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介绍】
在探访比亚迪全球总部之后,十一位中国科幻作家以笔为桥,畅想眼前的未来,创作了十一篇科幻小说。小说主题涉及新能源、探月、人工智能等当下时兴的科技主题,更有对古代文明、古代音乐等中华优秀文化的吸收与融合。十一篇小说相互独立,却又共同构成了一个关于人类、未来科技和生存空间的宏大叙事,一曲关于人类之梦的交响。在这里,你会遇到机器人与人类之间的深刻对话,体验虚拟空间与现实世界交织的奇妙感受,见证星际旅行者在遥远星系中的冒险。在这里,你将看到未来城市的繁华与喧嚣,也会感受到孤独太空中的寂静与荒凉;你将跟随勇敢的宇航员穿越星际,也会与智能机器人共度时光;你将见证人类文明的辉煌与衰败,也会思考生命的真谛与意义。
☆11个独立篇章编织出史诗宇宙
11位顶尖科幻作家以梦想建设家为主题,结合在比亚迪全球总部的参观经历,将新能源、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结合中国社会的风貌和变化,构建出既硬核又充满东方哲思的未来图景。
☆科技与人文融合演奏跨界交响
从刀片电池生产线到月球云轨,从深空星海到纳米海洋……
当科技遇见科幻,未来已不再遥远。
你将聆听超越时空的文明对话,也会体验到现实与梦想的量子纠缠;
你将寻找想象力构建出的精神避难所,也会在星际探索中领悟文明进步的本质。
☆ 中国科幻顶尖阵容在此集结万象峰年、凌晨、杨平、苏莞雯……中国科幻顶尖阵容,银河奖、星云奖得主汇聚一堂,老中青三代群星闪耀。
☆ 中国科幻四大天王之一王晋康倾情作序
每一篇故事都是一个字宙,每一个宇宙都有其独特的景观。它们可能会挑战你的认知,激发你的好奇心,让你在夜深人静时思考自身的存在意义。
【作者简介】
凌晨:科普与科幻小说作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学文艺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月球背面》《鬼的影子猫捉到》,短篇小说《信使》《猫》《潜入贵阳》等。多次获得中国科幻银河奖和华语科幻星云奖。
万象峰年:混合现实、奇观、情感的科幻作者,擅长世界构建。代表作品《后冰川时代纪事》《三界》《一座尘埃》《点亮时间的人》《赛什腾之眼》等,获得银河奖、华语星云奖、引力奖、冷湖奖等不同等次奖项。出版个人选集《一座尘埃》《点亮时间的人》。
【序言】
王晋康
近年来,未来事务管理局科幻工作坊多次组织活动,邀请科幻作家走进中国顶尖科研院所和企业,比如核聚变实验室、卫星发射中心、国家电网等,与一线科研人员面对面深度交流,亲历中国当下前沿技术的发展,在二者之间建立了一座桥梁。这是一系列很有意义的活动,我本人就多次参加。
最近一次则是在2023年12月17日至20日,未来事务管理局和比亚迪共同发起我迪朋友们 | 科创未来 幻生万象活动,组织多位科幻创作者探访比亚迪全球总部,实地观摩了比亚迪特有的刀片电池的生产线,让作家们亲自试驾了仰望U8和腾势等高端车型,并与比亚迪技术和管理人员进行了座谈。
这次参观让我心潮激荡,在座谈中说了一些科幻之外的话题,几乎感情失控。我今年七十六岁,几乎与新中国同龄,与中国工业体系的成长也基本同步。下过乡,当过矿工、木模工、设计工程师,半生在工厂里工作,经历过中国工业最困难的时期,也为石油机械的进步洒过汗水。近二十年因为投身科幻创作,基本离开了工厂环境。今天,站在比亚迪的平台上,在七十六岁的年龄回望过去,发现半个世纪以来,我们竟然越过了这么多的高山峻岭、大江大河,已经达到了这样的高度,站在了世界工业制造的巅峰,尽管在不少细分领域还不是世界第一,但总体实力碾压所有工业强国。与我参加工作的上世纪70年代相比,何止是天壤之别。
但这个过程中并非只有欢声笑语,也有许多泪水。即以我原来所在的工厂来说,由于石油行业总的来说属于夕阳产业,再加上一些别的因素,很不幸地从当年的巅峰时代大幅跌落,目前只能勉强支撑。我在座谈中对比亚迪的技术同行说:像我这样的技术人员并不是不肯干,也不是不能干(当年我带着两个徒弟,用数年时间,从零开始,成功研制了石油行业的大吨位自走式底盘,在这个细分领域超过了美国产品的水平),但由于机遇等种种原因,我们今天没能站在最终的领奖台上,被时代淘汰了。所以希望你们珍惜你们的工作和机遇。我为比亚迪几位科幻迷的题词都是:与你们的企业一同成长。
在我发言后,几位比亚迪的中层也很动情,回忆起比亚迪最困难的时期。那时,他们研发的几种新车型市场遇冷,举步维艰。他们真正翻身是在疫情期间,就是广为人知的七天建立起口罩生产线,从此比亚迪的发展势如破竹。当然也与比亚迪高层的高瞻远瞩有关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刻,也首先确保研发工作的稳步推进。
以上话题似乎与科幻关系不大,实际也并非无关。作为中国的科幻作家,身处一个翻天覆地般巨大变化的社会中,我们的作品应该积极反映社会的风貌、社会的变化,这应该成为科幻作家的自觉意识。
这一次,科幻作家们以梦想建设家为主题,结合在比亚迪的参观经历,创作科幻小说。从造车到造梦,从普通人的出行开始想象我们与技术、能源及环境相处的方式。
科幻要展现科技与人的关系。我们在科幻小说里既要看见科技,更要看见人。中国科幻擅长构建宏大的技术想象,而那些打动心灵的作品,里头往往有着独特的中国人情味儿。
工作坊的众多故事各自独立,却又共同构成了一个关于人类、未来科技和生存空间的宏大叙事,一个关于人类之梦的交响。在这里,你会遇到机器人与人类之间的深刻对话,体验虚拟空间与现实世界交织的奇妙感受,见证星际旅行者在遥远星系中的冒险。在这里,你将看到未来城市的繁华与喧嚣,也会感受到孤独太空中的寂静与荒凉;你将跟随勇敢的宇航员穿越星际,也会与智能机器人共度时光;你将见证人类文明的辉煌与衰败,也会思考生命的真谛与意义。
每一篇故事都是一个宇宙,每一个宇宙都有其独特的景观。它们可能会挑战你的认知,激发你的好奇心,让你在夜深人静时思考自身的存在意义。
万象峰年的《挑山》不仅仅是对未来科技的幻想,更是对人性本质与人类生存、文明进步和宇宙探索彼此关系的深刻探讨。作者用故事中跨越时空的共鸣与理解提醒我们:尽管面临着无数的挑战和未知,但正是这种对未知的探索,推动着我们不断前进,进一步追求美好生活。
赵雪菲的《星疮》同样以深邃宇宙为背景,用另一种角度讲述了一段充满惊悚和迷茫感受的星际探索故事。当面临未知的巨大压力和恐惧时,至少还有想象能抵御疯狂。
想象不仅能抵御疯狂,更可以说是维系人类精神生存的新能源。刘天一的《撑篙向梦寻》就以此展开。这篇小说表面上带有奇幻色彩,讲述了在一个以梦为能源的未来世界中,主人公蒿里的非凡冒险。
想象能保护梦境不受污染,也能推动现实向前发展。在这个充满想象力的时代,科技与梦想的交织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工作节奏的逐渐加快,独属于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人们又该如何在被挤压的生活间隙中,窥见自己的梦想?作者房泽宇就在《梦寐以求》中探讨了梦想与现实的关系。他以大胆夸张的笔触,构建了一个自由造梦的近未来世界。
社会飞速发展,风云变幻,在瞬息变化的浪潮中,即使找到自己的定位,又该如何坚守本心,不断向前呢?即使我们学会了飞行,空中的道路依然不是坦途,而是阻碍重重。作者苏莞雯笔下的《惊云箭》,就揭开了人生道路上的迷雾。这篇小说让我们思考,科技的发展应该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如何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科技无论怎样发展,终究还是要保持人性的尊严。作者谈雀以细腻的笔触,借古代乐曲中三叠的概念,通过三个层层相叠的人生故事,勾勒出一个关于记忆、时间旅行和家族秘密的复杂故事,将我们引领进入一个充满科技奇迹与人性探索的世界。在这个故事的世界里,每一个选择都可能开启一个新的宇宙,而每一个宇宙都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
只有坚守初心,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挑战。在杨平创作的《纳米海》中,我们见证了主人公在纳米海的边缘挣扎,他的每一次选择都充满了对未知的恐惧和对情感的渴望。
凌晨的《月轨轶事》是一部充满想象力和前瞻性的短篇科幻小说,带领我们穿梭于未来的月球开发时代。这篇小说是对那些勇于创新、不畏艰难的科技工作者的赞美,也是对未来无限可能的憧憬。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地方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静静地躺在时间的沙滩上,等待着有缘人的发现。作者苏学军的《交河》就是这样,它不仅是一篇小说,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探险,一次对人类文明深层次的探索。
在作者吕默默的《空帆船》中,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人工智能(AI)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科幻概念,而是日益融入日常生活。AI或许在技能上超越了人类,但它始终缺乏人类的情感、意识和价值观。而人类,在追求科技进步的同时,是否也应该反思自己的存在意义和价值追求?
《道,道,道》这篇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紧张的情节构造,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未知和危机的高速公路世界。作者齐然通过主人公的视角,展现了一场突如其来的交通堵塞背后的超自然现象,以及人们在极端环境下的恐慌与挣扎。
希望读者会喜欢这些小说。梦想从这里开始!
【作者简介】
凌晨:科普与科幻小说作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学文艺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月球背面》《鬼的影子猫捉到》,短篇小说《信使》《猫》《潜入贵阳》等。多次获得中国科幻银河奖和华语科幻星云奖。
万象峰年:混合现实、奇观、情感的科幻作者,擅长世界构建。代表作品《后冰川时代纪事》《三界》《一座尘埃》《点亮时间的人》《赛什腾之眼》等,获得银河奖、华语星云奖、引力奖、冷湖奖等不同等次奖项。出版个人选集《一座尘埃》《点亮时间的人》。
苏莞雯:科幻作家、独立音乐人,北京大学艺术学硕士。擅长在日常生活场景中展现惊奇想象。2021年获第十二届华语科幻星云奖新星银奖。代表作《三千世界》《龙盒子》《我的恋人是猿人》《九月十二岛》。《九月十二岛》获豆瓣阅读小雅奖最佳连载。《三千世界》获第四届广州青年文学奖。《奔跑的红》日文版收录于《奔跑的红-中国女性科幻作家选集》,2023年入围第54届日本星云奖。
杨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理事。蓬莱科幻学院首席科幻作家,曾任清华大学计算机培训中心教员、《中国计算机报》记者。主要作品有《MUD-黑客事件》《千年虫》《裂变的木偶》《山民记事》等,两次获得中国科幻银河奖。部分作品被译为英文、日文出版。
苏学军: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短篇小说《远古的星辰》《火星尘暴》获得过银河奖。另著有长篇小说《冰狱之火》和《星星的使者》。
齐然:医学在读博士。曾获2022年度华语科幻星云奖新星奖、2022年/2023年读客科幻文学奖两届金奖、2021年晨星.晋康奖最佳中篇小说金奖,2021年光年奖最佳短篇小说奖等奖项。《慷慨悲歌》获2023年科幻春晚征文比赛优秀中篇奖。作品散见于《科幻世界》《中国青年作家报》等实体媒体,不存在科幻收获app等网络媒体。
赵雪菲:考古学生。曾获得第四届水滴奖短篇小说三等奖,大学生影评一等奖。代表作《像正常人那样活着》《它的脑海之中》《材料两则》,长篇《卵生的救世主》连载于不存在科幻公众号。
房泽宇:科幻作者,时装摄影师,短篇代表作《向前看》《青石游梦》,长篇作品《梦潜重洋》。《垃圾标签》获森雨征文银奖。《电与雷》出版收录于《大国重器》,《繁衍宇宙》出版收录于《另一颗星球不存在》。多篇作品参加科幻春晚,风格擅长悬疑幽默,风格多变。
谈雀:青年科幻作者,曾获2022年度寒武奖年度最佳奖、2023年科幻春晚优秀中篇奖。作品《草月》发布于未来局:不存在科幻公众号。
吕默默:科幻作家,现居北京。爱读书,会弹琴,喜旅行。意识上传支持者,期待自我意识数据化。代表作品《在寒夜中醒来》《放生》。有作品散见于《三联生活周刊》《特区文学》《香港文学》和《科幻世界》等期刊杂志,曾出版长篇小说和短篇集。
刘天一:科幻作家,声学博士。热爱创作严谨而有趣的世界观。代表作《有狐》《岁月流》等。《长生记》获2023年科幻春晚征文比赛优秀中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