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大气污染控制理论方法与技术原理为主线,针对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控制过程中所涉及的主要过程原理、基本理论、数学模型和技术方法等进行阐述,介绍了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学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的最新进展和前沿成果。本书涵盖了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学领域的主要内容,包括绪论、气体与颗粒基本性质、气相与颗粒两相流体动力学、颗粒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气液吸收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气固吸附与催化反应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大气污染控制过程强化技术,以及大气污染控制与碳中和等。
本书理论方法与技术应用相结合,可作为普通高等学校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能源动力、环境科学与工程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教材,也可作为能源、化工、环境及材料等领域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参考书。
赵兵涛,博士,上海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能源与环境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等方向的研究。中国化工学会过滤与分离专业委员会委员,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AIChE)会员。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检索国际期刊50余篇,主编教材1部、参编著作1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1项、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2项,获得上海市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
第1章 绪论 001
1.1 大气污染控制的概念与内涵 001
1.1.1 概念与分类 001
1.1.2 主要内容 002
1.2 大气污染控制的过程、方法与联系 003
1.2.1 物理化学过程 003
1.2.2 数学方法 003
1.2.3 学科关系 005
1.3 大气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分类 006
1.4 大气污染控制的性能表征 007
1.4.1 技术性能 007
1.4.2 经济性能 008
1.5 大气污染控制的原则措施与技术规范 010
1.5.1 宏观原则与措施 010
1.5.2 技术规范 010
参考文献 016
第2章 气体与颗粒基本性质 019
2.1 气相基本性质 019
2.1.1 气相的浓度 019
2.1.2 气体状态方程 020
2.1.3 气相的黏性 022
2.1.4 气相物理性质及其确定方法 023
2.2 颗粒相基本性质 026
2.2.1 颗粒浓度 027
2.2.2 颗粒粒径 027
2.2.3 粒径分布 031
2.2.4 粒径分布函数 034
2.2.5 颗粒物理性质及其确定方法 036
参考文献 040
第3章 气相与颗粒两相流体动力学 041
3.1 气相流体动力学 041
3.1.1 流动类型与形态 041
3.1.2 控制方程 042
3.1.3 湍流模化 049
3.1.4 边界条件 051
3.1.5 求解策略 053
3.2 离散相颗粒动力学 054
3.2.1 颗粒在气体中的受力 055
3.2.2 离散相颗粒动力学方程与求解 060
3.2.3 颗粒的湍流扩散 065
3.3 密相颗粒动力学 066
3.3.1 动力学方程 067
3.3.2 湍流模型 068
3.3.3 CFD-DEM耦合 069
参考文献 073
第4章 颗粒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 075
4.1 旋流气体颗粒动力学与捕集 075
4.1.1 过程原理与气体颗粒动力学 075
4.1.2 气相流动的模化与表征 078
4.1.3 压降和分离性能表征 083
4.1.4 旋风分离器 094
4.2 静电场中颗粒动力学与捕集 096
4.2.1 过程原理 096
4.2.2 颗粒动力学 102
4.2.3 捕集性能与表征 103
4.2.4 静电除尘器 105
4.3 纤维过滤颗粒动力学与捕集 108
4.3.1 过程原理 108
4.3.2 颗粒动力学 110
4.3.3 捕集性能与表征 112
4.3.4 纤维过滤器 119
4.4 液滴洗涤颗粒动力学与捕集 122
4.4.1 过程原理 122
4.4.2 颗粒动力学 122
4.4.3 捕集性能与表征 124
4.4.4 洗涤除尘器 129
参考文献 132
第5章 气液吸收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 133
5.1 气液吸收传质过程与机理 133
5.1.1 气液相平衡 133
5.1.2 传质步骤 135
5.1.3 气液扩散 136
5.2 气液吸收传质理论 137
5.2.1 控制方程 137
5.2.2 传质系数 138
5.2.3 传质理论模型 139
5.2.4 化学反应动力学与气液传质 141
5.3 传质系数的无因次模化 146
5.4 气液吸收污染控制过程动力学 146
5.5 气液吸收器 149
参考文献 154
第6章 气固吸附与催化反应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 155
6.1 气固吸附机理与过程 155
6.1.1 吸附机理 155
6.1.2 吸附等温线类型156
6.1.3 传质步骤 157
6.2 气固吸附过程理论 158
6.2.1 吸附传质理论 158
6.2.2 吸附热力学 161
6.2.3 吸附动力学 164
6.3 气固吸附污染控制过程动力学 165
6.4 气固催化反应污染控制 168
6.4.1 过程机理 168
6.4.2 扩散-反应动力学 169
6.5 吸附和催化反应量子化学计算 171
6.5.1 密度泛函理论基础 171
6.5.2 方法及参数 172
6.5.3 微观过程机理 173
6.6 吸附剂和催化剂性质与表征 175
6.6.1 主要性质 175
6.6.2 材料表征 177
6.7 气固吸附器和催化反应器 180
6.7.1 类型与技术特征 180
6.7.2 吸附法烟气脱汞 182
6.7.3 催化反应法烟气脱硝 184
参考文献 186
第7章 大气污染控制过程强化技术 187
7.1 颗粒污染物控制过程强化 187
7.1.1 静电过滤(电袋)复合 187
7.1.2 洗涤静电(湿电)复合 189
7.2 气态污染物控制过程强化 190
7.2.1 旋流板 190
7.2.2 撞击流 192
7.2.3 静态超重力反转旋流 194
7.2.4 动态超重力旋转填料床 195
参考文献 197
第8章 大气污染控制与碳中和 198
8.1 碳排放与碳中和 198
8.1.1 碳排放现状 198
8.1.2 碳中和 199
8.1.3 大气污染控制与碳中和的关系 200
8.2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内涵与路线 200
8.2.1 内涵与分类 200
8.2.2 技术路线与发展现状 201
8.3 碳捕集 202
8.3.1 技术路线 202
8.3.2 技术分类 203
8.4 碳利用 206
8.4.1 化工利用 207
8.4.2 生物利用 207
8.5 碳封存 208
参考文献 210