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讲述了一个与能源、经济和国家安全等密切相关的、天然存在的最重的元素“铀”的科学故事。书中追溯了一大批伟大科学家如费米、迈特纳、海森堡、哈恩、居里夫妇和女儿、玻尔等的科学探秘之路,讲述了那些为铀而战的科学家们艰苦的奋斗、面对的挑战、取得的胜利以及发生在他们之间的科学博弈。正是他们开创性的研究促成了原子核裂变和链式反应的发现,这是核能发电和核武器应用的两个基本要素。然而,科学家的成果被政治所利用,导致了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爆炸,影响了其后40多年的冷战历史以及我们现在所处的核时代——一个既要面对核武器扩散和核力量扩张,又必须利用核能应对全球变暖的极具挑战的时代。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20世纪80年代赴德国留学,1991年获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博士学位。曾在西班牙马德里自治大学做博士后,1994起先后在美国Drexel大学,田纳西大学,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圣母大学工作,并兼任密西根州立大学客座教授。2007年被上海交通大学聘为物理系教授及原子核物理学科带头人,现任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系特聘教授、核天体物理中心共同主任,并任美国田纳西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科学院兰州近代物理所兼职教授及博士生导师、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科院《科学通报》编委会委员。2009年获上海浦江人才计划基金。原子核物理参与创立了原子核投影壳模型并在近十年来独立发展了该模型,使该模型在原子核高自旋运动、高K同质异能态、原子核超形变,超重元素结构,核天体物理,弱相互作用等研究领域发挥了重要应用。近年来致力于推动核物理和天体物理的交叉研究,以及凝聚态物理中的多体问题研究。发表过170余篇国际SCI文章,特别是在《Nature》,《Nature Physics》,《Physical Review Letters》,《Physics Letters B》等刊物上发表了许多有影响力的学术文章。其中在超重元素的K-同质异能态的研究中得到了重要结果,曾作为唯一的一个理论作者与欧洲多个国家实验室合作的工作发表在《自然》杂志上。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系特聘教授、博导、原子核物理学科带头人;核天体物理中心共同主任;美国田纳西大学兼职教授。“上海浦江人才计划”获得者;“吴有训奖”获得者。
目录
引言 那刺眼的闪光 1
1 物理和铀 7
2 探秘原子核之路 19
3 莉泽迈特纳 37
4 迈特纳和哈恩的发现 48
5 恩里科费米 64
6 罗马实验 82
7 多事的1938 年 94
8 1938年圣诞 102
9 海森堡其人 115
10 链式反应 127
11 纳粹核计划 137
12 哥本哈根 151
13 成功的那一刻 163
14 制造原子弹 175
15 投放原子弹的决策 197
16 来自间谍行动的证据 213
17 冷战 225
18 铀的未来 235
索引 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