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管理》弥补了实用技术与理论探讨的分歧,它研究的是普遍性,却能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被视为应用理论的典范。安索夫创造性地将数学的逻辑论证方法引入了管理学领域,并用严谨的定义、假设与分析,指出了企业在日趋动荡的经营环境下,应当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理性的战略决策。
安索夫是现代战略管理理论的奠基人,他的理论及方法帮助了无数组织重获长期盈利能力,被誉为战略管理之父。《战略管理》弥补了实用技术与理论探讨的分歧,它研究的是普遍性,却能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被视为应用理论的典范。安索夫创造性地将数学的逻辑论证方法引入了管理学领域,并用严谨的定义、假设与分析,指出了企业在日趋动荡的经营环境下,应当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理性的战略决策。
一个人掌握了一种在其专注领域有用的方法,当他尝试将此方法应用于更复杂的情形并据此做出广泛判断时,这是一个不当的做法……在此,我们看到了一种成功的方法论带来的反经验教条主义的典型情形。……思想和实践的相互作用是至高无上的真理。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研究现状在本书中,我们探讨复杂组织在动荡环境中的行为。当前对这种组织的研究分为两派:一派研究实用技术,为组织应该如何行动提供解决方案;另一派则注重理论探讨,描述组织为什么和如何做出行动。两派的研究范围和内容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但从一线管理者的角度来看,仍然存在比较大的知识差距。在理论与实际应用技术之间,最主要的隔阂是它们之间仅有非常模糊的联系。因此,前者对后者的发展所提供的指导作用微乎其微。技术进步要么来自实践经验的总结,要么来自全新的发明。每当新方法出现时,我们没有先验测试的基础去检验其有效性,也无法确定其适用的界限。结果技术只能在反复的试错中不断地改进完善。每当人们将新技术应用于根本不适宜的环境时,常常会将失败归咎于新技术本身而不是对其的误用。例如,最近有评论家指责,长期规划未能预测石油危机而这实质上是因为长期规划不适用于此场景。现有的大多数理论观点是片面的,因为它们是从某个特定的学科的视角折射而来的,如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或通用的系统理论。在行为中的关键变量与所观察学科的变量相匹配时,这种有第一章 导 言 17限的视角是可以接受的。但当某种行为现象需要从多学科角度进行解释时,它们就不够全面了,甚至会歪曲真相。现今流行的理论普遍将组织作为一类群体来研究,着重于探讨它们的一般特性,而非差异性或极端性行为(请参见两本具有代表性的书《公司行为理论》(Behavior Theory of the Firm)、《公司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 Theory of the Firm),这些作品通常以复数形式提及组织,似乎所有组织都是一样的)。新学科典型的做法是试图用一些一般规律及原始模型来解释复杂现象。但是,对于一线管理者们而言,对组织一般性特征的研究是第二位的,他们对异常行为和成功的原因更感兴趣。本书的研究范围本书的目的是弥补上文论述的差距,即通过提供一种有利于实用技术评估和发展的理论依据,填补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空白。在自然科学领域,这类理论被称为应用理论一种介于纯自然科学理论与工程学之间的知识范畴。应用理论研究的是一般性概念,但可以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进行阐述。本书主要的研究对象是与所处环境进行产品(服务)交换的复杂组织,研究它们适应动荡环境的过程,并试图回答以下问题:? 在动荡环境中,有哪些组织行为模式?? 哪些因素决定了行为差异?? 哪些因素导致了成功?哪些因素导致了失败?? 哪些因素决定了行为模式的选择?? 组织从一种模式到另一种模式的转变过程是什么?18 战略管理(典藏版) 华章经典·管理与大多数现有理论不同,本书将管理人员视为组织中具有影响作用的社会阶层,并将其作为研究对象。管理层既不像在微观经济学中那样被理想化,也不像在多数组织社会学理论中那样被忽略。相反,本书探讨了从强制到保守的不同的管理行为模式。如要揭示管理行为与实用技术之间的关联性,这是必不可少的。应用理论的另一关键需求是对一系列组织行为进行分析,这些行为涵盖了从危及组织生存的消极形态到为组织带来最大社会效益的积极方面。同样,组织面对不同程度的环境动荡时必须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本书通过设定一个(或多或少带有主观性的)五级动荡标准来应对这一要求,并将此标准应用于评价不同的响应方式、组织文化及其应对能力。本书的一个基本假设是,在环境、反应、文化和能力相互匹配时,组织将取得成功。本理论是跨学科的,因为它寻求的是针对问题的合适视角,不局限于任何特定的学术领域。有两条研究途径可供选择:一条是尝试把现有各种学科的观点整合成结构严谨的理论体系;另一条途径则从现实问题出发,提炼出对于解释行为至关重要的特点,然后选择性地借鉴现有的各种理论洞察。本书采用了第二条途径,因为在我职业生涯的一半时间里,我都作为经理和管理顾问,致力于研究如何应对各种动荡的组织环境。因此,我认为我的相对优势在于理解现实问题,而不是对各种现有理论文献的广泛了解。本书使用的核心概念及其关系均是从我从事管理工作的经验中总结出来的。选定这些观点和关系后,我又从各门学科中寻找出相关的理论概念作为参考。结果表明,最相关的学科之一是政治学这是我学术背景最薄弱的学科。鉴于此,我很冒昧地照搬了许多理论,没有注明出处,也第一章 导 言 19没有给予新的提升。我希望学术界的同行们能原谅这些过失,并以其对现实问题的相关性为标准来评价本书的研究成果,而不是基于是否正确地引用了既有的研究。像所有理论一样,本书也存在两方面固有的局限,即探讨范围的有限性,以及研究深度的不足。本书的研究领域仅限于探讨我们定义的组织的战略行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以及伴随而来的组织内部构造和动态变化的过程。与此相伴的另一种行为,我们称之为经营行为,它与组织内部资源的转换过程有关。本书通过分析经营行为对战略行为的影响,特别是经营行为通过组织惯性对战略行为的影响,间接地探讨了经营行为。因此,本书阐述的理论的适用性与战略行为对组织的重要性是紧密相关的。然而,在战略与环境关系相对稳定且环境动荡性较低的情况下,这里的理论并不适用。本书的研究可以说是对微观经济学或公司行为理论的补充,这两者都与竞争行为有关。本书的研究表明,环境的动荡性和权力是影响战略行为的主要因素。但这两方面的研究深度都是有限的。它们被看作重要的外部变量:研究针对的是这两个变量的特定数值对战略行为的影响,但没有深入研究这些数值是如何确定的。研究中假设了某些动荡环境状态,但没有探讨导致环境从一种状态转变成另一种状态的机制,也没有研究构成环境要素的组织对这种转变的影响。组织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被视为开环的:只研究环境对组织的影响以及组织做出的反应,没有研究组织的反应对环境有何影响。对权力机制的研究也遵循了相似的模式:假设一定的权力结构并研究它们的影响,但除了战略危机导致的管理变革这一例外情况,对权力转移的机制并未进行深入研究。20 战略管理(典藏版) 华章经典·管理本书的另一个主要局限性是,它把每个组织视作在与环境的互动中,独立而非合作的个体。从历史上来看,这一假设对大多数相关组织都是适用的。但近代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欧洲的实践已表明,不同组织间的合作行为也在塑造它们的环境,这样的事情将变得越来越频繁。上述局限性就是我在写作本书时遇到的主要挑战:从研究战略问题的角度探讨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下如何适应挑战。目前(1977 年),这个问题与 10 年前(即我的第一本书出版时)已大不相同了。那时的问题主要局限于组织与环境的经济联系。这些联系的变化是缓慢的,因此,组织内部构造的调整并不是主要问题。内部权力结构稳定且集中在管理层手中,在企业中尤为如此。环境对战略行为的社会政治影响微不足道。今天,除了经济联系,社会政治因素与环境的互动及对稀缺资源的竞争已成为重中之重。新的动荡环境更加需要内部文化做出转变,权力也日益分散到不同群体中。我已尽最大努力充分考虑这种新形势,并为我能预见的新情况做了准备。毫无疑问,就像上述所举的组织之间不合作的例子所表明的那样,未来的情况会进一步限制当前理论的应用。前期研究在承继关系上,本书与我之前出版的三本著作有关。其中一本肯定是我在 1965 年出版的《公司战略》(Corporate Strategy)。《公司战略》是一种规范性的逻辑分析,讨论工商企业应该如何调整以适应环境。在写那本书时,我就意识到,我的研究缺乏相关规范理论体系来检验假设的有效性以及理论的适用条件。第一章 导 言 21后来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缺陷的严重性。那本书一直很畅销,但许多与我的观点相类似的理论在实际应用中都令人沮丧,战略规划的推广一直很缓慢,直至 10 年后的今天,才逐渐有了真正的战略规划的实践。在此期间,观察家们自然开始质疑原有理论体系的有用性。我本人一直坚信,只要应用于适宜的组织环境中,原有的理论体系依然可以行之有效;相反,如果将其应用于不适宜的组织环境中,这些理论就会格格不入。我和几位同事在 1976 年出版的书《从战略规划到战略管理》(FromStrategic Planning to Strategic Management)中,提出了使战略规划与组织环境相匹配的解决方案。在过去的 10 年里,我在努力提高战略规划适用性的同时,一直在研究一种解释理论,用于检测各种战略管理方面的建议。本书就是这项研究的成果。第二个理论起源,我认为是西尔特(Cyert)和马奇(March)合著的《公司行为理论》(Behavioral Theory of the Firm)这本书。它可能是迄今为止,对构建管理行为多学科理论最重要的著作。本书在几个方面有别于西尔特和马奇的理论。如前所述,他们研究经营问题,而我们研究的是战略问题。他们的研究着重于工商企业,而我们关注的是更大规模的环境服务型组织。他们研究的是保守型公司,而我们研究的范围涵盖了从保守型到进取型的一系列组织。他们假定单一的行为模式,而我们则探讨一系列行为。他们研究的环境可以通过平滑推断来预测,而本书的研究不仅包括可推断的环境,还包括不连续的环境,以及动荡水平会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环境。第三个理论来源是 A.D. 钱德勒(A.D.Chandler)所著的《战略与结构》(Strategy and Structure)一书。它引入了公司与其环境之间关系22 战略管理(典藏版) 华章经典·管理的新观念。钱德勒的研究建立在历史分析的基础上。本书则是理论性的,提出了预测性的假设。本书与钱德勒的著作一样,基于一个基本的假设:环境、外部战略行为和内部结构是相互关联的。多年来,许多人给我提供了宝贵意见,并以不同方式影响着这本书。他们是鲁塞尔·阿科夫(Russell Ackoff)、彼得·布罗登(PeterBroden)、德里克·F. 钱农(Derek F.Channon)、伊恩·克拉克(Ian Clark)、皮埃尔·达武(Pierre Davous)、罗杰·德克莱尔(Roger Declerck)、克劳德·福舍·博·赫德伯格(Claude Faucheux Bo Hedberg)、罗杰·希克曼(Roger Hickman)、莱斯·梅特卡夫(Les Metcalf)、亨利·明茨伯格(Henry Mintzberg)、安德鲁·佩蒂格鲁(Andrew Pettigrew)、本特·斯蒂姆内(Bengt Stymne)、皮埃尔·塔巴托尼(Pierre Tabatoni)和菲力普·迪·伍特(Philippe de Woot)。同时,我也衷心感激在欧洲战略管理研究俱乐部的许多朋友和研究人员。书稿的准备工作由四人完成,他们付出的超乎寻常的努力令本书增色不少。内德·西科(Ned Sickle)和莱斯·伍埃斯切(Les Wuescher)编辑了原稿,佩吉·菲尔普斯(Peggy Phelps)整理了初稿,杰西·戈维斯(Jessie Goveas)准备了完成稿。最要感谢的人是我的妻子斯基普(Skip)。她鼓励我,并熬过无数个清晨与我进行枕边长谈,很多关键性想法和概念就是在这种时刻推敲而成的。
H.伊戈尔·安索夫(H. Igor Ansoff)现代战略管理理论的奠基人,他的理论及方法帮助了无数组织重获长期盈利能力,因此被誉为战略管理之父。1918年,安索夫出生于苏联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原称海参崴),1936年,18岁的安索夫跟随家人来到美国,并在美国完成了学业,先后在史蒂文斯理工学院获机械工程硕士学位,布朗大学应用数学博士学位。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安索夫凭借其独特的背景、能力和技能,获得了从事专业战略研究的机会。1950年,安索夫加入美国军方的智囊机构兰德基金会,参与美国军事战略的制定和规划。1956年,安索夫作为战略策划师加入洛克希德·马丁公司。1963年,45岁的安索夫进入学术研究领域,担任卡内基梅隆大学经营管理研究生院的教授,从事专业的战略管理研究、教学和咨询工作。这使得安索夫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总结自己的战略实务经验,并于1965年出版《公司战略》一书,该书是安索夫的代表作,也是他的开山之作,包含了安索夫战略理论中重要的基本假设和定理。1979年,安索夫又出版《战略管理》一书,这是安索夫学术研究的又一座高峰,真正标志着现代战略管理理论体系的形成。1983年,安索夫开始在美国国际大学商学院任教,任教17年间,他开始担任世界各大知名企业的顾问,他服务过的公司包括飞利浦、通用电气、海湾石油、IBM、斯特林(Sterling)和西屋等,并获得了高度评价。
丛书赞誉出版说明总序译者序序·1战略管理之父·1安索夫的思想演进历程·1大卫·赫西教授的文章·3《战略管理》方法上的三个显著特征·3一位人文主义者和科学家·4给读者的建议·5安索夫与《战略管理》在哲学家墓碑前的思考·6挑战制度和改变文化·10必要的多样性和复杂动态系统的管理·12作者按语·13参考文献·14管理经典丛书XX第一章 导言·15研究现状·16本书的研究范围·17前期研究·20第二章 总体框架·23环境服务型组织·24ESO 的任务·27多重权力中心·31模型概述·33第三章 从历史视角看环境·37工业革命·38批量生产时代·38批量营销时代·39向后工业时代过渡·41非营利组织的环境·46主要趋势·48第四章 预算行为模型·53战略强度·54环境依赖性·57临界数量·60预算组合·62第五章 环境动荡模型·65可预测性·66XXI变化的新颖性·70动荡逐步升级·73组织智能的演变·76动荡的级别·77战略推力·80游戏规则的影响·85第六章 战略能力·89行为的开放性·90管理能力·93总体管理胜任能力·95后勤胜任能力·100战略产能·103战略能力的动力·104战略绩效潜能模型·108第七章 权力·113权力结构的演变·114权力动态模型·116第八章 抱负与文化·123抱负行为·124绩效抱负的演变与制度化·131文化与行为抱负·135第九章 战略领导·143战略领导模式·144合法性领导·150XXII决策领导·152行动领导·157战略经理的行为·159对环境的感知·163预期的沟通·167第十章 战略选择模型·169行动潜力和影响潜力·170绩效预期模型·172绩效抱负模型·180战略推力的选择·186第十一章 转型的行为·193环境变化的滞后反应·194引领对变革的反应·201战略意外·205社会惯性·207参考文献·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