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站在 2024 年这个时点上,试图看清后互联网时代和 前人工智能时代的范式转换中的历史主线时,一个相对冷门 的领域计算机存储,以它的低调但无处不在,引发了我 的兴趣。
在历史的长河中,文明的薪火总是依赖于记忆的传承。 从结绳记事到竹简丝帛,从羊皮纸卷到印刷书籍,存储技术 的每一次革新,都伴随着人类智慧的跃迁。
想象一下,如果古埃及的金字塔没有留下任何记录,如 果《红楼梦》的手稿遗失在风雨飘摇的岁月里,如果互联网 的诞生没有硬盘的支撑……历史将会如何记录,文化又将如 何传续?在这个意义上,存储不仅是技术的产物,更是文明 的支柱,它与语言、文字、艺术并肩,共同支撑起人类社会 的记忆大厦。
如果没有存储,也就没有计算机。现代计算机在架构上 的鼻祖是图灵机,其基本思想就是用机器来模拟人们用纸笔 进行数学运算的过程,这样的过程在机器的底层世界里等同 于如下两种简单的动作:
◎ 在纸上写上或擦除某个符号。
◎ 把注意力从纸的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
图灵机实现了计算技术从人到机的关键一跃。 有趣的是,它的灵感依然来源于人类古老的存储系统纸 和笔。
而今天,我们一秒钟也离不开计算机存储技术几十 亿人使用的全时段在网工具智能手机,只要它在运作, 就离不开存储。你的每一次触摸,都会使得程序和数据开始 在手机 SoC(单片系统)中沿着一级、二级等缓存和内存高 速运转。你的每一次拍照、每一笔付款,都会促成数据在本 地的闪存与互联网上无数个数据中心服务器里的存储器之间 流转……
不过,早期的计算机虽然有存储这个概念,但却没 有对应的存储装置人们只能用一组硬件开关来进行编码, 直到纸卡穿孔机被引入。有趣的是,穿孔卡的出现比电子计算 机要早,这种存储方式在 18 世纪就已被广泛应用于纺织领域。
有人统计过,当时的 62 500 张穿孔卡合计存储的信息大 概只有 5MB,平均一张卡片只能储存 80B 的数据,其存储密 度低于人类的书写,因为在同等面积上,人们可以书写数百 个甚至更多的文字。
虽然,今天的中国存储行业在世界范围内还有很大的提 升空间,但华人在世界存储史上早就写下过许多浓墨重彩的 篇章。
1948 年,人们还在依赖穿孔卡,一位华人走上历史舞台 的中央,他就是王安博士,一位以一己之力挑战 IBM 的著名 发明家、企业家。他发明了磁芯存储器,把存储升级到磁介 质时代,并独领风骚二十年。
此后,在 1967 年,贝尔实验室的两位亚裔科学家韩 裔科学家姜大元和华裔科学家施敏,合力发明了浮栅晶体管, 这是半导体介质存储的先声,也是一切现代闪存技术的基石。 如果敞开去写,存储的趣闻妙史可以写成一本 500 页的 书。你会为人类的智慧惊叹,会为人类提升存储能力的不懈 努力所折服,会为人类在工程学上所创造的奇迹而心潮起 伏例如,如今被我们视为落后的机械硬盘,其磁头在读 写时距离磁盘只有 PM2.5 直径的 1/25。巧夺天工的是,磁头 是依靠盘片高速运转时产生的气流而悬浮于盘片之上的。 显然,我无法用自己规划的篇幅写透人类的存储简史。
所以,经再三考虑,我决定把主要的笔墨集中在最近的 20 年在中国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存储产业的 演变和进化。
这 20 年,是中国企业级存储高速发展的 20 年。存储也 不再像此前那样,停留在某位科学家吉光片羽式的单点突破, 而是作为一个产业在成长。它不仅映射出科技进步的轨迹, 更折射出产业升级、经济转型的深刻变革。
从 2004 年至 2024 年,中国存储行业如何从追赶者 成长为并跑者,甚至在某些领域成为领跑者?这本书, 便试图为这段历程写下一些生动的印迹。
故事的开篇,总要追溯到那个看似平凡却又不凡的年 份2004 年。那时,市场上国际存储巨头们占据着绝对的 主导地位,而本土企业则如同初升的太阳,虽光芒熹微,却 蓄势待发。
记得那会儿,提起企业级存储,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大 块头的硬盘阵列和昂贵的 SAN(存储区域网络)系统。本 土厂商如华为、中科曙光等,虽已在通信、先进计算等领域 崭露头角,但在存储这片蓝海面前,仍是初学者。然而,正 是初学孕育了无限可能。中国的存储企业开始慢慢摸索, 从模仿到创新,一步步构建起自己的技术壁垒。
不妨将这段时期称为黎明前的寂静。虽然外界鲜有中国存力崛起录 关注,但在这片寂静之下,是无数科研人员夜以继日的努力, 是他们对存储技术无尽的探索与渴望。静水流深,正是在这 不为人知的沉默中,中国存储的力量悄然汇聚。
时光飞逝,好在有一些企业抓住了 20042009 年这 5 年 宝贵的时间窗口,中国的企业级存储企业才有了一点微薄的 技术家底。
虽然微薄,但是由于坚持底层研发和创新,在 2010 年之 后突然爆发的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勃兴之时,我们 才能迎着随之而来对存储需求的爆炸性增长,抓住属于中国 民族存储产业的宝贵机会。
诚然,彼时的中国企业与国际存储设备巨头尚有差距, 但较自身而言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它们的名字开始出现在 行业报告和媒体报道中,它们开始研发集中式存储设备,对 于分布式存储系统的核心软件与算法,更是开始独立的 创新,以求在性能、可靠性、智能化等方面实现全面突破。 简言之,这一阶段,是中国存储技术从拿来主义向自 主创新转变的关键时期。中国企业开始意识到,真正的竞 争力在于拥有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于是在此后的日子 里,我们看到了国产存储芯片的崛起,看到了分布式存储系 统的广泛应用,看到了智能化存储管理平台的初露锋芒…… 甚至,还看到了中国企业向更高端的领域集中式存储的 冲击。这一切,都如同破晓之光,照亮了中国存储的未来之路。
如果说前两个阶段是中国存储的奠基与崛起, 那么从 2016 年开始,我们见证的则是飞跃。这一时期, 中国存储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了重要地位,更是在国际舞台 上大放异彩,成为全球存储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蓬勃发展, 存储需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海量数据的处理、存储 与保护,成为数字时代的新挑战。而中国存储企业,凭借着 对本土市场需求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前沿技术的敏锐洞察, 推出了一系列创新解决方案,从全闪存阵列到超融合存储, 从边缘存储到云存储,满足了不同场景下的多元化需求。 中国存储的声音越来越响亮,影响力越来越大。这不仅 是中国存储技术的胜利,更是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在全球范 围内的传播与被认可。
回顾这 20 年的风雨历程,中国的企业级存储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每一步都凝聚着汗水与智慧,每一次 跨越都是对不可能的超越。但历史的车轮从不停歇,面 对未来,中国存储又该如何续写辉煌?
或许,答案就藏在书中那些生动的故事里,藏在每一次 技术革新的背后,藏在每一位存储人的心中。在这个数据为 王的时代,存储不仅是技术的较量,也是思维的较量,更是 创新与合作的较量。中国存储,作为数字经济的坚实底座, 正向着更加广阔的星辰大海进发。
《第四支柱:中国存储力崛起录》,不是一部关于技术 的完整编年史,而是一部关于梦想、勇气与智慧的史记。它 试图以一种通俗的方式,讲述并不轻松的历史,让读者在笑 声与思考中,感受到存储的魅力,进而理解其背后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