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洪亮吉(17461809)成长于18世纪下半叶的清代中国,是一名乾嘉时期的士大夫。他六岁丧父,经历一番苦学,终于在四十五岁时以一甲第二名(榜眼)的优异成绩考中进士,成为翰林院编修,后担任贵州学政。洪亮吉在辞章、经学、历史地理学、小学(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等领域见长,且著述颇丰,是乾嘉考据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同时,在思想行动方面,他因为对政治直言不讳的猛烈批判,断送了自己的政治生命。晚年,洪亮吉回归故里,在经历了十年娴然自适的生活后,其波澜壮阔的一生落下了帷幕。
洪亮吉不是醉心写作的学者,为官也没有值得大书特书的业绩。虽有一篇极言直谏的上书,但并不能涵盖他思想的全部。
清代以来,对于洪亮吉的评价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关于他的诗文才能。洪亮吉一生作为诗人、散文家而赫赫有名。如今品评清代诗人时,洪亮吉也有一席之地。二是关于他对政治的批判,即作为直言敢谏之士的洪亮吉。尤其是在嘉庆四年(1799)的名篇《乞假将归留别成亲王极言时政启》(全书简称《极言时政启》)中,他点名批评当朝文武官员,陈言政治革新毫无进展。结果触怒了嘉庆帝,被发配到伊犁。不过,他在伊犁仅仅停留百日, 就得到了赦免。相关的记述散见于他那时的笔记中。此事亦可参见20世纪20年代成书的《清史稿·洪亮吉传》,全文约有八成是对《极言时政启》的引用。由此,这一事件开始广为人知。三是20世纪20年代以后,因写作讨论人口、土地与粮食问题的《意言》,他被奉为中国的马尔萨斯。在探讨现代中国的人口政策时,洪亮吉的观点再度被提起。
从以上三点来看,洪亮吉展现了多方面的才能,活跃于众多 领域。不过,作为诗人,人们对他的评价要稍逊于袁枚、蒋士铨、 赵翼等人。就人气来说,也不如黄景仁和张问陶。第二点、第三 点涉及时政,在清史上也未曾受到过正当且正式的评价。所以, 或许可以说对洪亮吉的人物评价不无偏颇。
本书以描述洪亮吉的一生为目的。他一生中著书三十种,创作了将近五千首诗歌,并留下了大量文章。本书主要从洪亮吉自评为仆诗如激湍峻岭,殊少回旋(《北江诗话》卷一)的诗文中, 选介关乎他成长过程重要节点的作品,以追溯其情感与意识的变化。同时,洪亮吉曾言及诗虽小道,然实足以觇国家气运之衰旺(《北江诗话》卷六),所以通过他的诗作,以及与上述第二点、第三点相关的文章,或许能够了解他所生活的乾隆中期到嘉庆初期(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的历史特点。
在进入正文之前,有几条凡例需要说明。
关于名字。洪亮吉初名为莲,字为华峰,乾隆三十五年(1770)改名为礼吉,乾隆四十五年(1780)又改名为亮吉,字改为君直,又字稚存,后者用得更多。他号北江,晚年自称更生居士。本书中统一称为洪亮吉。
关于年月日的表述。洪亮吉生活的18世纪的中国社会通用阴历,且用虚岁计算年龄。原则上使用常用汉字进行表述。
关于洪亮吉的著作。洪亮吉的大部分著作收录在光绪年间刊行的《洪北江全集》中(参照卷末的参考文献)。本书的引用主要基于该全集。另外,全集中未收录的著作则引用各个刊本。全集中收录的诗作约有四千九百一十首,按时间顺序辑录于四部诗集中:十三岁至三十四岁(乾隆二十三年至四十四年),《附鲒轩 诗》八卷,五百六十九首;三十四岁至五十四岁(乾隆四十四年至嘉庆四年),《卷施阁诗》二十卷,一千八百七十六首;五十四岁至五十八岁(嘉庆四年至八年),《更生斋诗》八卷,八百八十七首; 五十九岁至六十四岁(嘉庆九年至十四年),《更生斋诗续集》十卷,一千五百七十八首。从幼年时期到流放伊犁之前(嘉庆四年)共有两千四百四十五首,流放伊犁之后至临终时共有两千四百六十五首。
此外,关于书中相关人物的生平,考虑到其繁杂性,本书仅作最基本的记述。虽未将出处一一标明,但主要参考《国朝耆献类征初编》《清史列传》和《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