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科学》是尼采中期代表作,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在尼采哲学中占据中心地位。
该书主体部分由五卷组成,每卷包含数十节乃至百余节长短不一的内容,短的像箴言、警句,长的如散文、评论性质的文章,全书共383节。五卷之前的序曲是德语韵律短诗,标题取自诗人歌德的同名小歌剧《戏谑、诡计与复仇》;结尾部分(附录)则是尼采作于西西里岛的一组诗,题为“‘自由鸟’王子之歌”。这是尼采在其创作历程中,首次在首尾用诗歌框住格言和短论的尝试。
尼采在这部《快乐的科学》中形成了成熟的箴言体哲学写作风格,它超越科学和艺术,又将两者合一,构成一种“快乐的科学”。
★ 中心地位 KSA版编者吉奥尔吉·科里认为,《快乐的科学》在尼采一生中处于“中心”位置。
★ 承上启下 《快乐的科学》是介于《朝霞》和《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两部著作之间的过渡。
★ 结构特殊 本书主体之前的序曲与之后的附录均为诗歌,这是尼采在其创作历程中首次在首尾用诗歌框住格言和短论的尝试。
★ 《朝霞》续集 尼采在1882年上半年结识莎乐美后便改变了原先的计划,将原本作为《朝霞》续集的手稿用于出版《快乐的科学》。
★ 全新精装修订注疏版,设计精巧,可收藏,可研读。
Pütz版编者说明(节选)
本书的问世和结构
《快乐的科学》1882年8月问世,1887年出了一个新版本,新版包括添加的前言、第五卷、附录“‘自由鸟’王子之歌”以及副标题“快乐的科学”(原文la gaya scienza),副标题是尼采从法国普罗旺斯艺术家那里借用来的,当时他正在研究这些艺术家的诗歌形式。尼采写于1881年前后的残稿——按蒙梯纳利的说法,残稿的出处已无从稽考——并入新版即表明“快乐的科学”之旨意。此外,《瞧,这个人》这部著作也给出了提示,尤其大多竣稿于西西里岛的“‘自由鸟’王子之歌”与普罗旺斯人“快乐的科学”这一概念十分相似,这个概念就因为普罗旺斯的爱情诗人体现了歌手、骑士和自由精神的三位一体。尼采尤其注重书末的那首题为“Mistral——舞曲”的诗,它作为舞曲犹如普罗旺斯之狂飙超越道德的界限。
起先,尼采打算把《快乐的科学》文稿当作《朝霞》的续篇。《朝霞》分五卷,1881年出版。1882年1月25日尼采致信佩特尔·加斯特,告知数天来他已写完《朝霞》第六卷至第八卷;而第九卷和第十卷留待来年冬季撰写。然而,尼采在1882年上半年结识莎乐美后便改变了原先的计划,于5月8日告知克姆尼兹市的出版商恩斯特·施梅茨纳,说要用这些手稿出版《快乐的科学》,并认为加入用诗写就的许多警句尤为重要!
致加斯特的信十分重要,它既让人了解这些手稿同业已出版的《朝霞》的联系,又让人看到他未来写作的愿景。这里涉及尼采的一个“基本思想”,阐述这个思想他还缺乏勇气,这个思想还不成熟,而要完全理解这一思想则需要几千年时间。相关的笔记标明的日期是1881年8月初,写于西尔斯马利亚,尼采在此地首次直觉性地抓住了“永恒复返”这一观念。更详细的情况,尼采后来在《瞧,这个人》一书“扎拉图斯特拉”的一节中做了说明:那天(1881年8月)他在西尔瓦普兰湖畔的林中漫步,在苏莱附近一金字塔形山岩边驻足,也就在这里,他产生了“永恒复返思想”,此乃“肯定人生的最高形式”。稍晚,他又把当年的状况称为“千真万确的肯定人生的激情”——是年春季赐予他同加斯特在山地浴场雷科阿洛邂逅的良机,令他兴奋异常。这个基本思想在《快乐的科学》第四卷倒数第二段中才表露出来,也就是在第一版的书末,而且使用预备性的绕弯式话语,没有明言“永恒复返”这个概念。由于《快乐的科学》首版最末一段与《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开头部分几乎相同,所以,这种写法以及思想和词语上的衔接都表明《快乐的科学》是介于《朝霞》和《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两部著作之间的过渡,后者的中心思想除“超人”外就是“永恒复返”的观念了。
《快乐的科学》1887年出了新版——本书即依据此版——其核心由箴言式的五卷构成,尤其是第三卷篇幅较长,以简短的随笔形式行文,其余各卷亦如是。除第四卷(“圣雅努斯”)和第五卷(“我们这些无所畏惧的人”)外,其余各卷均没有标题。诗歌构成了一个框架,开头部分是标题为“戏谑、计谋与复仇”(借用歌德同名的小歌剧)的63首诗,书的末尾是以14首“‘自由鸟’王子之歌”作结。其他五卷一共含383节,分布不平衡(每卷的内容在41节至167节之间),第三卷节数最多,第五卷最少,然而篇幅最大。这种差异是由简短的箴言和扩展的随笔交替更迭造成的,它们对思想实质的描述与其说是详细阐述还不如说是草草勾勒。第三卷中,尼采用很少几句话甚至一句话便浓缩成一则箴言,可谓惜墨如金。
尼采较早的著作《人性的,太人性的》(1878—1880年)和《朝霞》(1881年)的写作和思想方针在《快乐的科学》中业已得到继续并导向了新岸,然而在《快乐的科学》中却找不到系统的上下文联系,各种观察、评价和结论没有固定在某个主题中,也没有结论性的论证。相同的或变换的主题用重复的和稍作变化的表述加以突显,视角被调整,主题常常如闪电般地灵光一现,使人茅塞顿开,但一种光痕又不与另一种光痕结合,也看不出有某种可以验证的知识层面上的逻辑关联。思维方式为开放式、实验式,而不是得出最后结论,这种“不守成规”和“不庄重”的思考方式早就把哲学科学界的严谨作风吓得退避三舍了,尽管每次可以转译的深思熟虑不是出于识辨的无能,而是出于理性的诚实,佯装失灵。在哲学研究传统的连续性中出现这类以怀疑、倨傲而宽容的方式进行观察的跳跃、缝隙和断裂,在尼采看来并非缺点,而是他特有的思维方式和陈述风格的长处。在上文已经提及的致加斯特的书简中,尼采谈及他得益于阅读《朝霞》的快乐,并自觉地同其他每本论道德的书籍进行比较,他很懂得,什么东西是对他本人的奖赏:“我一向拥有自己的跳跃。”
……
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1900),德国诗人哲学家、古典语言学家、思想家。24岁就被聘请为瑞士巴塞尔大学的德语古典语文学教授,专攻古希腊文、拉丁文文献。主要著作有《不合时宜的沉思》《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快乐的科学》《偶像的黄昏》《朝霞》《道德的谱系》《善恶的彼岸》《重估一切价值》等 。尼采被誉为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他的著作对人文学科几乎所有领域提出了深刻的批判,并预言工业文明带来的现代性挑战,至今影响着西方世界。他的著作的风格特征是,充满格言警句和悖论,其独特性无与伦比。
译者黄明嘉,资深德语翻译家,德国文学研究学者。生于1941年,1965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现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先后任教于武汉大学、上海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上海工商外国语学院德语系,曾赴德国歌德学院、科隆大学进修,主要译著有《快乐的科学》《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六大师》《麦哲伦传》《相聚在特尔哥特》《美国》《歌德谈话录》《论浪漫派》等。
目 录
KSA版编者说明1
Pütz版编者说明6
第二版前言36
戏谑、计谋与复仇——德国韵律短诗序曲51
第一卷77
第二卷145
第三卷213
第四卷293
第五卷359
附录:“自由鸟”王子之歌447
高尚与卑贱。——对于卑贱者而言,一切高尚、慷慨的情感均无意义,因而也是不可信的。当他们听到人们议论这类情感,便眨巴着眼,仿佛要说:“这些东西或许有点好处,但我看不出,谁能看透墙那边的东西呢?”他们怀疑高尚者,以为高尚者在隐秘的小径寻找那好处似的。当他们明白无误地确信,高尚者并未达到自己的目的和捞到好处,就把高尚者当成傻瓜,蔑视其欢乐,嘲笑其得意的眼神。“一个人明明处境不利,怎么还高兴得起来呢!怎么眼睁睁地甘愿陷于不利境地呢!这必定是病态的理性与高尚的Affektion结合在一起的缘故。”他们如是思忖,随即投去轻蔑的一瞥。他们对这些疯疯癫癫的人从坚定的思想中滋生的欢乐是多么鄙夷不屑呀!
卑贱者的特点,是眼睛只盯着自己的利益,一心想着实惠和好处。这思想甚至比他内心最强的本能还要强烈,他绝不让本能误导自己去干没有实惠的事,这便是卑贱者的智慧和情感了。和卑贱者相比,高尚者更不冷静,因为高尚、大度、自我牺牲的人屈从于本能,他们在最佳时刻便会失去冷静。一只动物会冒着生命危险去保护幼仔,在发情季节则追随母兽,毫不顾及艰危甚至死之将至。它的理性暂时失落了,因为它的愉悦全部贯注在幼仔和母兽身上,而且担心这愉悦会被剥夺。愉悦和担心完全控驭着它,它会比平时愚蠢。高尚和大度者的情形与此动物相类。
一旦高尚者某些愉快和不愉快的情感趋于强烈,其理智要么对它们保持缄默,要么屈从地为它们服务。情感爆发,心就进入脑,就出现人们常说的“激情”。(有时也会出现激情的反面,即所谓“激情倒错”。例如,某人有一次把手贴在封丹纳尔的心口上,封丹纳尔说:“您感觉到什么吗?我最宝贵的还是脑子啊。”)这是非理智的激情。卑贱者对高尚者的激情相当藐视,尤其当这激情向着客体而发,在他们,客体的价值是虚无缥缈的。他们对受食欲左右的人是恼怒的,然而还能理解那促使人变为暴君的饥饿刺激,但就是不理解,为何有人为了知识领域的某种激情而把健康和名誉当儿戏呢?
高等人的兴趣面向特殊事物,也面向一般被人冷淡在一边,似乎不甚可爱的事物。他们的价值标准是个人特有的。但他们在大多数情况下又以为,在自己特殊的兴趣里并无个人特有的价值标准,而是把他们的价值和非价值当成普遍适用的价值和非价值,这么一来,他们便陷于理解发生困难和不切实际的地步。令人奇怪的是,他们犹能保持足够的理性去理解和对待常人,并常常以为自己的激情即是潜藏在所有人心中的激情,他们正是生活在这种充满炽热和雄辩的信念中。
倘若这类特殊的人并不自感特殊,那他们怎能理解卑贱者呢!怎能正确评估世情常规呢!于是,他们也就议论着人类的愚昧、不当和空想,他们大为惊讶,世界何以混乱如此,世界为何不相信它“亟待做”的事情——此即为高尚者永远不当之处。
4
保存族类。——最强大和最邪恶的天才人物是推动人类前进的首要功臣,他们一再点燃人们那昏睡的激情——井然有序的社会使激情昏昏欲睡——他们一再唤醒人们的比较意识、矛盾意识,唤醒人们尝试新事物,唤醒他们对未经试验的、需要冒险的事物的兴趣,迫使人们对各种观点和范例进行比较,常常伴随使用武器、推翻界碑、破坏虔诚,不过也不排除借助新的宗教和道德!
同样的“邪恶”也存在于新事物的导师和宣传者身上,它使征服者声名狼藉;它若是表现得较为文雅,而不是立即付诸行动,那还不致造成臭名远播的恶果!无论如何,新的总是恶的,新的总是要征服,要掀翻旧的界碑和虔诚;只有旧的才是好的!每个时代的好人对旧的思想总是追根刨底,并且获得思想果实,他们是思想的耕耘者。每块土地均被充分利用。不过,“邪恶的”犁铧必然要来光顾的。
时下,在英国出现了一种备受欢迎,然而完全错误的道德理论。按照这理论,判断“善”与“恶”是根据“实用”和“不实用”。被称为“善”的即是保存族类的,被称为“恶”的是破坏族类的。事实上,恶的欲望与善的欲望一样,也是实用的、保存族类的、不可或缺的——只不过它的功能不同罢了。
5
绝对的责任。——任何人都觉得需要最强有力的言辞和声音,最雄辩的姿态和表情,这样方可影响他人。革命的政治家、社会主义者、基督教和非基督教的布道者——他们并未成就什么大业——无不异口同声地奢谈“责任”,而且是绝对的责任。倘若没有“责任”这个东西,他们就无法产生弥天的激情,对此,他们自然是清楚的!
于是,他们求助于那种一贯对某种绝对律令进行说教的道德哲学,要么拾取宗教里某个好东西并与之融合,一如马志尼的所为。
因为他们要让别人绝对相信,所以必先绝对自信,其根据便是某个不可言明,但本身又很崇高的信条。他们感到自己是这信条的仆从和工具,并决意为信条尽责。在这方面,我们会在道德启蒙和怀疑那里遇到影响甚巨的对手,但这种人并不常见;倒是在利益驱使人们屈从,而名誉又不允许人们屈从的地方,这类对手却存在一个庞大的阶级。比如,一个世代望族的后裔想到自己沦为某个君主、党派、宗教小团体、财团的工具而自感人格低下,但为了个人或为了团体起见仍想做这工具或不得已而做这工具之时,就必须要有矫揉造作的、时刻挂在嘴上的原则,即绝对责任的原则。就必须寡廉鲜耻地屈从于这原则,还要向人显示他已经屈从了。
一切奴性紧紧依附于绝对的要求,这奴性是那些决意要从责任中夺回绝对个性的人的死敌。正直——但也不仅仅是正直——要求这些人这样做。
6
丧失尊严。——
思考已失去形式上的尊严,人们嘲笑深思熟虑那一本正经、庄重异常的姿态,对于老式风度的智者,人们简直无法忍受了。
我们思考是非常快捷的,半途上,行走中,在处理各种事务时均可思考,哪怕思考极端严肃的事情也无妨。我们不需要什么准备,也不需要宁静的环境,在我们的头脑里有一部不停运转的机器,它在最差的环境中亦可运作。
当初人们能猜出某人在思考——这或许是个例外的情况!——现在人变聪明了,思考时是非常安详的,做出祈祷一样的面部表情,停下脚步。当思想“来”时,他可以在大路上伫立数小时之久,用一只脚或两只脚站立,这样才“与事相称”啊!
7
写给辛勤劳作者。——
目前,道德问题的研究领域是相当广阔的。研究者对形形色色的激情,对各时代、各民族、各色大人物小人物的激情必须逐一思考,密切注意;对其全部理性、价值评估和阐释事物必须了然于胸。有很多给人类的存在留下色彩的东西尚无史可查;哪里有爱情史、贪婪史、嫉妒史、良知史、虔诚史和残酷史呢?比较法律史或比较刑罚史至今仍付之阙如。是否有人在研究每天的时间划分,即有规律地划分为工作、娱乐和休闲呢?人们了解营养素在道德领域所起的作用吗?是否存在某种营养哲学呢?(拥护和反对素食主义的吵闹一再爆发,这证明,尚不存在一种营养哲学!)是否有人收集过关于集体生活,比如修道院集体生活的经验呢?是否有人阐释过婚姻和友谊的辩证法呢?是否有人在思考学者、商人、艺术家、手工业者的生活习性呢?需要思考的东西,简直多如牛毛!凡是人们将其视为“生存条件”的东西,以及一切理性、激情和迷信,是否已经研究得很彻底了呢?仅仅研究人的本能欲望在不同的道德环境经历了哪些发展,以后还可能有哪些发展,这就够辛勤的学者忙乎的了,详细阐述这方面的观点,搜集史料,需要几代学者有计划的合作,同样,要证明各种道德环境的形成原因也必须这样做才行。
此外还有一项工作,即要指出这些原因的错处以及迄今的道德评价的整体本质。假定这些全部完成了,那么,最棘手的问题又突现出来了:科学是否有能力给人们指出行动的目标呢?然后还需进行实验。种种英雄行为将在实验中得到自我满足,这是一种长达数百年的实验,它将使历史上一切伟大业绩和献身精神相形见绌。科学尚未建成它那“独眼巨人大厦”,但是,这个时代终究会到来的。
8
没有意识到的道德。——
一个人能意识到自己的一切个性,尤其是当他在周围环境里显示出个性的时候;但个性也有另外的发展规律,就是说,人意识不到它,或者对它不甚了了。它过于细微,在细心的观察者眼前也藏而不露,好像躲在一片虚无后面似的。
这情形与爬行动物鳞片上的精细雕刻类似;倘若猜测这精细的雕刻是一种装饰或是一种武器,则大谬不然。我们只是借助显微镜——人造的锐眼——才发现了它,而其他动物没有这种锐眼!在它们看来,那鳞片上的雕刻便是装饰或武器了。
我们一些可视的道德,特别是那些我们相信已看见的道德在正常运行着;而不可视的道德——它对于我们来说既非装饰亦非武器——也在正常运行着。这种截然不同的运行连同各种线条、精巧雕刻也许能给一位拥有神奇显微镜的神明带来欢悦哩!比如,我们具备勤奋、事业心和机敏,这是众所周知的,此外,我们还极有可能具备另一种勤奋、事业心和机敏,然而,能察觉我们“爬行动物鳞片”的显微镜还没有发明啊!直觉的道德之友说:“好啊!他至少认为未被意识到的道德是可能的,有这,我们就够了!”——啊,你们这些知足的人呀!
9
我们的爆发。——
人类很早就具备许多东西,只因它们十分微弱,处于萌芽状态,故而无人察觉。然而经历很长一段时间,也许是几个世纪吧,这些东西突然在光天化日之下出现了:此刻,它们强大而成熟了。
有些时代、有些人似乎缺乏这样或那样的才能与道德,然而,只要假以时日,等到孙子和曾孙辈好了,人们就会把先辈们的内在本性表白于世,而先辈们当初对这内在本性竟茫然无知呢。也常常有儿子背叛父亲的,不过,在儿子有了儿子之后,他对自己的了解就更透彻了。
在我们内心,隐藏着花园、植物。再打一个比喻:我们无一例外,均为随时可能爆发的活火山。至于它何时爆发,当然无人知晓,即使亲爱的上帝也不可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