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包括上、下两篇共11章。上篇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从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与适宜性分区,到资源环境承载力分类评价与限制性分类、社会经济适应性评价与适应性分等,再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与警示性分级,从技术方法到实际应用,完成丝绸之路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下篇资源环境承载力系统集成,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与系统集成平台,研发资源环境承载力分类评价与综合评价系统、国别报告编制与更新系统和成果集成与可视化系统,实现了丝绸之路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国别评价及国别报告编制与更新。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1995.09—1999.08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生/理学博士
1985.09—1988.08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研究生/理学硕士
1980.09—1984.07兰州大学 大学本科/理学学士1988-1999 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
1990-1994 土地资源与遥感应用研究室助理研究员
1994-1998 土地资源研究室副研究员
1998-1999 国土资源综合研究中心研究员
1998-1999 综考会主任助理兼科研财务处处长
2000-2024(至今)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000.1-2004.6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基地研究员
2000.6-2004.6 陆地表层系统与资源环境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兼区域资源与环境综合研究室主任
2004.6-2009.5 担任资源科学研究中心主任、首席研究员
2006.5-2012.4 担任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2012.4-2014.3 担任所长助理、所长特别助理
2014.3-2024 担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所长获国家科技攻关优秀成果奖等多项(1)“美丽乡村建设的湖州模式”获第11届梁希林业科技进步一等奖(主要完成人,获奖者,2020)
(2)“中国边境地区人口与发展研究”获2016年中国人口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论文,主要完成人,获奖者,2016)
(3)“中国人口分布适宜度研究”获2014年中国人口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著作,主要完成人,获奖者,2014)
(4)“京津冀都市圈区域综合规划研究”获2009年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主要完成人,获奖者,2011年)
(5)“区域人文社会和谐发展机制与对策研究”获云南省第13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主要完成人、获奖者,2009)
(6)“资源枯竭型城市人口与发展问题研究”获全国人口与计划生育软科学奖一等奖(主要完成人、获奖者,2006)
(7)“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获全国人口与计划生育软科学奖特等奖(主要完成人、获奖者,2006)
(8)获国家科技部、国家财政部、国家计委和国家经贸委颁发的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先进个人(个人奖,2001)
(9)“不同类型区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优化模式与技术体系的集成”获国家科技部、国家财政部、国家计委和国家经贸委颁发的国家“九
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 立项背景与科学意义 3
1.1.1 国家战略需求 3
1.1.2 科学发展需要 5
1.1.3 项目科学意义 8
1.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9
1.2.1 课题研究思路 10
1.2.2 专题技术路线 15
1.3 研究内容与著作框架 23
1.3.1 子专题研究内容与专题设置 24
1.3.2 著作框架与章节安排 26
1.4 研究进展与主要成果 26
1.4.1 建立由分类到综合的资源环境承载指数模型 27
1.4.2 研发资源环境承载力系统集成平台与综合评价系统 27
1.4.3 完成绿色丝绸之路资源环境承载力分类评价与限制性分类 28
1.4.4 完成绿色丝绸之路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与警示性分级 29
上篇 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
第2章 丝路共建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方法 33
2.1 研究思路与技术流程 35
2.1.1 总体思路与研究框架 35
2.1.2 技术路线与工作流程 36
2.2 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与适宜性分区 37
2.2.1 地形起伏度与地形适宜性 38
2.2.2 温湿指数与气候适宜性 38
2.2.3 水文指数与水文适宜性 39
2.2.4 地被指数与地被适宜性 39
2.2.5 人居环境适宜指数与适宜性分区 40
2.3 资源环境限制性评价与限制性分类 41
2.3.1 土地资源承载力与承载状态 41
2.3.2 水资源承载力与承载状态 42
2.3.3 生态承载力与承载状态 44
2.4 社会经济适应性评价与适应性分等 45
2.4.1 人类发展指数与人类发展水平 45
2.4.2 交通通达指数与交通通达水平 46
2.4.3 城市化指数与城市化水平 47
2.4.4 社会经济适应指数与适应性分等 48
2.5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 48
2.5.1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模型 49
2.5.2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警示性分级 49
第3章 丝路共建地区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与适宜性分区 51
3.1 基于地形起伏度的地形适宜性评价与分区 54
3.1.1 地形高度适宜地区 54
3.1.2 地形比较适宜地区 56
3.1.3 地形一般适宜地区 56
3.1.4 地形临界适宜地区 57
3.1.5 地形不适宜地区 58
3.2 基于温湿指数的人居环境气候适宜性评价与分区 59
3.2.1 气候高度适宜地区 59
3.2.2 气候比较适宜地区 60
3.2.3 气候一般适宜地区 61
3.2.4 气候临界适宜地区 62
3.2.5 气候不适宜地区 63
3.3 基于水文指数的人居环境水文适宜性评价与分区 63
3.3.1 水文高度适宜地区 64
3.3.2 水文比较适宜地区 65
3.3.3 水文一般适宜地区 66
3.3.4 水文临界适宜地区 66
3.3.5 水文不适宜地区 67
3.4 基于地被指数的人居环境地被适宜性评价与分区 68
3.4.1 地被高度适宜地区 68
3.4.2 地被比较适宜地区 69
3.4.3 地被一般适宜地区 70
3.4.4 地被临界适宜地区 71
3.4.5 地被不适宜地区 71
3.5 基于人居环境指数的人居环境适宜性综合评价与分区 72
3.5.1 人居环境不适宜地区的限制性 73
3.5.2 人居环境永久不适宜地区 75
3.5.3 人居环境条件不适宜地区 76
3.5.4 人居环境临界适宜地区的适宜性与限制性 78
3.5.5 人居环境限制性临界适宜地区 79
3.5.6 人居环境适宜性临界适宜地区 81
3.5.7 人居环境适宜地区的适宜性 82
3.5.8 人居环境一般适宜地区 83
3.5.9 人居环境比较适宜地区 85
3.5.10 人居环境高度适宜地区 86
第4章 丝路共建地区资源环境限制性评价与限制性分类 89
4.1 土地资源承载力与承载状态 91
4.1.1 整体水平 91
4.1.2 地区尺度 93
4.1.3 国家格局 96
4.1.4 基本结论与适应策略 100
4.2 水资源承载力与承载状态 102
4.2.1 整体水平 102
4.2.2 地区尺度 103
4.2.3 基本结论与适应策略 109
4.3 生态承载力与承载状态 110
4.3.1 整体水平 111
4.3.2 地区尺度 113
4.3.3 国家格局 116
4.3.4 基本结论与适应策略 122
第5章 丝路共建地区社会经济适应性评价与适应性分等 125
5.1 人类发展水平评价 127
5.1.1 人类发展基础 127
5.1.2 人类发展水平 135
5.2 城市化水平评价 137
5.2.1 城市化基础 137
5.2.2 城市化水平 142
5.3 交通通达水平评价 144
5.3.1 交通通达基础 145
5.3.2 交通通达水平 149
5.4 社会经济适应性综合评价 151
5.4.1 整体水平 151
5.4.2 地域差异 152
5.4.3 国家尺度 153
第6章 丝路共建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限制性分类与警示性分级 159
6.1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定量评价与限制性分类 161
6.1.1 整体水平 162
6.1.2 地区尺度 163
6.1.3 国别差异 165
6.2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与警示性分级 174
6.2.1 整体水平 175
6.2.2 地区尺度 175
6.2.3 国别差异 178
6.3 基本结论与适应策略 187
6.3.1 基本结论 187
6.3.2 适应策略 188
下篇 资源环境承载力系统集成
第7章 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与系统集成平台 193
7.1 平台概述 195
7.2 平台逻辑框架 196
7.3 平台技术架构 198
7.4 平台组成 198
7.4.1 基础图件与数据集成系统 199
7.4.2 承载力分类评价与综合评价系统 200
7.4.3 国别报告编制与更新系统 200
7.4.4 成果集成与可视化系统 202
7.5 小结 202
第8章 资源环境承载力基础图件与数据集成系统 205
8.1 系统概况 207
8.2 系统框架 207
8.2.1 系统总体架构 207
8.2.2 系统数据架构 208
8.3 系统技术架构 209
8.4 数据库建设 210
8.4.1 数据库设计 210
8.4.2 数据收集与处理 214
8.4.3 数据入库 215
8.4.4 数据库成果 216
8.5 系统主要功能 217
8.5.1 地图操作 217
8.5.2 图层管理 218
8.5.3 数据查询 220
8.5.4 数据管理 221
8.5.5 专题分析 221
第9章 资源环境承载力分类评价与综合评价系统 225
9.1 系统概述 227
9.2 系统需求 228
9.2.1 用户需求 228
9.2.2 数据需求 228
9.2.3 系统功能需求 229
9.3 系统总体框架 231
9.3.1 建设原则 231
9.3.2 技术框架 233
9.3.3 业务流程 235
9.4 系统建设 236
9.4.1 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子系统建设 236
9.4.2 资源环境承载力限制性评价子系统建设 236
9.4.3 社会经济发展适应性评价子系统建设 237
9.4.4 资源环境承载状态综合评价子系统建设 238
9.5 系统实践与应用 239
9.5.1 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 241
9.5.2 资源环境承载力限制性评价 243
9.5.3 社会经济发展适应性评价 249
9.5.4 资源环境承载状态综合评价 251
第10章 资源环境承载力国别报告编制与更新系统 253
10.1 系统概况 255
10.2 建设内容 255
10.2.1 资源环境承载力国别报告业务化流程设计 255
10.2.2 资源环境承载力国别报告模板库构建 256
10.2.3 国别报告编制与更新系统设计和功能实现 256
10.3 建设思路 256
10.3.1 建设原则 256
10.3.2 技术框架 257
10.3.3 业务流程 257
10.3.4 技术方法 259
10.4 数据资源建设 260
10.4.1 数据集成接入 260
10.4.2 数据整合处理 260
10.4.3 数据资源结构设计 262
10.5 国别报告模板库构建 263
10.5.1 模板库结构设计 263
10.5.2 文档模板库设计 264
10.5.3 报表模板库设计 266
10.5.4 地图模板库设计 267
10.6 国别报告编制与更新系统建设 268
10.6.1 国别报告模板管理子系统 269
10.6.2 国别报告编制子系统 271
10.6.3 国别报告更新子系统 272
10.7 应用成效 274
10.7.1 应用目标 274
10.7.2 应用方案 275
10.7.3 应用效果 275
第11章 资源环境承载力成果集成与可视化系统 277
11.1 系统概述 279
11.2 系统逻辑框架 279
11.3 成果组成与处理 280
11.3.1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成果数据 280
11.3.2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专题图件 281
11.3.3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学术成果 281
11.3.4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国别成果 282
11.4 系统主要功能 283
11.4.1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成果可视化 283
11.4.2 资源环境承载力专题图件预览 285
11.4.3 资源环境承载力学术成果检索 288
11.4.4 重点国家资源环境承载力成果可视化 291
参考文献 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