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高艺自超(代序)
说来也是缘分,因为研究绘画传统,研究逆境中的传统派画家,新时期之初,一批人亡业显的老画家进入我的视野,引发了我的深思,芜湖的黄叶村就是其中之一。记得在1988 年末,老学长孙克来电话,他说:又发现一位黄秋园、陈子庄式的画家,是安徽的黄叶村,遗作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你务必来一睹为快。于是,在那个又一次引起画界瞩目的展览会上,我认识了黄叶村的高足汪友农。我发现,他像亲人一样始终陪伴着黄老的女儿黄道玉接待观者。高高的个子,谦和的音容,对师门的真情,给我留下了清晰的印象。
在此后的二十多年中,我又与他多次会面,有时在北京,有时在合肥,而且他经常和黄叶村画作的另一位爱好者薛祥林在一起。每次相见,他们都以黄叶村艺术传播者的身份,或提供黄叶村的新材料,或出示新拾遗的黄叶村作品,共同品赏,使我对黄叶村有了更多的了解,便于我为黄叶村画集写序。汪友农起初很少谈到自己,接触稍多之后,他才偶尔带来自己的作品邀我品评,顺便谈及自己的身世、经历、创作和艺术见解,我对他的了解也日渐增多。原来,他不仅是尊师重道的传统守护者,而且更是诗书画全能、人物山水花鸟兼善的画家。
1939年,汪友农出生在安徽南陵一个喜爱诗画的书香门第,自幼即因家庭的培育和熏染,形成了良好的艺术感觉与文化基础。20世纪50年代初,他父亲在黄山管理处工作,汪友农假期中来到黄山,有幸随岭南派大家黎雄才写生月余,年仅18岁,即有作品入选南陵首届美展并获一等奖。翌年,他父亲调入省图书馆古籍部工作,与著名的女词人丁宁同事,两家比邻而居。汪友农在初中时代就已显露诗歌才能,此时又拜丁宁为师,进步很大,文革前已不断有诗歌发表,并为他的绘画注入了诗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