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 |
俄国农业史(1700—1917) 读者对象:大众
工业革命之前,农业是各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为国家社会稳定、文化繁荣和边境安宁的保障,更是维系专制国家统治的重要条件。18世纪之前,俄国农业十分落后,虽然三轮耕作制度已逐渐普及,但铁制农具使用率非常低,无机肥料并未推广,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即便如此,俄国粮食仍大量出口国外。从19世纪初开始,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逐渐普及,俄国农业快速发展,粮食播种面积日渐扩大,农产品商品率不断提高,粮食大量出口,但此时俄国农业仍远落后西方国家,粗放型生产模式占主导。 俄国农业真正发展于1861年农奴制改革之后,工业化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其主要表现如下:首先是农产品出口量大幅度增加,国际粮食市场上俄国粮食的供应量大幅增加。虽然18世纪俄国粮食就已出口至西欧诸国,但因交通运输滞后和政府政策所致,出口量长期停滞不前。工业化开启后俄国交通运输条件明显改善,除传统的水路和土路运输外,铁路成为粮食运输的主力,粮食出口量大增,农产品商品率提高,以小麦的出口量最多。其次,农民收入增加,对纺织品和日用品等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增加,又进一步推动了工业的发展;同时农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都有所改善,其文化水平也明显提高。再次,商品性农业快速发展,除引进新品种,改善播种方式外,农业的机器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农产品加工工业蓬勃发展,以面粉加工业和榨油业最具代表性。十月革命前俄国农业史研究稍显薄弱,很少有专门书籍涉猎本内容,本书以1700—1917年为研究时段,欲在国内外史料和文献的基础上厘清俄国农业历史发展脉络,从一条主线(俄国农业的发展历程)、五个方面(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粮食贸易、农民等级、农业改革和农业现代化)来进行探究。
你还可能感兴趣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