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安 葵
沈福存先生是一位有独特造诣的京剧演员,他毕生热爱、钻研男旦艺术,追慕学习四大名旦及张君秋等杰出的艺术家,而又有自己独到的心得和出色的表现。由于种种原因,他长期被遮蔽,直到20世纪80年代重庆市京剧团全国巡演,他在北京、上海等地演出了《玉堂春》《凤还巢》《王宝钏》《春秋配·捡柴》等剧目,引起了强烈反响,受到业内外一致称赞,人们才意识到这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艺术家。他把对戏曲艺术的热爱之情也倾注在对女儿铁梅的培养上,今天,人们从沈铁梅的精湛的表演中可以看到沈福存艺术生 命的延续。2025年是沈福存先生诞生90周年,重庆市文化主管部门要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沈先生的女儿沈铁梅、沈红梅、沈冬梅 积极参与筹备此事,我认为这不仅是对前辈的致敬,更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举。要研究学习沈福存的艺术成就,就必须对他的生平和成长道路有全面的了解。张之薇研究员的《沈福存:科班最后的男旦》一书正是适应广大读者需求的著作。
该传记的撰写有很大的难度。沈先生已不在了,不能与他直接交流,也不能现场观看他的演出了。2009年,安志强先生出版了他对沈福存先生的访谈《水滴石穿:沈福存的艺术人生》,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资料。但除此之外,关于沈先生的文字资料就很少了。张之薇为了撰写这部传记,下功夫进行学术准备。她对沈铁梅进行访谈,不仅细致地了解了沈铁梅的成长过程和艺术成就,而且从沈铁梅的叙述中真切地感受到沈福存对京剧艺术的赤子之心。张之薇认真收集阅读散见于各种报刊的文章,并访问了多位与沈福存合作过的艺术家。她把这些资料融汇为对传主的同情之理解。读过《沈福存:科班最后的男旦》一书,我感到沈福存先生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面前,而且从他的成长道路、他的艺术成就、他对京剧表演的思考中,得到很多思想的启迪。我认为这是一部具有很高学术价值又有很强可读性的著作。
该传记真实地记述了沈福存成长的社会环境。他学艺和长期从艺的厉家班对他的影响是一分为二的。旧班社的陈规和家族班社的观念对他有限制和束缚,但在当时艰苦的条件下,班社保障了他的生活,班主厉彦芝的严格规范和厉慧良等艺术家的指导对他有切切实实的帮助。在一个革故鼎新的时代,人们要重新审视一切事物,男旦也成为被质疑的对象。但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四大名旦以及张君秋的艺术对沈福存有巨大的吸引力。 对男旦艺术的热爱和追求使他成为时代的逆行者。加之他身处山城重庆,当时交通还比较闭塞,他要学习,要展示自己的艺术,都是困难重重的。在不利的条件下,沈福存为什么还能在艺术上取得成就?传记写出了客观的条件和主观的原因。多位懂得艺术规律并爱护人才的领导给与了他有力的支持;更重要的是沈福存有一股韧劲 一种百折不回的执着精神。传记以生动的事例和细节写出了这种精神的难能可贵。
沈福存进入戏班,很快由厉彦芝归行为小生、青衣两门抱, 后来却都不能再唱,即又转唱老生。他扮演的罗成和李玉和等古今人物都很精彩,但他最挚爱的还是旦角艺术。四大名旦中,沈福存与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有较短时间的接触(与程砚秋还有过一次同台演出的机会),与梅兰芳则从未谋面。但他寻找一切机会钻研各位艺术家表演的特点和长处,并分析他们之间的不同。他对每个流派的表演都认真学,但又不为流派所拘,真正做到了转益多师。他对京剧表演的精髓有透彻的理解,有同行评价他:脸上有戏,眼里有神,身上有谱,脚下有根。在表演中,他又吸取了川剧、昆曲乃至话剧、电影的因素,特别是融进了生活的体验, 因此他的表演生动活泼,能引起观众强烈共鸣。他在舞台上塑造的苏三、王宝钏、程雪娥、姜秋莲等形象既吸收了前辈表演的精华,又有自己的特点。他尊重观众,理解观众,不断在与观众的交流互动中提高自己的艺术。这些,对于我们今天在如何继承和发扬流派艺术的问题上都有重要启示。
沈福存是一位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艺术家,他在表演上取得的成就与他的理性思考是分不开的。在表演中,在后来的教学中,在对女儿铁梅的指导中,他都不断总结艺术创作的经验。张之薇在记述沈福存艺术经验的同时,进一步做了理论的提升,比如在如何对待程式,戏曲表演需不需要体验等问题上提出自己的看法。这些理论观点因为有沈福存表演实例的支撑,所以有更强的说服力。
每一位对事业有贡献的历史人物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历史。沈福存的一生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代戏曲舞台历史的变迁。传记的作者对与传主有各种联系的人物、对同时代的许多演员,都有记述和注释,为我们留下众多的资料,因此这不只是一个人的传记,也是一个时代的侧影,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沈福存:科班最后的男旦》一书文笔生动流畅,能够引人在悦读中对艺术和人生进行品味。因此我愿意把这些感受与读者诸君分享。
是为序。
2025 年 3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