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学为何令人着迷?
人类的科技暗藏着哪些隐患?
我们生活在最危险的世纪?
我们的未来向何处去?
……
本书脱胎于《三联生活周刊》的科学专栏前沿,透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宇宙大爆炸、多重宇宙、平行字宙、多维空间、星系、系外星体、暗物质、暗能量、黑洞、量子力学、弦论、人工智能、太空探险、地外文明……从宏观宇宙到微观粒子,看书中多位诺贝尔奖得主、顶尖物理学家畅谈他们的研究写思考,你会知道科学前沿在哪里,科学思维应该怎样。
前沿仍然在继续,我们对未来的探索和思考也在继续。
★生活书店行读书系全新作品,与行动者一起,探寻思想的疆域与物理学家对话,探索宇宙的奥秘
★对14位物理学家的15篇访谈,问答体让人如临对话现场;9篇采访手记揭开采访动机及当时情形;50个硬核知识点在降低阅读难度之余有效增加了信息量。
★《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苗千倾力打造,聚焦当今物理科学研究前沿领域,从5年的科学专栏文章中精选15篇,每一篇都是思想的碰撞,每一篇都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
★特邀新锐插画师分峪绘制封面,画风前卫酷炫,独具艺术美学特色,视觉符号与书中内容灵犀相通。
★ 16开锁线空脊平装,便于180度展开阅读,内文100克纯质纸,触感极好,环保简约却讲究,提升了真书阅读的体验感。
★这是一本书,更是一个知识产品。正文之中特别穿插呈现了50个物理硬核知识,并有特别定制的海报、书签、硬核知识点索引卡片。
关于《前沿》的前言
读者们现在拿在手里的这本书,源于我的编辑,也是我的领导《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曾焱在2018年对我的启发和鼓励。当时我住在英国伦敦,虽然仍然在为周刊写作,但是因为身在异国,与编辑的直接联系不多,写作的题目主要限于我一周一次、每篇大约2500字的科学专栏。
曾焱鼓励我,不如利用我身在英国,周围名校和科学家众多的优势,以及我自己的专业特点和爱好,开发一个全新的栏目。这个栏目以我对身在英国的学者的采访为主,至于采访对象和采访内容,主要由我自己决定。因为我自己受过多年自然科学的训练,我的采访对象自然是以科学家尤其是物理学家为主,访谈的主题也会聚焦在当今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由此,这个名为《前沿》(Frontier)的新栏目诞生了。
确定了栏目的主旨之后,我向几位我素来仰慕且正好身在英国的物理学家发出了采访邀约。我希望能够借着这个机会,得到与这些大科学家面对面谈话的机会,这对我自己来说,曾经也是不可想象的。非常幸运的是,在发出邀请之后不久,我就收到了剑桥大学著名物理学家、英国皇家学会前任会长马丁·里斯(Martin Ress)的回复。于是,马丁·里斯就成了我的第一位采访对象。可以说,迄今四年多的时间过去了,我前往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与他对话的场景依然记忆犹新。这位须发皆白的老者,面对我的问题娓娓道来,思路和讲述都极为清晰。这次采访后来也作为《前沿》的第一篇稿件《我们生活在最危险的世纪》发表在《三联生活周刊》。
之后我的信心逐渐增强,开始向越来越多的科学家,甚至是人文领域的专家发出采访邀请。就这样,在两三年的时间里,我不仅采访了一众物理学家,还有人类学家、哲学家等。我的采访区域也逐渐从英国扩展到了整个欧洲大陆。我曾经飞赴马赛采访著名的物理学家和科普作家卡洛·罗韦利(Carlo Rovelli);也曾经前往奥地利,采访奥地利大学知名的量子光学专家安东·蔡林格(Anton Zeilinger)。
这些采访经历,与其说是为了《前沿》栏目东奔西走,不如说更多是为了满足我个人对于物理学研究以及物理学家的好奇。2019 年,借着访问美国的机会,我一路经过纽约、波士顿、芝加哥、圣地亚哥、洛杉矶等地,采访了众多的美国科学家。这些采访成果,大多发表在《三联生活周刊》。而对于我来说,这些采访经历更是终生难忘的财富。
这个需要大量旅行、以面对面采访为主的栏目虽然受到了新冠疫情的很大影响,但是几年时间过去,《前沿》仍然算得上是收获颇丰。打开电脑中名为前沿的文件夹,里边收集了23 篇访谈,采访对象有5 位诺贝尔奖得主、1 位菲尔茨奖得主和1 位图灵奖得主。如果按照研究领域划分,则包括了物理学家、数学家、计算机科学家、哲学家以及人类学家。
现在读者拿在手上的这本书,就是从《前沿》目前总共23篇访谈中选取出来的15篇具有代表性、题材也比较一致的访谈。这些访谈集中在科学领域,便于给读者们带来比较一致的、对于物理学前沿领域的大致理解。在这些访谈出版之前,我还在原来的基础之上,给9篇访谈分别加上了一则采访手记。我相信这些手记能够帮助读者最大限度地理解我进行采访的动机以及采访时的情形。
前沿栏目仍然在继续。就在我为本书撰写前言之前,我刚刚给我的下一位采访对象发去了邀请邮件。新冠疫情带来的影响仍然没有消除,我不得不把很多采访改为在线上进行,但新冠疫情无法阻止科学的前进,科学前沿一直在向前推进,我的这份工作也将一直进行下去。
我想这本书不会是《前沿》栏目的唯一一本书。在未来,随着访谈内容的逐渐增多,还会有更多的、涉及领域更广的访谈内容被结集出版。我希望借着这个机会,能够和读者们不断进步,也希望读者们不吝赐教,对于我、对于《前沿》栏目,给出你们的建议。
(2022年4月)
苗千,生于 1982年,先后就读于西北工业大学利物浦大学和剑桥大学,2010年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2012年加入《三联生活周刊》,专注于科学领域报道,先后五次去瑞典对当年的诺贝尔奖进行现场采访和报道。曾开设专栏《科学闲话》,在三联中读开设语音栏目《和你一起读科幻·剑桥物理学博士的科学公开课》。2018年起在《三联生活周刊》开设《前沿》栏目,主要对生活在欧洲和北美的物理学家、数学家、人类学家和哲学家等进行深入访谈。
关于《前沿》的前言 苗千 1
马丁·里斯 我们生活在最危险的世纪 001
戴维·多伊奇 最有趣之处,就在于感到迷惑 021
戴维·唐 科学的标准从未改变 037
约翰·巴罗 霍金的工作就是思考 055
乔丝琳·贝尔·伯内尔 在科学与信仰之间 075
杰拉德·特·胡夫特 做出科学发现才应该是进行研究的动力 087
戴维·格罗斯 我们无法和自然界辩论 097
杨振宁是一位非常有勇气的物理学家 113
弗里德里希·施泰德 维也纳学派留下了什么遗产? 125
皮特·沃伊特 物理学家需要更诚实地面对公众 139
安东·蔡林格 只要观察得足够近,一切都会非常有趣 153
吉姆·皮布尔斯 我喜欢寻找曾经发生过的事物的线索 171
迪迪埃·奎洛兹 我们延伸了哥白尼的工作 179
赖因哈德·根策尔 我们把银河系中心的黑洞作为一个实验室 199
卡洛·罗韦利 科学本身就是一场大辩论 209
新知拓展 图书推荐 226
电影推荐 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