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本书中,从个体伦理的阐释学视角出发,对一系列经典历史、戏剧、影视作品做了全新的解读,诸如司马迁笔下的《金縢》故事、汤显祖的《牡丹亭》、经典跨文化戏剧《图兰朵》,以及包括《赵氏孤儿案》《情书》《她》《萨勒姆的女巫》等经典高分影视戏剧作品,实践了一种比较成熟的文艺批评的个体伦理路径。
李光柱(1986-),男,山东泰安人,哲学博士。曾先后求学于西安外国语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大学。目前主要从事戏剧影视美学研究。现任教于东华理工大学文法与艺术学院。
目录
上编 个体伦理的三个维度
个体伦理与历史书写:司马迁的《金縢》
一、叙事时间:简本的“三一律” 003
二、叙事意图:《鲁》本的春秋笔法 006
三、表层叙事与深层叙事:喜剧或悲剧 010
四、周公、孔子、司马迁的个体伦理 018
五、藏书 022
附:《金縢》简本、今传本、《鲁》本叙事段落对照表 024
附论1:周人的“光明崇拜”与周公的“透明无瑕” 027
附论2:《国语·鲁语》与孔子思想的“第二次启航” 032
个体伦理与戏剧反讽:《牡丹亭》绎读
一、杜丽娘的伦理身份危机 044
二、陈最良的佯谬 046
三、后花园的“去伦理化” 048
四、杜丽娘之死 050
五、胡判官的秘密 052
六、杜丽娘还魂 055
七、人间大梦 057
附:杜丽娘故事通俗话本、文言小说叙事段落对照表(附按语) 060
补论:《牡丹亭》若干问题小议 067
· Ⅴ ·
个体伦理与世界主义:《图兰朵》新解―― 兼与《牡丹亭》比较
一、个体伦理与个体联合:戈齐《杜兰朵》剧本绎读 079
二、人物及其主题:《牡丹亭》与《图兰朵》比较 084
三、个体伦理与世界主义 093
附论:从戏剧到电影:《图兰朵》多版本改编比较 095
下编 影视中的个体伦理
人的审美重构:《最后的尼安德特人》
一、第一场景:人何以为人 113
二、镜像召唤:返乡的渴望 114
三、死者的馈赠:生死二重奏 115
四、俄耳甫斯主题的若干变奏 116
五、洞穴中的哈姆雷特 119
六、毁灭—结合—重生 121
爱欲与理性:《赵氏孤儿案》
一、国君:政治孤儿的焦虑 125
二、屠岸贾:错置的爱欲 129
三、程婴:助产士的智慧 132
四、国君与赵氏孤儿:哈姆雷特主题的两个变体 137
五、程婴的悲剧 139
附论:孤儿政治——从晋献公到秦始皇 140
· Ⅵ ·
死而复生:《情书》与岩井美学
一、第一场景:死者—殉情—恶作剧 197
二、女儿节人偶:生者—生命—仪式 198
三、症状:重返弗洛伊德 200
四、生命感觉:重构弗洛伊德 202
续论:《你好,之华》与《四月物语》 205
叙事与生命感觉:《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一、中间场景—叙事时空—戏剧拓扑学 208
二、“福音书”—讲故事—信仰 210
三、《柏林苍穹下》——生活世界——成为人 211
续论:洞穴——永生者的归宿 214
人工智能美学与未来人类的伦理状况:《她》的影像绎读
一、情感替身 218
二、直觉体 220
三、身体感受 223
四、爱成肉身与机器人最终定律 225
五、怀疑与偏见 231
六、和解与上升 233
七、向着自身的消失 235
附论:《她》与《小王子》主题比较 239
后窗与前门:韩剧中的爱情
一、后窗式爱情:《邻家花美男》 243
· Ⅶ ·
二、爱情作为技艺:《爱的剪刀石头布》 246
公民精神:《长夜》与《萨勒姆的女巫》
一、嫂子的拯救:话剧《长夜》 251
二、阿瑟·米勒的“萨勒姆时刻” 255
参考文献
后 记
· 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