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美国和英国眼科医师资格考试的必备参考书,也是国际眼科医师考试的重要参考读物。全书分9章,将眼科的基础知识按照解剖学、组织胚胎学、遗传学、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生理学、药理学、免疫学、微生物感染及病理学等基础医学学科进行了系统整理和详细阐述,结合大量精美的示意图、组织学及电镜照片将基础知识和相关临床信息进行了综合讨论。第5版补充了生命科学的最新发展,如增加了在人类基因组计划基础上表观遗传学、功能基因组学、微生物组学和免疫学发生的革命性变化,以及解剖学和病理学在概念和诊断手段上的进步等,这些新知识推动着眼科学的深入发展。此外,本书还介绍了虫媒病毒感染及 COVID-19所致眼部病损。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2006年于德国汉诺威市Siloah医院学习交流,2008年西班牙巴塞罗那医学院交流访问;近年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20余篇,国外SCI文章4篇,获解放军总医院院级课题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一项(第二承研人)。目前主要从事乳腺癌的超声诊断及其相关基础研究。
目录
第1章 眼和眶的解剖 1
第一节 解剖术语 1
第二节 颅骨及眶 1
一、颅的整体特点 1
二、眶骨骼学 1
三、颅腔 7
第三节 眼的结构 11
一、眼的大体形态、大小和位置 11
二、角膜 11
三、巩膜 17
四、角膜缘与房水流出通道 18
五、虹膜 21
六、睫状体 24
七、晶状体和悬韧带 26
八、前房和后房 29
九、玻璃体 29
十、视网膜和视网膜色素上皮 30
十一、脉络膜 43
十二、视神经 46
第四节 眶内容物 50
一、简介 50
二、眶骨膜与眶纤维脂肪组织 50
三、眼外肌 51
四、眶血管 51
第五节 眼和眶相关的脑神经 56
一、功能概况 56
二、动眼神经(第Ⅲ对脑神经) 56
三、滑车神经(第Ⅳ对脑神经) 61
四、展神经(第Ⅵ对脑神经) 63
五、三叉神经(第Ⅴ对脑神经) 65
六、面神经(第Ⅶ对脑神经) 68
第六节 眼附属器 70
一、眼睑及其相邻的面部肌肉 70
二、眼睑 71
三、结膜 74
四、泪器 76
第七节 视路解剖 79
一、视神经颅内段 79
二、视交叉 79
三、视束 80
四、外侧膝状体 80
五、视放射(膝距束) 80
六、初级视皮质(17区) 81
七、次级视觉联合区(18区和19区) 82
八、额叶眼区 82
九、视路的视网膜区域定位和视路疾病 83
十、视路的血液供应 83
第2章 眼及其附属器的胚胎学和早期发育 90
第一节 简介 90
第二节 普通胚胎学 90
第三节 眼胚胎学概述 90
一、眼发育的基因调控 96
二、视区转录因子 96
第四节 神经嵴及中胚层衍生的眼周间充质 97
第五节 起源于神经上皮的神经视网膜
和视网膜色素上皮 99
一、神经视网膜的轴位 99
二、视网膜形态发生 99
三、黄斑和中央凹的发育 100
四、周边视网膜 100
五、视网膜血管的发育 100
六、视网膜色素上皮的发育 103
第六节 视神经和视盘发育 103
第七节 眼纤维外膜发育 104
一、巩膜的发育 104
二、角膜的发育 104
第八节 眼内容物发育 105
一、晶状体的发育 105
二、玻璃体和玻璃体血管系统的发育 105
第九节 葡萄膜发育 108
一、脉络膜 108
二、睫状体 108
三、虹膜 110
第十节 前房角及房水外流系统发育 110
第十一节 眼外肌发育 112
第3章 遗传学 115
第一节 染色体与细胞分裂 115
一、染色体 115
二、细胞分裂 115
第二节 分子遗传学(DNA 与基因) 117
一、基因如何工作:解码DNA 118
二、基因表达调控持续活跃,具有多种途径并受到环境的影响(表观遗传学) 118
第三节 染色体缺陷与基因突变 120
一、染色体结构异常 121
二、基因突变 121
第四节 临床遗传学 121
一、常染色体遗传 121
二、线粒体遗传病 122
三、多因素遗传 122
四、疾病相关性 123
第五节 群体遗传学 123
一、基因频率 123
二、遗传连锁和连锁分析 124
第六节 人类基因组:DNA分析 125
一、克隆 125
二、精炼技术:人类基因和突变的分子分析 125
三、聚合酶链反应 125
四、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 125
五、通过家系发现及追踪变异基因 127
第七节 分子生物学和临床医学 127
基因探针 127
第八节 分子与细胞生物学:调控细胞周期 127
一、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凋亡 128
二、基因治疗 128
三、基因、细胞分化和细胞治疗 129
四、基因编辑和修复 129
第九节 分子遗传学和眼科学 132
一、X染色体 134
二、视网膜色素变性 134
三、无脉络膜症 135
四、Norrie病 135
五、视网膜母细胞瘤 135
六、眼白化病 136
七、肌强直性营养不良 136
八、线粒体遗传 136
第4章 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 138
第一节 简介 138
生物组学(OMICS)新进展 138
第二节 细胞与组织 141
一、细胞 141
二、细胞外基质 155
第三节 影响眼功能的生物化学途径 168
一、糖代谢和组织糖基化 168
二、氧化/ 还原和自由基的生成 171
三、脂质和脂质过氧化作用 173
第四节 眼表 176
一、泪膜 176
二、结膜 180
三、眼睑 180
第五节 角膜和巩膜 181
一、角膜 181
二、巩膜 190
第六节 葡萄膜 191
一、虹膜 191
二、睫状体 191
三、脉络膜 195
第七节 房水动力学 196
一、房水由睫状体上皮分泌 197
二、房水分泌的神经调节和自主调节 197
三、眼房水外流 199
第八节 晶状体 201
一、晶状体透明性 201
二、晶状体代谢 208
三、晶状体的衰老和白内障的形成 209
第九节 玻璃体 211
一、玻璃体生理 211
二、玻璃体凝胶的理化性质 212
第十节 视网膜 214
一、神经视网膜高度有序的分层结构 214
二、视网膜的血流 216
三、光感受器 216
四、视网膜色素上皮 225
第十一节 视觉反应的神经化学 228
一、视网膜中的光化学反应 228
二、光感受器和内核层细胞之间的突触事件 233
第5章 视觉生理和视觉系统 243
第一节 简介 243
一、我是否有良好视力? 244
二、颜色感知 244
三、形状、结构、深度(及更多知觉)形成视觉 246
第二节 光检测和暗适应 246
一、可见光的极限 246
二、暗适应曲线和视网膜敏感度 247
三、两个小的刺激相加是否相当于一个大刺激 249
第三节 视力和对比敏感度 250
一、视力不仅仅是视锥细胞的功能体现 250
二、视力的局限和极限 251
三、对比敏感度 254
四、最佳矫正视力:外部因素的影响 255
第四节 视觉电生理学 257
一、光转导诱发电反应 257
二、视网膜细胞电生理 258
三、视网膜连接、环电路和神经递质 261
四、临床视觉电生理 266
五、闪烁刺激光 270
第五节 色觉 272
一、比色法和颜色分辨 272
二、不同的颜色有不同的亮度 272
三、颜色检测需要多种类型的光感受器 273
四、会聚、Young-Helmholz及Hering定律 274
五、色盲 277
第六节 视知觉 278
一、单眼视觉与双眼视觉 278
二、立体视觉和深度知觉 281
三、视网膜拮抗和优势眼 285
四、色彩的加工处理 286
五、形状检测 286
六、纹理分析和运动检测对深度知觉的作用 287
第七节 视觉系统的分工:分割和人脑连接组 288
一、影像学检查 289
二、巨细胞性和小细胞性通路及其功能分工 289
三、在构建感知图像时,纹状皮质和外纹状皮质之间的信息交换 290
四、V1区的分区加工处理 290
五、视皮质的结构是为实现分级神经处理还是功能特化 292
第八节 眼球运动生理学 295
一、眼球运动类型 295
二、眼球运动的控制 295
三、小脑 300
第6章 基础药理学和眼科药理学 307
第一节 简介 307
第二节 药动学:药物在体内的运输 307
一、基本概念 307
二、药物吸收 308
三、药物脂溶性决定药物的吸收 308
四、药物分布 309
五、药物代谢清除 309
六、代谢药物通过尿液和胆汁排泄 310
第三节 药效学:药物在体内的作用 311
第四节 药物-受体相互作用 311
一、离子通道 311
二、第二信使 311
三、钙是细胞活性的主要介导物 311
四、蛋白合成调节 312
第五节 眼科药理学:眼组织和细胞对药物的处理 313
一、眼部药物吸收机制 313
二、影响药物眼部给药的因素 313
第六节 眼科药物的给药方法 314
一、药物在结膜囊的停留 314
二、药物载体对给药的影响 315
三、新型眼部给药系统 316
四、基因治疗的药物递送系统 316
五、前房或玻璃体腔给药 316
六、可以穿透眼球组织的系统性给药 318
七、局部药物和防腐剂 318
第七节 重建泪膜 318
一、泪液替代物 318
二、黏液溶解 318
第八节 眼药和自主神经系统 318
一、副交感神经系统 319
二、交感神经系统 320
第九节 利用肾上腺素能系统控制眼压的临床研究 322
第十节 青光眼的非药物治疗方法 322
第十一节 组胺系统:在过敏反应期间
结膜的肥大细胞释放组胺 323
一、抗组胺药 323
二、色甘酸钠 323
第十二节 类花生酸类物质对眼部功能的影响 324
第十三节 血清素(5- 羟色胺):一种有效的神经递质 325
一、血清素受体亚类介导不同效应 325
二、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 325
第十四节 糖皮质激素 325
第十五节 免疫抑制剂:对抗眼部炎性疾病 326
生物制剂 326
第十六节 局部麻醉药:眼科检查和手术不可缺少的药品 328
一、局部麻醉药对膜兴奋性的影响 328
二、局部麻醉药的不良反应 329
第十七节 全身用药的眼部毒性 329
一、葡萄膜 329
二、光敏化作用 329
三、眼毒性药物 329
第7章 免疫学 331
第一节 简介 331
第二节 免疫系统概述 331
第三节 免疫系统的细胞和分子 334
一、骨髓系统和固有免疫 334
二、淋巴系统和获得性免疫 338
三、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没有明确界限 340
第四节 机体损伤的最初反应(固有免疫反应) 342
一、急性炎症反应 342
二、炎症的消退 349
三、慢性炎症 350
四、急性炎症的全身反应:急性期反应 351
第五节 适应性免疫和免疫记忆 352
一、抗原提呈细胞使抗原识别成为可能 352
二、T细胞通过克隆扩增与抗原进行
反应 352
三、T 细胞和B 细胞参与效应应答 352
四、机体如何处理细胞内抗原 353
第六节 效应机制 353
一、抗体 353
二、细胞因子是固有和适应性免疫反应中由细胞释放的效应成分 354
三、补体 358
四、组织损伤的细胞机制 362
第七节 免疫系统的结构 365
一、淋巴器官的功能解剖 365
二、黏膜免疫系统 367
三、免疫系统扮演警察角色 369
第八节 抗原识别 371
通过APC识别抗原 371
第九节 主要的组织相容系统 373
一、MHC抗原是什么,位于哪里 373
二、MHC基因在基因组中的角色 373
第十节 T细胞激活 374
一、TCR与抗原的结合 374
二、共刺激:需要其他分子帮助的抗原表达 378
第十一节 B细胞激活 381
一、抗原、B细胞、T细胞的功能 382
二、B细胞的分化 382
第十二节 免疫耐受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385
一、免疫耐受定义 385
二、免疫耐受位点 385
三、免疫耐受发生的机制 385
四、免疫耐受失败的结果 386
五、自身免疫性疾病 387
第十三节 过敏和快速超敏反应 388
一、变态反应、哮喘和眼部过敏性疾病 388
二、免疫球蛋白和辅助性T细胞 389
三、过敏性疾病的发病机制 390
四、肥大细胞的保护作用 390
第十四节 组织和器官移植 391
第十五节 肿瘤相关的免疫反应 392
第十六节 眼的免疫系统 393
一、眼和固有免疫系统 393
二、适应性免疫系统和眼的第一道防线 394
三、进展性眼表疾病 395
第8章 微生物感染眼病 404
第一节 简介 404
第二节 引起眼部感染的微生物来源 404
一、环境中的微生物 404
二、潜伏病毒 404
三、虫媒微生物导致的眼表感染 405
第三节 眼表的宿主防御机制及相关影响因素 405
一、物理屏障 405
二、上皮 405
三、角膜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 405
四、共生细菌 405
五、病原体识别受体和中性粒细胞聚集反应 407
六、Toll样受体(TLR) 407
七、NOD样受体 407
八、角膜接触镜成为微生物性角膜炎的主要危险因素 410
第四节 眼部病毒感染 411
一、DNA病毒 411
二、RNA病毒 412
三、虫媒病毒 414
四、病毒潜伏期 416
五、病毒性视网膜炎 417
第五节 眼部细菌感染 417
眼表和细菌感染 417
第六节 眼部真菌感染 420
第七节 原生动物引起的眼部疾病 422
第9章 病理学 429
第一节 简介 429
第二节 细胞与组织损伤 429
一、导致眼细胞和组织直接损伤的因素或条件 429
二、细胞死亡机制 432
第三节 愈合和修复 433
第四节 炎症 433
一、急性炎症导致何种改变 433
二、感染如何引起炎症 434
三、非感染性炎症 439
四、肉芽肿性炎症 439
五、非肉芽肿性炎症 439
六、自身免疫性疾病 440
第五节 代谢性疾病 442
一、糖尿病 442
二、甲状腺眼病 442
三、氨基酸代谢紊乱 443
第六节 老化、变性和营养不良 443
一、老化 443
二、变性 444
三、营养不良 451
第七节 肿瘤 454
一、 肿瘤发病机制 455
二、错构瘤 456
三、迷芽瘤 457
四、畸胎瘤 457
五、良性上皮性肿瘤 457
六、恶性上皮性肿瘤 457
七、恶性黑色素瘤 459
八、视网膜原发性恶变 463
九、来源于肌肉组织的肿瘤 465
十、血管性肿瘤 465
十一、其他结缔组织肿瘤 467
十二、淋巴肿瘤 467
十三、泪腺肿瘤 468
十四、转移性肿瘤 469
十五、误诊为肿瘤的疾病 470
附录 COVID-19与相关眼部改变 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