 可见分光光度法的方法认识 004
1.1.1 概述 004
1.1.2 分光光度法的分类 004
1.1.3 可见分光光度法的特点 004
任务1.2 光分析基本原理 005
1.2.1 光的基本特性 005
1.2.2 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006
1.2.3 吸收定律 008
1.2.4 目视比色法 012
任务1.3 认识可见分光光度计 014
1.3.1 仪器的基本组成部件 014
1.3.2 可见分光光度计的类型及特点 017
1.3.3 常用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使用 017
任务1.4 可见分光光度法 018
1.4.1 显色反应和显色剂 018
1.4.2 显色条件的选择 021
1.4.3 测量条件的选择 025
1.4.4 定量方法 026
1.4.5 分析误差 033
1.4.6 应用 034
项目2 对紫外线有吸收物质的分析 041
任务2.1 紫外分光光度法的方法认识 042
2.1.1 神奇的紫外线 042
2.1.2 紫外分光光度法的认识 043
任务2.2 认识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044
2.2.1 仪器的基本组成部件 044
2.2.2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类型及特点 045
2.2.3 常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使用 047
任务2.3 紫外分光光度法 049
2.3.1 概述 049
2.3.2 方法原理 050
2.3.3 常见有机化合物紫外吸收光谱 053
任务2.4 紫外吸收光谱的应用 056
2.4.1 定性鉴定 056
2.4.2 定量分析 058
项目3 红外分光光度法确定有机物的结构 064
任务3.1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法的基础 065
3.1.1 红外线的发现 065
3.1.2 物质对红外线的选择性吸收 065
3.1.3 红外吸收光谱的产生 065
3.1.4 红外吸收光谱的表示法 066
3.1.5 红外光谱法的特点 066
3.1.6 产生红外吸收光谱的原因 067
3.1.7 红外吸收光谱与分子结构关系的基本概念 070
任务3.2 红外光谱仪 072
3.2.1 色散型红外吸收光谱仪 072
3.2.2 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仪 074
任务3.3 常见红外光谱仪的使用 077
3.3.1 AVATAR 360型红外光谱仪的构造特点 077
3.3.2 AVATAR 360型红外光谱仪的使用方法 077
任务3.4 红外制样技术 078
3.4.1 固体样品制样 078
3.4.2 液体样品制样 080
3.4.3 载样材料的选择 081
3.4.4 镜面反射光谱技术 081
3.4.5 漫反射光谱技术 081
3.4.6 衰减全反射光谱技术 081
任务3.5 红外光谱法的应用 082
3.5.1 定性分析 082
3.5.2 定量分析 085
项目4 原子吸收法对金属离子的测定 087
任务4.1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认识 088
4.1.1 原子吸收光谱的发现与发展 088
4.1.2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过程 088
4.1.3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特点和应用范围 089
任务4.2 原子吸收光谱法基本原理 089
4.2.1 共振线和吸收线 089
4.2.2 谱线轮廓与谱线变宽 090
4.2.3 原子蒸气中基态与激发态原子的分配 091
4.2.4 原子吸收值与待测元素浓度的定量关系 092
任务4.3 认识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094
4.3.1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主要部件 094
4.3.2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类型和主要性能 101
任务4.4 原子吸收光谱法 103
4.4.1 试样的制备 103
4.4.2 标准样品溶液的配制 105
4.4.3 测定条件的选择 106
4.4.4 干扰及其消除技术 109
4.4.5 定量方法 113
4.4.6 灵敏度、检出限和回收率 118
项目5 电化学分析法测定物质的含量 122
任务5.1 电化学分析基础知识 123
5.1.1 电化学分析的特点 123
5.1.2 电化学分析的分类 123
5.1.3 电化学分析方法介绍 124
任务5.2 化学电池与电极电位 125
5.2.1 电化学电池 125
5.2.2 电极电位 126
任务5.3 直接电位分析法的应用 142
5.3.1 pH的测定 142
5.3.2 离子活度(或浓度)的测定 143
任务5.4 电位滴定分析法 149
5.4.1 基本原理 149
5.4.2 电位滴定装置与测定过程 150
5.4.3 滴定终点的确定方法 151
项目6 气相色谱对微量组分分析 155
任务6.1 气相色谱法的方法原理 156
6.1.1 色谱法概述 156
6.1.2 色谱图及有关术语 157
6.1.3 气相色谱法的分离原理 160
6.1.4 气相色谱法的特点和应用范围 161
任务6.2 认识气相色谱仪 162
6.2.1 气相色谱仪基本构造和分析流程 162
6.2.2 气路系统 164
6.2.3 进样系统 168
6.2.4 分离系统 170
6.2.5 检测系统 172
6.2.6 数据处理系统和温度控制系统 173
任务6.3 气相色谱仪常用检测器 176
6.3.1 热导检测器 176
6.3.2 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 180
6.3.3 电子捕获检测器 183
6.3.4 火焰光度检测器 185
任务6.4 气相色谱基本理论 186
6.4.1 塔板理论 186
6.4.2 速率理论 188
6.4.3 色谱柱的总分离效能指标——分离度 190
任务6.5 分离操作条件的选择 191
6.5.1 载气及其流速的选择 191
6.5.2 色谱柱的选择 192
6.5.3 柱温的选择 198
6.5.4 汽化室温度的选择 199
6.5.5 进样量与进样技术 199
任务6.6 气相色谱定性分析 200
6.6.1 利用保留值定性 200
6.6.2 利用保留指数定性 201
6.6.3 联机定性 202
任务6.7 气相色谱定量分析 204
6.7.1 定量分析基础 204
6.7.2 定量方法 206
6.7.3 气相色谱法的应用实例 213
项目7 高效液相色谱对微量组分分析 218
任务7.1 认识高效液相色谱法 219
7.1.1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由来 219
7.1.2 高效液相色谱法与经典液相色谱法比较 219
7.1.3 高效液相色谱法与气相色谱法比较 219
任务7.2 高效液相色谱法基本原理 220
7.2.1 液-固吸附色谱 220
7.2.2 液-液分配色谱 222
7.2.3 键合相色谱法 225
7.2.4 凝胶色谱法 227
任务7.3 认识高效液相色谱仪 228
7.3.1 仪器工作流程 228
7.3.2 仪器基本结构 229
任务7.4 高效液相色谱法 238
7.4.1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建立的一般步骤 238
7.4.2 定性与定量方法 238
项目8 其他仪器的微量组分分析
任务8.1 原子发射光谱法 002
8.1.1 基本原理 002
8.1.2 发射光谱分析仪器 007
8.1.3 实验技术 010
任务8.2 在线分析技术 011
8.2.1 在线检测的特点 012
8.2.2 在线检测的仪器分类 013
8.2.3 在线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 014
8.2.4 在线碱度分析技术 015
8.2.5 在线检测的应用 016
任务8.3 质谱法 017
8.3.1 基本原理 017
8.3.2 质谱计 019
任务8.4 仪器联用技术简介 021
8.4.1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022
8.4.2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 022
8.4.3 气相色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联用 023
附录 242
附录1 标准电极电位表(18~25℃) 242
附录2 某些氧化还原电对的条件电位 244
附录3 一些重要的物理常数 246
附录4 增强现实使用说明 246
参考答案 246
参考文献 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