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依据其独创的学习共同体理论,总结其研究团队组织的日本学校支援经验以及世界各国访问得到的国际比较的事例,分析21世纪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应有的学习革命理论,并展望以后的未来学校教育的理想形态。
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回顾前期的学习变革。第二部分分析学习革新的相关理论与进一步学习改革的对策建议。第三部分介绍世界各国的学习革新的实践。作者试图描绘出未来社会的未来学校、未来教室与未来学习共同体的立体形象。
在未来的发展中,学习革命已然开始,教室与学校的形象也将发生改变。因此,必须创造新的社会、新的教育、新的学校和新的学习。
中文版序(节选)
自拙著《静悄悄的革命———创造活动、合作、反思的综合学习课程》 (中文版)2003年出版以来,中国建设学习共同体的学校改革一举发展并不断扩大,现今改革已迈入第二阶段,各地对于学习共同体的学校改 革兴趣高涨,高质量的学校改革实践再次在中国各地开展。自2004年以来,我每年都会走访中国各地的学校,细致地观察中国的课堂改革和学习创新情况。(过去二十年间)我访问了中国一半以上的省份和主要 地级市。中国教育改革虽然还无法与其经济发展的惊人速度比肩,但确实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不过,即使如此,教育发展仍还与经济及社会发展之间存在很大的时间滞后与速度落差。如何克服这一差距,如何推动 “21世纪型学校”和“21世纪型教与学”的创新,是实现中国儿童的现在 和未来福祉的紧迫课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真诚地希望中国教师能 够阅读这本展望“教室和学校的未来形象”并描述了“学习革命”的实践和理论的书。
本书收录了2020年4月至2024年6月期间我在日本国内的教育类杂志上撰写的文章。当下,世界各国教育正处在历史性转变的关键时期:既需面对世界百年未遇之变局的挑战,又要面向全新时代,抓住教育 改革与发展的绝佳机遇期。中国也不例外。
35年的时间里,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至今的“21世纪型的教与学”基于以下三个原理:(1)以教师为中心的同步教学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协同学习转型,(2)以“理解”为目的的课堂教学和学习向以“探究”为目的的课堂教学与学习转型,(3)以个体为单位的学习向以协同为单位的学习转型。就中国的教育现状而言,一些学校基于这三个原理成了世界一流的学校,但仍有许多学校由于经济发展与教育改革间的落差的影响,尚未摆脱“19世纪型的课堂环境”;由于竞争文化的束缚,尚未实现向“协同性文化”的转型,尚未实现“21世纪型学习”。加之外部环境严峻,年轻人就业困境越来越严重。“学习革命”是解决这一困境的优选之径,自然也是中国未来学校改革的迫切课题。中国学校的教师整体水平与质量不亚于世界上任何国家。现在最需要的是一张可以俯瞰改革的“航海图”及指明改革方向的“指南针”。本书就是以“为21世纪型学校改革和实践提供‘航海图’和‘指南针’”为初衷撰写而成。
序
本书是2007年出版的《比较教育研究:路径与方法》的第二版。本书的编者、作者和出版社对于第一版所受到的普遍欢迎感到由衷高兴。刊于学术杂志的25篇书评对本书赞赏有加。世界各大洲的比较教育课程也普遍采用本书作为主要参考书,本书已被翻译为中文、波斯文、法文、意大利文、日文、西班牙文出版,并在世界比较教育学会联合会(World Council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 Societies)的成员学会会议上广为推介。本书为不同语言和不同地区的比较教育对话和交流中做出了贡献。
第二版依然受益于这些对话与交流,我们对于第一版进行了全面更新和修订,特别是新增了“比较教育中的种族、阶层与性别”一章。考虑到全书篇幅不宜过长,我们精简了个别章节,但这些精简的章节仍然可以在第一版中查阅。
来自学生、学者和评论者的反馈显示,对于不同比较单位的讨论颇有价值。全书及其中一些章节从贝磊和托马斯(Bray and Thomas)1995年创立的比较模型立方体谈起,这一立方体强调从三个维度进行多层面比较分析的重要性。第一版和第二版都针对不断发展的比较教育领域,对比较分析的立方体框架进行了重新审视。广泛的讨论显示,这个比较立方体仍然具有价值,尽管如当初贝磊和托马斯所言,它不可能涵盖所有的比较教育研究,许多其他的比较路径也是可取的。
本书的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评论来自2011年莎尔塔娜(Sultana)的看法,他解释说他是作为比较教育硕士课程的负责人选用本书。长期以来他苦于难以找到非常合适的比较教育课程主要参考书,因为大多数比较教育的著作要么是以主题架构,要么是以区域或国别为主要章节,作为课程参考书不太适合。他认为本书迥然不同(第329页)。他特别欣赏第一部分的“分析框架”,第三部分的结论章节以及第二部分的比较单位部分。这一内容架构上的特点也同样受到其他读者好评(如 Kubow 2007; Langou?t 2011),因此第2版完整保留了本书的这些亮点。
本书第一版和第二版的作者都与香港大学比较教育研究中心具有某种学术联系。港大比较教育研究中心创建于1994年,如今在学界已声名远扬。源于中心所在的地理位置和文化空间,本书诸多章节都以东亚作为示例对象,同时也具有全球视野,不时囊括来自其他地区的事例。这也是特别吸引Sultana (2011, p.330)的地方,当然我们希望这种广泛的视野同样对其他读者具有吸引力。
比较教育领域生机勃勃,并时刻在发展演变。我们期望本书的第二版既能反映比较教育的学术活力,同时也为其蓬勃发展贡献些许智慧。
编者
(李梅 译)
佐藤学,1951 年生于广岛。教育学博士,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曾任三重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东京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教育学研究科科长、教育研究生院教授、学习院大学文学院教授。 美国教育学会名誉会员,美国全国教育科学院会员。曾任日本教育学会会长、日本学术会议第一部部长。长期致力于中日教育交流和在中国基础教育领域推进学习共同体改革实践工作,曾获第四“明远教育奖”( 海外中国教育研究杰出贡献奖)(2019年)。
目录
第一部分 21 世纪型学校:“教”与“学”的革命 / 1
第一章 新时代的学校革新 / 3
第二章 学习革命的指南针 / 9
第三章 从互相倾听关系到探究及协同:超越不利现实条件的制约 / 17
第四章 从冲绳岛最南端学校到北海道最北端学校 / 24
第五章 以探究和协同促进优质学习:通过探究对话进行小组学习 / 30
第六章 如何推进“魅力型学校”创建工作? / 37
第七章 学校改革的终极愿景设计:世上最难之事 / 44
第八章 学校改革的地区联合———川口市的事例 / 50
第九章 电脑可以提升学力吗? ———因 GIGA 学校构想而改变的教室风景 / 57
第十章 美术教育中的教学研究 / 68
第二部分 学习革命的理论与建议 / 81
第十一章 学习革命何以必要:21 世纪的教与学的新模式 / 83
第十二章 学习的环境与关系的革命 / 88
第十三章 哪种类型的小组学习更有效? / 94
第十四章 学习设计:共有学习与挑战学习 / 102
第十五章 实现真实性学习:探索教育知识的本质 / 107
第十六章 ICT 教育革命 / 116
第十七章 特殊教育改革 / 123
第十八章 学校改革:从“官僚组织”末端走向 “专家共同体” / 129
第三部分 学习革命的国际进展 / 135
第十九章 学校革新和教学改革的国际联合 / 137
第二十章 学习共同体的国际网络 / 143
第二十一章 国际合作的现在与未来 / 149
附 录 专著各章出处 / 157
后 记 / 161
译后记 / 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