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编写团队由高校具有丰富理论教学经验的教师和工程单位具有高水平实践经历的专家组成。从航空发动机及其研制中对测试的要求出发,结合测试基础理论和现代测试技术发展,系统介绍智能测试技术。其中理论部分由教师主要负责,介绍智能测试相关的误差、传感和自动测试理论,工程实例部分由工程单位专家主要负责,讲述发动机研制和机载智能测试系统实例。编写中注重基础理论与技术发展相结合,理论与工程实际应用相结合。适应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要求,强化解决问题的系统观点,提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2001年9月 - 2005年7月 西北工业大学,获学士学位。
2005年9月 - 2009年7月 西北工业大学,获博士学位。
2009年9月 - 2010年6月 西北工业大学,博士后。
2010年9月 - 2012年10月 德国斯图加特大学 洪堡学者。2012年10月 - 2015年5月 西北工业大学动力与能源学院,副教授。
2015年5月 – 至今 西北工业大学动力与能源学院,教授。
2018年5月 – 2024年1月 西北工业大学动力与能源学院,副院长
2024年1月 – 至今 西北工业大学动力与能源学院,院长西北工业大学动力与能源学院院长;陕西省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科技委“气动燃烧与传热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航空学会动力分会燃烧与传热传质专业委员;中国空天动力联合会发动机热管理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航空发动机》学术期刊副主编;《推进技术》、《航空动力学报》编委会委员;中国航发四川燃气涡轮研究院专业副总师;陕西省航空动力系统热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虚拟教研室执行主任;陕西省创新驱动共同体理事会理事
1. 绪论
1.1测试和智能测试
1.1.1测试系统的构成
1.1.2测试的质量指标
1.1.3智能测试的特征
1.2测试系统的静态特性
1.2.1测量误差和不确定度
1.2.2间接测量的误差分析
1.2.3误差的综合
1.3测试系统的动态特性
1.3.1频率响应函数
1.3.2一阶系统的特性
1.3.3二阶系统的特性
2. 航空动力系统传感技术
2.1温度测量
2.1.1温标
2.1.2热电偶温度计
2.1.3热电阻温度计
2.1.4其他测温方式
2.1.5温度探针
2.2压力测量
2.2.1稳态压力指示仪表
2.2.2压力传感器和变送器
2.2.3压力探针
2.2.4压力和差压的校验
2.3流量测量
2.3.1速度式流量测量
2.3.2差压式流量测量
2.3.3质量流量测量
2.3.4其他流量测量方式
2.4应变测量
2.4.1电阻应变计和应变仪
2.4.2非常温条件下应变测量
2.4.3旋转条件下应变测量
2.4.4振动应力测量
2.5振动测量
2.5.1振动传感器
2.5.2激振器
2.5.3频率和振型测试
2.5.4旋转件的振动测量
3. 人工智能技术
3.1人工智能的内涵与外延
3.1.1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
3.1.2人工智能主流学派
3.1.3人工智能的前沿
3.2智能优化计算
3.2.1优化问题和优化算法分类
3.2.2遗传算法
3.2.3蚁群算法
3.2.4粒子群优化算法
3.3神经网络
3.3.1神经网络模型
3.3.2神经网络算法
3.3.3深度学习
3.4机器学习
3.4.1机器学习的基本概念
3.4.2机器学习的主要策略
3.4.3机器学习算法
4. 智能传感技术
4.1智能传感与传统传感
4.1.1传感技术的发展
4.1.2智能传感的功能和特点
4.2传感技术智能化的实现方法
4.2.1非线性矫正的实现方法
4.2.2自补偿和自校准的实现方法
4.2.3自诊断的实现方法
4.3人工智能技术在传感中的应用
4.3.1神经网络技术在智能传感中的应用
4.3.2智能优化技术在智能传感中的应用
4.3.2机器学习技术在智能传感中的应用
5. 测试系统智能化技术
5.1自动测试系统
5.1.1自动测试系统的硬件设计
5.1.2自动测试系统的软件实现
5.2测试总线技术
5.2.1常见微机总线
5.2.2GPIB总线
5.2.3 RS-232/422/485总线
5.2.4 VXI总线
5.2.5 PXI总线
5.3虚拟仪器技术
5.3.1虚拟仪器软件标准
5.3.2虚拟仪器开发环境
5.4多传感器信息融合
5.4.1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基本概念
5.4.2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结构模型
5.4.3多传感器信息融合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