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在其影响下的传统视觉审美与设计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在实践中进行了不断深入的探索。本书遵循了设计再造、设计再传、设计再生的创新路径,将传统且经典的优秀民族文化创新转化为当代的视觉设计,并不断进行传承与创新,坚持在可持续性设计方向进行探索与实践。同时,本书深刻解析了艺术与设计的关系,试图建构中国当代设计理论体系;通过比较中西方设计文化与历史的发展脉络,探索设计的起源以及当代设计在社会生活方式中的重要文化价值。
本书适合设计领域师生及相关从业者阅读和参考。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张夫也教授 作序推荐
本书遵循了设计再造、设计再传、设计再生的创新路径,将传统且经典的优秀民族文化创新转化为当代的视觉设计,并不断进行传承与创新,坚持在可持续性设计方向进行探索与实践。
本书深刻解析了艺术与设计的关系,试图建构中国当代设计理论体系;通过比较中西方设计文化与历史的发展脉络,探索设计的起源以及当代设计在社会生活方式中的重要文化价值。
本书适合设计领域师生及相关从业者阅读和参考。
本书区别于一般的儒家和合思想的研究,除了追溯和合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及其当代意义,还发挥了设计专业优势,对和合思想在当代设计中的运用进行了专门课题的深入研究,以具体的设计实践论证和合思想的巨大理论作用,并由此总结出和合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
本书主要遵循哲学美学设计学设计实践的思路:首先,从哲学研究开始,从哲学的角度研究儒家和合思想如何影响设计美学;其次,从美学视角研究设计,提炼设计的形、色、质,分析它们如何体现和合的美学共性;另外,进行当代设计学研究,对设计概念和设计本质进行重新诠释,提出当代设计反思,通过案例研究分析这些美学共性如何体现在当代设计之中;最后,进行当代设计创新,在设计实践的过程中,运用和合美学指导当代设计的创新再造。
儒家和合思想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通过对和合思想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探索,有助于我们把握这一哲学思想的文化轨迹,继承和发扬和合思想的精髓,在世界范围内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合思想在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长河中,曾对调整阶级关系、维护社会稳定以及增强民族凝聚力等方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合思想不仅源远流长,而且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活思想。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合思想也在不断地得到丰富和扩充。它蕴含着广博的意义,对今天的中国乃至世界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正如英国zhu名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中说: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这些品质中,我认为和气是第一位的。这种品质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所以,研究传统和合思想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
和合思想的价值指向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下的互鉴共存、价值共创与和合共享,并在利益共同体与责任共同体的基础上一步步推进命运共同体的形成。和合思想在国际关系与国际安全领域的运用,超越了传统国家主义的狭隘立场,扬弃了现实主义、自由主义与建构主义的理论,要求我们以类伦理类价值类关系来考量深度全球化的发展;而包容性外交、结伴性外交、对接性外交、镶嵌性外交和共享性外交的开创,既为世界政治勾勒了理想愿景,又为国际关系的民主化与各国树立全球治理观提供了现实的实践路径。总之,在一个高度互系的流动世界中,和合思想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价值尺度,也为我们解决全球性非传统安全问题、促进跨国合作、逆转反全球化潮流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式。作为一种国际关系理论的全新范式,和合思想映射出了人类共建命运共同体的美好图景。当前,和合思想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及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故而挖掘和合思想的文化特质与精神内核,正确理解和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和合思想,是新时期社会进步与国家发展的需要。本研究将以家、国、天下的宏观视野,基于和合思想的全新范式,着眼于设计的传承与创新实践研究,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精髓的传统设计思想,表现源远流长、内涵深刻,且具有强大凝聚力与亲和力的和合思想。
焦振涛
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清华大学博士,中华美学学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有中国传统文化的设计再造多元文化设计研究和可持续性设计研究。 《传统经典的当代再造基于Redesign设计方法的视觉传达设计》等多篇论文发表于核心期刊,字体设计作品《渍体》获得首届北大方正字体设计大赛金奖,书籍设计作品《艺品》获第12届中国之星设计奖专业组铜奖。
目.录
序言
自序
东方
和合理念...017 / 文人设计...023 / 精神山水...027 / 五行能量...032 / 重塑叙事...036 / 双城记录...042 / 文化模式...047 / 亚洲意识...062 / 和谐社会...066
和 合 设 计
秘境
宇.空无...074 / 韵.青山...080 / 生.蒹葭...087 / 叆.云彩...091 / 风.仙鹤...095 / 无.空海...100 / 秩.格物...104
目录
责任
设计教育...114 / 呼吸共生...120 / 人本主义...125 / 多元合一...137 / 天人合一...144 / 设计世界...147
未来
再造...191 / 再传...214 / 再生...225
后 序...235
参考文献...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