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收录学术文章32篇,一部分文章来自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考古遗址与出土文物保护专业委员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筹)携手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科技保护专项基金共同组织的文物保护“优青学术论文”计划一2021年度“遗址保护与利用方向”所遴选的建筑遗址保护、国外石质建筑保护、墓葬保护、出土文物保护、石质文物保护、遗址研究、考古科技、保护规划、展示利用、预防性保护等方向的“优青学术论文”,代表着新时代青年学者的风采;另一部分文章来自于文博行业专家学者的专业论文,涉及考古遗址保护的理念、理论与方法,技术与实践,预防性与数字化保护以及遗产管理与活化利用等方面。这些学术文章为广大读者尤其是考古遗址保护、预防性保护、信息化、活化利用等方面的相关专家学者和爱好者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文物保护工程典型案例(第一辑)》获得2006年度全国文博考古十佳图书;《古遗址展示利用建设项目文物影响评估(CHIA)体系研究》入选2014年国家文物局优青研究计划;《广西合浦汉墓群保护总体规划》获得2018年中国考古学会文化遗产保护金尊奖。
目录
理念、理论与方法
新时代文物考古新思考 杜金鹏(3)
大遗址考古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张治强 张晖(8)
城市化进程中大遗址的保护与利用 王守功(12)
相融共生 行稳致远——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助力乡村振兴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考古遗址公园调研课题组(24)
论考古勘探在文物保护规划编制中的作用 于龙成 皮宇飞(37)
遗址公园规划编制的真实性与完整性问题——以楚都纪南城遗址公园规划编制为例 王红星(47)
考古遗址系统性展示与阐释方法初探 刘 剑(58)
基于保护展示的乡村大遗址可持续发展实践——以走马岭遗址为例 陈飞 别丽君(76)
国外考古遗址展示的多种形式及其影响评估 白露 周双林(85)
技术与实践
圆明园澹怀堂遗址夯土病害分析及加固研究 张涛 刘振东 王菊琳(103)
湖北九连墩车马坑保护 陈子繁 周松峦(117)
黄梅南北山古道遗产价值及保护研究 王慧 郝瀚 王静(128)
富阳泗洲宋代造纸遗址的科学研究 龚钰轩 李程浩 施梦以 龚德才(136)
天津张湾2 号古船保护修复 吴昌雄(149)
不同风化程度砂岩的盐风化试验研究 洪 杰 彭宁波 董 云 黄继忠(158)
静态热机械分析(TMA)方法测定考古木材线膨胀系数 秦振芳 吴梦若 韩向娜 韩刘杨(171)
高度风化石质古建筑加固修复研究——以意大利威尼斯拿撒勒圣玛利亚教堂正立面修缮为例 曹颐戬 Mara Camaiti 王聪 冯万前(177)
预防性与数字化保护
挑战、机遇与思考——全球气候变化下的不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 滕磊 蔡禹权(193)
不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保护的发展困境与路径探索 吴育华(199)
关于中国文物数字化相关问题的初步思考 李志荣(207)
古遗址预防性保护监测信息系统设计初探——以南京大报恩寺遗址为例 张金玥(210)
Logistic预测模型在遗址勘探和保护中的应用——以辽西红山文化分布区为例 曲宇蒙(224)
基于GIS 的二十四块石遗址建筑保护研究 夏月亮(238)
文安驿城墙遗址结构特征及安全性评估分析 雷繁 杨辉 张磊(246)
遗产管理与活化利用
讲好中国故事 助力联合申遗——建设“万里茶道——中国文物主题游径” 王风竹(261)
基于建筑考古复原研究的建筑遗址展示体系初探 顾国权 徐怡涛(271)
新疆长城资源保护利用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 杨静 葛忍 张耀春 罗川(283)
让文物在保护与利用中“活”起来——以青州南阳城城墙的保护展示工程为例 苏媛(292)
科技赋能 遗址再现——南越国宫署遗址保护与活化利用实践 潘洁 王志华 詹小赛 袁萌(300)
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模式优化路径研究 刘卫红 程宿钱(313)
“推开一扇看不见的宫门”——南宋德寿宫遗址保护与展示实践启示 卢远征 张喆 张雅楠 孟超 曹守一(326)
遗址保护展示中的玻璃罩棚刍议 滕磊(339)
后记(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