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体不仅是信息传播的介质,也是人们日常生活赖以维系的基础设施、社会文化得以传承的直接环境。本书以“技术-文化共生论”为视角,通过对中外数字媒体行业实践与文化现象的分析,发展数字媒体生态的概念框架,构建数字媒体生态理论体系。本书深刻阐述全球数字技术革命对媒介文化与公共生活的重塑机制,反思以自动化、后人类和行动主义为核心特征的信息文明演进趋势,批判性地检视信息失序、审美茧房和数据拜物教等现象,发掘媒介尚古主义和数字极简主义行动中蕴藏的解放性力量,探索以人本主义制衡机器逻辑、重新唤回人类历史主体性的媒介实践路径。
常江
----------------------------
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深圳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圳大学全球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深圳大学媒体融合与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媒介文化研究、数字新闻学研究、视听传播研究。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数字新闻学理论、方法、实践研究”首席专家,已出版《中国电视史:1958—2008》《从经典到前沿:欧美传播学大师访谈录》等著作,在中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80余篇。
上编 概念基础与价值目标
第一章 进步的代价: 数字媒体生态的内涵、特征与文化 / 3
一、 什么是数字媒体生态? / 5
二、 开放生产机制 / 7
三、 网络化结构 / 10
四、 介入性文化 / 13
五、 进步的代价 / 17
第二章 机器逻辑: 人工智能与数字媒体生态的演进规律 / 20
一、 理解人机关系的思想脉络 / 22
二、 自动化作为机器逻辑的核心法则 / 28
三、 媒介意识与“人”的重新定义 / 34
第三章 失控的风险: 数字媒体生态的结构性悖论 / 41
一、 弥散网络与控制的专门化 / 44
二、 可计算性与区隔的精细化 / 47
三、 自动化与消极精神的常态化 / 51
四、 如何应对失控的风险? / 54
第四章 自动化的困境: 数字媒体生态与未来信息文明 / 57
一、 “自动化”的数字媒体生态 / 60
二、 “自动化”的媒介文化效应 / 64
三、 以“介入性”制约“自动化” ? / 71
四、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未来信息文明? / 73
中编 技术拆解与文化反思
第五章 信息失序: 数字媒体生态的价值失调与文化校准 / 77
一、 原理:技术、市场和政治的交叠 / 78
二、 信息安全危机、真实性危机与共识危机 / 86
三、 反思: 人工智能时代人的位置与价值 / 94
第六章 审美茧房: 数字媒体生态下的大众品位与社会区隔 / 97
一、 从媒介间性到审美延迟 / 101
二、 “媒介间性”的消失和大众品位的反公共性 / 105
三、 审美茧房的形成与破茧的可能 / 108
第七章 数据拜物教: 量化自我背后的人类主体危机 / 112
一、 量化自我的观念史 / 114
二、 数据拜物教的形成与维系 / 118
三、 离身性: 后人类状况下的人类主体危机 / 124
四、 “再丰裕”的知行路线 / 127
第八章 模拟想象: 从后人类媒介到新文艺复兴 / 129
一、 人工智能想象力的技术原理 / 131
二、 数字媒体生态的感官转向 / 134
三、 人类中心主义的衰落 / 138
四、 呼唤人本主义的“新文艺复兴” / 142
下编 实践观察与行动想象
第九章 人工智能时代的新闻行动: 人机比较与未来生态 / 149
一、 人工智能是什么样的新闻行动者? / 151
二、 人类新闻实践的独异性 / 156
三、 人机共生的未来新闻生态 / 166
第十章 作为知识文化的数字出版: 一种生态主义阐释 / 168
一、 什么是数字出版? / 169
二、 数字出版的架构 / 176
三、 数字出版的生态 / 179
四、 数字出版的普惠性 / 184
五、 小科学的复兴 / 187
第十一章 媒介尚古主义: 后人类状况下的人类文化行动 / 192
一、 什么是媒介尚古主义? / 195
二、 人工智能与媒介文化的后人类状况 / 198
三、 媒介尚古主义行动的基本特征 / 201
四、 媒介尚古主义的潜力和困境 / 210
第十二章 数字极简主义: 重建有机生活的媒介抵抗行动 / 211
一、 少即是多: 数字极简主义的内涵 / 213
二、 身份仪式: 数字极简主义的全球实践 / 216
三、 文化挪用: 作为商品的数字极简主义 / 221
四、 何以燎原: 数字极简主义的潜能与局限 / 225
第十三章 被遗忘权: 数字痕迹与自足人类历史主体的复归 / 228
一、 数字痕迹及其数据化 / 230
二、 人工智能重写人与文化的关系 / 234
三、 对被遗忘权的媒介文化解读 / 238
四、 “被遗忘”的认识论价值 / 242
参 考 文 献 / 245
后 记 / 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