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自古以来,中华儿女就有追求大同社会的美好愿景。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作为自己的崇高目标,带领中国人民不断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共同富裕发展道路。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特别是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我们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彻底消除了绝对贫困,如期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昂首阔步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必须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持续缩小城乡差距。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县域都是推进共同富裕的主战场。古语云:郡县治,天下安。县域是我国行政体制的基本单元,是创造性落实党中央政策的关键主体。脱贫攻坚时期,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是重要目标任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160个国家级重点帮扶县依然是重点区域;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是先行标杆。县域更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要在县域内率先突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要素平等双向流动、城乡产业融合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
摆脱贫困后,如何通过乡村振兴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众多脱贫县乃至一般县亟须关注的重大课题。为深入总结各地实践探索,更好支撑国家三农政策创设,2023年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下文简称农研中心)联合华中师范大学、河南农业大学、广州大学、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等单位从全国选择10个典型县(市)开展了蹲点调查,形成了调查报告、案例报告、决策咨询报告等一系列调查研究成果。为促进该领域的研究交流,现将其部分成果结集出版。
本书按照1 3 10的总体框架,包括综合篇、专题篇、县域篇三个部分,具体由一篇总报告、三篇专题报告、十篇县域调查报告构成。其中,第一章为十县调研总报告,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主题,说明了调查县域的选择依据和基本情况,总结了各地的主要做法及成效、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并提出了有关建议。调查发现,近年来各地区立足自身实际,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强化兜底保障、就业帮扶、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县域特色产业,逐步建立了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增强了脱贫地区和脱贫人口的内生发展动力,但也面临着帮扶机制不完善、部分地区和群众发展能力弱、城乡总体发展差距大、乡村振兴要素支撑不足等突出问题,亟须以提升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动能和活力为目标,聚焦产业转型升级,深化改革创新,健全常态化帮扶机制,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人居环境短板,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引领广大农民走向共同富裕。
专题篇包括三个专题报告,分别从低收入人口持续增收、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三个方面进行了专题研究。从低收入人口增收来看,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以后,部分脱贫地区依然存在脱贫人口收入低且增速较慢的问题,面临务工就业增收效果差、农业产业化经营促农增收难、产业帮扶项目带动增收慢、易地搬迁社区就业压力大、资源转化增收难度大等挑战,脱贫地区未来几年仍然要以衔接资金和相关产业就业扶持政策为抓手,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就业提质、资产盘活、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优化产业帮扶项目结构等方式,促进低收入人口提高收入增速。从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来看,部分地区面临帮扶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县域经济基础薄弱、乡村振兴短板突出等挑战,亟须立足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现状,进一步调整帮扶资金投入重点与范围,强化产业帮扶力度,本专题研究还提出过渡期后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来看,部分地区也探索出了一些可学可鉴的经验做法,通过组织联建、多元参与推进了党建引领体系化,通过集约集群、联农带农助推了乡村产业规模化,通过资源联用、上下同心促进了乡村建设系统化,通过组织起来、共享共治驱动了乡村治理现代化,生动展现了以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初步成效,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探索了实践路径。
县域篇为10个典型县(市)的具体调研报告。其中,河北蔚县案例由华中师范大学的陆汉文教授团队撰写,该报告聚焦脱贫人口增收,从党建引领、小米产业发展、利益联结机制构建等方面总结了当地促进脱贫人口增收的典型做法,并从挖掘财产性增收潜力、提高经营性增收效率、拓宽工资性收入增收空间、夯实转移性增收基础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提高增收速度的对策建议。江西横峰案例由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的刘雯老师团队撰写,该报告聚焦低收入农民常态化帮扶,以脱贫人口和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三类监测对象作为低收入农民研究对象,分析了低收入农民常态化帮扶的总体成效,并总结提炼了四个载体四项保障的就业帮扶、以现代种业为核心的产业帮扶、宝石花开、创新模式的中石油定点帮扶等典型经验模式。广西凌云案例由农研中心市场与贸易研究室的翟雪玲研究员团队撰写,该报告聚焦脱贫地区农民增收,针对当地农民持续增收面临经济基础薄弱、财政负担重、用地限制多、粮经发展矛盾突出、产业带动能力不强、集体经济规模偏小等突出问题,提出要做好脱贫地区资金投入与乡村振兴任务衔接,强化土地、人才、产业支撑,加快推进欠发达地区从防返贫向乡村全面振兴转变等建议。贵州正安案例由农研中心经营体制研究室谭智心研究员团队撰写,该报告聚焦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总结了当地吉他产业发展、东西部劳务协作、易地扶贫安置后扶等特色做法,并从特色产业培育、社会保障政策优化、帮扶资金政策完善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对策建议。陕西洛川案例由农研中心乡村发展与城乡关系研究室张斌副研究员团队撰写,该报告聚焦特色产业发展,从规划引领、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园区带动、品牌营销等方面系统梳理了洛川苹果产业振兴的经验做法,并针对自然灾害多发、生产成本上升、三产融合不足、科技创新集成推广不够等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黑龙江饶河案例由农研中心乡村发展与城乡关系研究室何安华研究员团队撰写,该报告聚焦县域经济发展,梳理了当地在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电商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农业社会化服务、庭院经济发展方面的实践经验,从生态资源开发、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引育支撑等方面提出了推动边境县域发展的对策思考。河南林州案例由河南农业大学李伟教授团队撰写,该报告聚焦文化振兴,阐释了红旗渠精神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县域产业发展和基层治理体系建设四个方面的作用发挥情况。四川青川案例由农研中心乡村发展与城乡关系研究室习银生研究员团队撰写,该报告聚焦产业园区建设,对当地以大园带小园模式推动农业现代化、夯实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产业基础的经验做法进行了系统总结。广东高州案例由广州大学谢治菊教授团队撰写,该报告聚焦乡村振兴示范县创新,总结了当地在省级百千万工程落实、区域性公共品牌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带创建、农村电商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实践经验。浙江平湖案例由农研中心改革试验与政策评价研究室王莉研究员团队撰写,该报告聚焦城乡融合发展,分析了当地2003年以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阶段历程,总结了建立健全要素流通、产业融合、环境提升、强村富民、共治共享五大机制方面的实践经验,并从完善规划布局、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民增收共富、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建议。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中国乡村振兴发展中心给予了大力支持,中国出版集团研究出版社、农研中心文稿编辑部给予了大力协助。在调研过程中,得到了各地政府部门和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持。在此,谨向为本书编辑出版工作付出心血和提供支持帮助的所有单位和个人致以衷心感谢!由于时间和编者水平有限,书中可能存在某些错误和欠缺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金文成
综合篇
第一章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002
专题篇
第二章 低收入人口持续增收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 018
第三章 欠发达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的探索与建议 025
第四章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做法和经验 034
县域篇
第五章 促进脱贫人口持续较快增收:蔚县案例 046
第六章 构建低收入农民常态化帮扶机制:横峰案例 063
第七章 健全脱贫地区农民增收机制:凌云案例 074
第八章 构建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正安案例 090
第九章 发展特色产业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洛川案例 110
第十章 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发展县域经济:饶河案例 127
第十一章 弘扬红旗渠精神促进乡村振兴:林州案例 141
第十二章 建设产业园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青川案例 158
第十三章 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的实践与探索:高州案例 170
第十四章 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平湖案例 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