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价:68 元
丛书名: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精学导读(第三辑)
- 作者:顾海良
- 出版时间:2025/7/1
- ISBN:9787030824318
- 出 版 社:科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A811.22
- 页码:270
- 纸张:
- 版次:1
- 开本:B5
-
商品库位:
本书所指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手稿,是指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和《政治经济学批判(1861—1863年手稿)》这两部手稿。全书在阐明这两部手稿的历史地位、突出作用、主要内容、体系结构的基础上,重点对这两部手稿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思想精髓作出了讲解。同时,本书还深刻挖掘了这两部手稿在新时代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1978年2月至1982年2月在安徽大学经济学系本科学习;
1982年2月至1984年12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系学习。1975年09月至1978年02月,任安徽省和县毛巷学校教师、校长;
1984年12月至1996年02月,任中国人民大学马列所教师、副所长、所长;
1996年02月至1998年07月,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
1998年07月至2002年02月,任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司长;
2001年12月至2002年08月,任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主持党委工作);
2002年08月至2008年11月,任武汉大学党委书记(副部长级);
2008年11月至2010年12月,任武汉大学校长(副部长级);
2010年12月,任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级);
2011年1月6日,任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院长 。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代表作有:《马克思“不惑之年”的思考》(1994年获北京市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中青年优秀科研成果奖)、《邓小平的经济思想》(获第二届普通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世界市场全书》(1996年获中国图书奖)、《画说〈资本论〉》(1996年获“五个一工程”奖)、《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与现实》(2006年获第四届普通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2007年获第五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一等奖)、《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当代视界》(2006年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2007年获第一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提名奖)、《20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从十四大到十六大: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等。2002年4月当选为湖北省第八次党代会代表,2003年3月当选为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2007年4月当选为湖北省第九次党代会代表,2007年6月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2008年2月当选为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兼任的学术职务主要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理论经济学组成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全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会长、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全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会长、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
目录
第一章 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历史档案
—《政治经济学批判》手稿的理论地位和学理意蕴 1
一、《政治经济学批判》手稿的命名及其理论地位 2
二、《政治经济学批判》“结构”的学理探析 7
三、《政治经济学批判》手稿独立的科学价值 13
四、《政治经济学批判》手稿与《资本论》体系结构的关系 19
第二章 马克思经济学进程的思想驿站—《57—58年手稿》 25
一、自1843年之后15年间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结晶 26
二、马克思经济思想发展的三个重大转折 30
三、“货币章”实现的劳动价值论的科学革命 35
四、“资本章”奠定的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基础 40
五、《57—58年手稿》对探寻马克思整体思想的重大意义 49
六、《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中文本对《57—58年手稿》摘选内容的评价 54
第三章 劳动“主体—客体”关系与人的发展形式和所有制历史形态的探讨 59
一、对交换关系中主体、客体和中介三个要素规定的探索 60
二、关于人的发展的三大形式理论挈要 65
三、关于客体所有和占有关系三大历史形态的理论精微 70
四、《资本论》对劳动“主体—客体”关系的总体探索及其意义 75
第四章 对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 81
一、提出问题的特殊的理论视角和理论思路 82
二、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研究的视角和理论思路 84
三、亚细亚的、古代的、日耳曼的所有制形式的比较研究 89
四、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的思考 101
五、马克思晚年对社会经济形态演进序列的重新表述 109
第五章 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历史路标”—《61—63年手稿》 114
一、《61—63年手稿》在马克思经济思想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114
二、对资本和剩余价值本质及其关系的探索 118
三、对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从属与实际从属关系的研究 121
四、对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理论的探索 123
五、对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研究 126
六、对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的研究 129
七、对资本积累和经济危机理论的探索 133
第六章 对经济思想学派的评论和分析及其意义 138
一、马克思对经济思想学派的最初认识与评论 139
二、《57—58年手稿》对经济思想学派的分析 144
三、《61—63年手稿》对经济思想学派的探讨 151
四、《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二版跋”对经济思想学派的分析 156
第七章 经济思想史研究的两种形式及其意义 162
一、政治经济学方法的“两条道路”与经济思想史的两种形式 162
二、《剩余价值理论》与“自行批判”的经济思想史形式的呈现 167
三、“《批判史》论述”与“历史路标”的经济思想史形式的呈现 173
四、马克思关于经济思想史的两种形式的内涵及其意义 179
五、恩格斯对《剩余价值理论》与《资本论》第四卷关系的理解 182
第八章 科学技术进步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理论 189
一、科学技术问题研究的政治经济学意义 189
二、科学技术、生产力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192
三、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变化 195
四、科技革命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趋势 199
五、未来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发展及其特征 204
第九章 未来社会与人的现实联系和观念联系的全面性 212
一、对未来社会产生的物质前提的思考 213
二、科学发展趋势与未来社会利用形式 219
三、对未来社会所有制理论的探索 223
四、时间节约规律与社会劳动时间的有计划分配 230
五、人的现实联系和观念联系的全面性 235
第十章 《政治经济学批判》手稿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创新性发展 242
一、科学技术生产力理论在新时期和新时代的探索与创新 242
二、马克思社会发展思想在新发展理念中的创新性探索 246
三、马克思生产力和劳动过程理论在新质生产力中的创新性发展 252
四、资本理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问题的研究 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