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观测技术规范 第四卷 地球物理与地表动力灾害
定 价:498 元
- 作者:崔鹏
- 出版时间:2025/5/1
- ISBN:9787030819628
- 出 版 社:科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N24-65,P3-65,P694-65
- 页码:644
- 纸张:
- 版次:1
- 开本:B5
-
商品库位:
开展长期的、规范化的科学观测是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首要任务,也是获取高质量科学数据和开展联网研究的基础与保障。本系列规范以国家战略需求和长期生态学研究为导向,指出了地球物理与地表动力灾害领域野外站观测技术规范的基本任务与内容,提出了野外站长期观测与专项观测相结合的技术体系,明确了本领域不同类型野外站的观测指标体系、观测技术方法和观测场地建设要求,制定了明确的数据汇交与管理要求,以保证观测数据的长期性、稳定性和可比性,从而推动开展全国和区域尺度的联网观测与研究。本系列规范适用于指导地球物理与地表动力灾害领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及相关行业部门野外站开展观测研究工作。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1987/03–1990/05,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专业,博士,导师:关君蔚
1982/09–1985/07,中国科学院、成都地理研究所,自然地理专业,硕士,导师:唐邦兴
1978/09–1982/07,西北大学,自然地理专业,学士1994年12月至今,中科院成都山地所研究员
2005年9月至2014年2月,中科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主任(其间:2013年12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4年2月至2015年1月,中科院成都山地所副所长、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主任;
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中科院成都山地所副所长
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中科院成都山地所学术副所长
2017年5月至今,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自然灾害研究中心主任
2019年2月至今,中国-巴基斯坦地球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山地灾害Asian Network on Debris Flow秘书长,2010年8月至今;
中国水利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2020年12月至今
川藏铁路专家咨询委员委员,总体组副组长,2019年4月至今
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2019年4月至今;
中国科学探险协会第六届理事会主席(任期4年),2019年12月20日至今
前 言
引 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观测任务与内容
4.1 观测任务
4.2 观测内容
5 观测指标体系
5.1 重力观测指标体系
5.2 电磁观测指标体系
5.3 地震动观测指标体系
5.4 形变观测指标体系
5.5 地下流体观测指标体系
6 观测场地布设与观测站建设
6.1 观测场地选取和观测站建设基本原则和要求
6.1.1 观测场地选取基本原则
6.1.2 观测室及装置基本要求
6.1.3 观测站资料归档
6.2 长期观测场地布设与观测站建设
6.2.1 连续和绝对重力观测场地与观测站
6.2.2 电磁观测场地与观测站
6.2.3 地震动观测场地与观测站
6.2.4 形变观测场地与观测站
6.3 专项观测场地及站网布设
6.3.1 相对重力联测网
6.3.2 流动地磁观测网
6.3.3 大地电磁复测网
6.3.4 跨断层形变观测网
6.3.5 地下流体观测站
7 观测技术方法
7.1 长期观测指标的观测方法
7.1.1 重力场观测
7.1.2 电磁场观测
7.1.3 地震动观测
7.1.4 形变场观测
7.2 专项观测指标的观测方法
7.2.1 地球物理场观测
7.2.2 地下流体观测
8 数据质量管理
8.1 数据质量控制
8.1.1 观测场地的维护
8.1.2 仪器工作状态检核和标校
8.1.3 异常记录和核实
8.1.4 数据归档和备份
8.2 数据质量评估
8.2.1 数据完整性、有效性指标
8.2.2 数据准确性指标
8.2.3 数据一致性指标
9 数据汇交
9.1 数据汇交原则
9.2 数据汇交流程
9.3 数据共享与发布
10 保障措施
10.1 人员保障
10.2 设备保障
10.3 技术保障
附 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