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慈善事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良好制度体系的支撑。本书通过分析中国式现代化慈善事业制度体系在我国的发展过程,形成对现有慈善事业制度体系中不同环节和要素的整体性认知。中国慈善事业制度体系研究涉及两个重要的问题:一是慈善领域国家权力和社会权利的边界问题,即“管多少”的问题,其核心诉求是通过慈善事业制度创新,实现慈善领域的国家权力和社会权利的有机平衡。二是慈善活动的价值与秩序取向问题,即“怎么管”的问题,其核心诉求是通过慈善事业制度创新,保障慈善领域的个体目标实现与集体规则建构,实现自由与秩序的有效平衡。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特聘教授、校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共管理学科评议组社会组织管理学科建设工作组成员,民政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民政部全国性社会组织评估委员会委员,民政部政策理论研究基地上海交通大学主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
研究领域为慈善事业与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基层治理与社会企业。
第一章导论001
第一节研究缘起001
一、 研究背景002
二、 研究问题005
三、 研究意义007
第二节文献述评012
一、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012
二、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018
三、 现有研究述评031
第三节理论框架032
一、 理论基础033
二、 分析框架041
三、 核心概念048
第四节研究设计053
一、 总体思路054
二、 研究方法057
三、 资料来源059
第二章我国慈善事业的领导制度061
第一节慈善事业中党的政治领导制度061
一、 政治领导制度的价值意蕴062
二、 政治领导制度的历史变迁和实现方式063
三、 政治领导制度的核心特征和面临的挑战067
第二节慈善事业中党的思想领导制度070
一、 思想领导制度的价值意蕴070
二、 思想领导制度的历史变迁和实现方式072
三、 思想领导制度的核心特征和面临的挑战077
第三节慈善事业中党的组织领导制度080
一、 组织领导制度的价值意蕴080
二、 组织领导制度的历史变迁和实现方式082
三、 组织领导制度的核心特征和面临的挑战085
第三章我国慈善事业的法律制度088
第一节慈善事业主要相关法律089
一、 法律在慈善事业中的价值意蕴089
二、 慈善事业相关法律的发展过程和组成要素091
三、 慈善事业相关法律的核心特征和面临的挑战102
第二节慈善事业主要相关法规112
一、 法规在慈善事业中的价值意蕴113
二、 慈善事业相关法规的发展过程和组成要素114
三、 慈善事业相关法规的核心特征和面临的挑战126
第三节慈善事业政策体系131
一、 政策在慈善事业中的价值意蕴132
二、 政策体系的发展过程和组成要素133
三、 慈善事业政策体系的核心特征148
第四章我国慈善事业的协同制度151
第一节党政协同制度151
一、 党政协同制度的价值意蕴151
二、 党政协同制度的历史变迁和制度主体155
三、 党政协同制度的主要特征和面临的挑战162
第二节央地协同制度168
一、 央地协同制度的价值意蕴169
二、 央地协同制度的历史变迁和运作方式172
三、 央地协同制度的主要特征和面临的挑战178
第三节政社协同制度185
一、 政社协同制度的价值意蕴185
二、 政社协同制度的历史变迁和运作方式190
三、 政社协同制度的主要特征和面临的挑战199
第五章我国慈善事业的动员制度205
第一节国家机关动员制度205
一、 国家机关动员制度的价值意蕴205
二、 国家机关动员制度的历史变迁和运行方式208
三、 国家机关动员制度的主要特征和面临的挑战217
第二节社会组织动员制度224
一、 社会组织动员制度的价值意蕴224
二、 社会组织动员制度的历史变迁和运行方式228
三、 社会组织动员制度的主要特征和面临的挑战235
第三节公众自发参与制度241
一、 公众自发参与制度的价值意蕴241
二、 公众自发参与制度的历史变迁和运行方式244
三、 公众自发参与制度的主要特征和面临的挑战249
第六章我国慈善事业的监督制度255
第一节国家机关监督制度255
一、 国家机关监督制度的价值意蕴256
二、 国家机关监督制度的历史变迁和制度主体258
三、 国家机关监督制度的主要特征和面临的挑战271
第二节组织化社会力量监督制度277
一、 组织化社会力量监督制度的价值意蕴277
二、 组织化社会力量监督制度的历史变迁和制度主体279
三、 组织化社会力量监督制度的主要特征和面临的挑战287
第三节个体化社会力量监督制度293
一、 个体化社会力量监督制度的价值意蕴293
二、 个体化社会力量监督制度的历史变迁和制度主体296
三、 个体化社会力量监督制度的主要特征和面临的挑战301
第七章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慈善事业制度体系的路径305
第一节一核多元领导制度305
一、 净化生态与个体吸纳助力政治领导力提升306
二、 激活党在慈善事业中的思想引领功能309
三、 强化慈善领域的组织党建311
第二节复合型慈善法律制度313
一、 确保《慈善法》及其配套制度体系的完整性313
二、 将行政法规提升为社会组织专门立法321
三、 优化慈善领域支持性政策体系323
第三节以政带社协同制度329
一、 明确“党引政从”的党政协同模式329
二、 建立慈善委员会系统,优化央地协同格局332
三、 培育慈善行业组织,打造政社协同枢纽335
第四节表彰型动员制度338
一、 优化荣誉表彰体系,提升国家机关动员效果339
二、 打造典范评选体系,实现社会组织充分动员342
三、 培育慈善文化,迈向全民慈善参与阶段346
第五节数字化监督制度352
一、 建立国家层面的数字化监督系统353
二、 双向赋权增强组织化社会监督合法性356
三、 运用数字技术打造全民慈善监督格局360
第六节结论363
参考文献367
后记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